怎樣寫一篇高分作文

  隨著高考腳步的不斷逼近,考生們的精神也進入了最緊張的狀態。到了此時,大部分人都認為,就算其他科目還能繼續努力,但作文要想增分難度太大。因為到了此時,語言表達、詞彙、邏輯思維推理能力已基本定型,要想再有明顯的提高几乎是不可能的。以下是小編為大家談談,希望對您有所幫助。歡迎大家閱讀參考學習!

  一、高考作文的定位

  高考作文是應急性作文。所有的應試作文***即考場作文***由於時間、環境和背景的限制,都只能是應急性作文。以高考作文為例,時間只有一小時左右,環境是壁壘森嚴的考場,背景是決定人生命運的抉擇,寫出來的就只能是急就章。急就章之於精品文,就如快餐之於美食,搪瓷杯之於紫砂壺,龍山公園之於蘇州園林。

  二、高考作文的本質

  由高考作文的應急性質可見,不管教育家們是有意栽花還是無心插柳,也無論師生們是熱情相擁還是冷眼相對,要求學生一個小時寫出一篇文章,這篇文章的文學價值就決不應當放在期待的首位。中國高考幾十年了,還沒聽說哪篇文學名著是誕生在高考考場上的。

  這個結論或許會讓喜愛文學的師生悵然若失,但我們也不必因此而如喪考妣。它關上的是一扇窗,開啟的卻是一扇門。一個小時之內,面對一個話題或命題,思考幾分鐘後開始寫八百字左右,這樣做的意義在哪裡?顯而易見,這樣做的意義側重 於訓練我們用簡約的文字來表情達意,來陳述我們的思想。這八百字,如果用口頭表達,大約就是六七分鐘。

  由此可見,如果我們的學生時代是為社會實踐做準備的話,高考作文***也包括一切考場作文***的社會價值就在於:訓練學生們在簡短的時間內,用簡明的語言把某種思想感情、價值觀念向特定的物件表述清楚。

  對於學生來說,走上社會以後,這樣的場合是很多的。比如向單位領導反映你的態度,與朋友同事交流你的看法,跟自己的親人傳遞你的感情。能不能把你的意思說得清楚、說得精彩,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你在學生時代寫考場作文而不是寫小說或者詩歌的能力。

  弄清楚了這一點,在考場作文中執著地寫唯文學化作品的學生就會大大減少,語文科代表高考語文不及格的現象也會大大減少。

  在我看來,如果一定要做出選擇的話,在現實生活中,思想感情的表述應該比文學的表述更有價值。

  三、高考作文的特點

  這需要從三方面來看。

  1.從出題者的角度看。

  出題者拿出一則材料、一個話題甚至一個命題,寫作 者***考生***就必須針對它說清某個道理,或表明某種感情;用課標的話來說,就是要求學生寫出相應的“情感、態度、價值觀”。這其中,確實存在著一個“不公平”的現象:材料、話題或命題是由出題者提供的,考生們只能在這個範圍內表述,屬於“被考”的物件。但這種“不公平”,對於全省所有考生來說又是公平的,因為大家面對的是同一個問題。當然,這時候出題者的智慧是備受考驗的:怎樣的題目才不至於太寬泛,例如“生活”,怎樣的題目才不至於太狹窄,例如“失敗是成功之母”,怎樣的題目才不至於太武斷,例如“愛如潮水”,怎樣的題目才不至於戴著隱形的鐐銬,例如“誠信”。

  2.從寫作者的角度看。

  考生們要針對出題者的作文題說清哲理或表明感情。

  這裡的“清”和“明”很重要,否則就會犯下“主旨不明確”的大忌。價值觀是一篇文章的基礎,“文以載道”的“道”,指的就是這個。無論側重於說理還是言情,都要***最好在一篇文章的開頭***把觀點表述清晰。

  同樣地,在觀點清晰的基礎上,文章的結構也應清晰瞭然。***文章開頭***表明了價值觀後,在文章的主體部分,就應當對這個價值觀進行表述。在一般情況下,能夠以議論文的方式進行層次分明的條分縷析,或者以記敘文的方式進行階段分明的敘述,則結構是最為清晰可見的。

  總而言之,對於寫作者來說,無論是價值觀的表述還是結構的安排,都應以清晰明白為第一要務。

  3.從閱讀者的角度看。

  這裡說的閱讀者,指的自然是閱卷者,也就是我們高考改卷的老師。這個閱卷者有其特殊性,就是他的身份是特殊的、時間是特殊的。這裡先說閱卷時間的特殊性,閱卷身份特殊放到文體部分闡述。

  時間特殊,指的是閱卷時間有限。眾所周知,高考閱卷是要趕時間的。閱一份考場作文通常是一分鐘左右,改得快的老師閱一份卷有時候甚至只用二三十秒。這就要求我們的考場作文具備明確的主旨、清晰的思路、雅俗相宜的文采。

  綜上所述,高考作文的本質是圍繞某個話題或命題,情理交融、主旨明確、結構清晰、文采宜人地表述某種哲理或感情。

  四、高考作文的文體

  在高考考場上,議論性的文章是比較合適的。但這裡還有幾點需要強調和補充說明。

  1.議論性文章要注重文體特點。

  議論文要有論點、論據和論證過程。這看似老生常談,實際操作起來,卻存在種種誤區或缺陷。比如論點的表述,很多學生以為話題就是觀點, 實際觀點卻含糊不清,甚至完全沒有;比如論據,很多學生天馬行空口若懸河,寫完了才發現***甚至沒有發現***整篇文章連一處論據都沒有;比如論證,很多學生有論點,有分論點,也有論據,卻沒有論證過程,論據的使用變成了材料的堆砌。這些都是議論文中值得注意的硬傷。

  2.議論性文章不等於政論文。

  有些師生誤以為所謂的議論文就是政論性文章,觀點須嚴肅、材料須高尚、文句須刻板。這是一個大誤區。事實上,能夠把議論文寫得有文化、有文采,才是真正的好論文。例如以古今文化人物為素材來表達自己的價值觀念,由於這些人物思想卓絕高遠,詩文優美奇趣,與語文教學使命息息相通,在表達清楚價值觀的前提下,是最容易展現考生的素養和文采的。從閱卷老師的角度說,也最喜歡看到這類境界高遠、文采斐然的文章。

  3.記敘文體須區別對待。

  在我看來,記敘類文體大概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故事性強的,情節一波三折跌宕起伏。這種記敘文雖然以第一人稱來寫,穿著記敘文的外衣,性質卻接近於小說甚至戲劇。寫這種記敘文,本質上相當於進行文學創作,而上面的論述中已經提過,考場作文應該儘量避免文學創作,所以個人不贊成寫這種記敘文。第二種是以議帶敘、以敘輔議的,以自己的成長階段或歷程來表明某種價值觀,敘述內容以概述事件或心路歷程為主,相對於前一種記敘文記敘手法濃墨重彩的工筆細描,這種敘述方式更像是疏疏朗朗的簡略勾勒,整篇文章仍然有明確的主旨、清晰的結構。

  需要補充的是,即使寫記敘文,也決不妨礙在文章開頭用第一句話把文章的主旨寫出來。

  4.新奇險怪文體不足取。

  這一點主要從閱卷老師的特殊身份來分析。閱卷老師一般都是一線的語文老師,也就是我們。我們的理解欣賞水平,略高於一般知識分子,包括其他學科的老師,但又略低於作家和評論家。從這個角度說,考生作文寫得太差當然不可取,寫得太好***例如像《河的第三條岸》那樣太含蓄的作品***,卻也不容易受親睞。高考滿分作文固然是我們的夢想,但不應該是我們追求的目標。為求滿分鋌而走險,一味求新求怪,只能是“一人功成萬骨枯”。君不見,寫成《赤兔之死》《士運論》這樣的高考滿分作文的能有幾人?而且即使是這兩篇作文,也備受非議——《赤兔之死》寫的似乎是忠誠而不是誠信,《士運論》則被王立根老師指摘邏輯頗有混亂之處。這樣的作文獲得滿分有其相當的偶然性——首先,我們考生中能寫到這種水平的學生本身就鳳毛麟角;其次,它們中的大部分未必會被高考閱卷老師認可。所以,對於目前“一卷定乾坤”的高考現狀而言,我們要追求的是文體“中規中矩”的高分作文而不是“新奇險怪”的滿分作文。

  五、高考作文的訓練

  1.提取觀點。

  觀點即主旨,是作者在文章中必須表達的價值觀。價值觀無非“情”“理”二端。一般來說,傳情偏重渲染鋪陳,說理則強調哲理思辨。當然,這裡的“理”和“情”雖然在一篇文章中有所側重,但並不是勢不兩立的,而應是相輔相成的——高水平的作文字來就應當是情理交融的好文章。在曉之以理的過程中,還應動之以情;在以情感人的交流中,不忘喻之以理。

  在平時的作文訓練中,一開始就要養成在作文題目上方寫出本文觀點句的習慣。長此以往,“文章要體現明確的價值觀”的觀念才會深入學生內心。

  2.安排結構。

  要說清楚某種思想觀念,在有限的字數內,並不需要太複雜的結構。常見的結構有並列式、對照式、層進式和總分式等。相對於整篇文章來說,層進式比較難掌握,而總分式則清晰易懂。

  層進式一般是按照是什麼、為什麼、怎麼樣***即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思路來安排寫作順序。總分式則是開頭總提觀點與主體部分運用並列式的結合。在運用並列式的時候要注意兩點:一是並列的內容不可完全類同,毫無層次區別。例如讚美身殘志堅的人,第一個例子是楊光,第二個例子是黃陽光,第三個例子是張海迪,看起來很豐富,其實三人一面,很空洞。二是並列的內容毫無聯絡。例如寫“前行的力量”,有篇文章的三個分論點分別是知識、堅韌、信仰是前行的力量。風馬牛不相及的三樣東西湊到一塊兒來了。有一篇作文在這方面做得很好。它以“人生觀念是前行的力量”為觀點,結構安排是:一、孔子尊禮重教的入世觀念,是斯文掃地戰亂頻仍的年代前行的力量;二、莊子超凡脫俗的出世觀念,是名利薰心趨權若鶩的年代前行的力量;三、王維行走於入世與出世之間,是莫衷一是信念迷茫的年代前行的力量。這樣,結構的安排並列中有遞進,同時又很好地為總觀點服務。

  在作文訓練中,可以把作文提綱作為一個專題來訓練。

  3.積累與運用素材。

  不少考生對老舊人物素材的使用很頭疼。一般來說,婦孺皆知的例子***如三個小板凳***不可作詳例,只可作略例甚至不用。別人一知半解的***如朱慶餘與張籍的對詩***可作詳例。 常見人物的常見例子***如蘇軾的烏臺詩案***不可作詳例,常見人物的不常見例子***如在《擁有陽光》中賞析蘇軾“山頭斜照卻相迎”的詩句***不妨一用。總之,素材運用的總原則是新鮮而貼切。

  學生常常感嘆素材積累不夠,其實是因為沒有真正走進人物的內心世界。像莊子、蘇軾這樣的大家,內心世界極其豐富,真正走進去,素材是取之不盡的。作為老師,應該每週為學生準備一份相應完整的、專題化的素材,以便學生閱讀吸收。

  4.積澱文采。

  文采的積澱,大致可以通過四個環節來完成:閱讀、摘抄、實踐、修改。閱讀的來源很豐富,可以是課本的,可以是學生自己找的,也可以是老師印發提供的。摘抄是學生摘錄抄寫自己感興趣的內容,或者老師認為有價值的內容。實踐是學生在寫作文的時候,可以模仿甚至區域性摘錄運用曾經抄寫過的內容。修改是在實踐的基礎上,反覆推敲磨合,讓句子達到完美無缺的程度。

  當然,要注意的一點是,文采永遠是為主旨服務的,決不可以辭害意。

  5.練習書法。

  作為一種語文綜合素質的體現,從而又直接反映在語文試卷***尤其是作文***中,學生的書法水平應該引起我們高度的重視。這自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為我們首先要有這方面的興趣與信心,其次要有膽有識,敢於把它作為課程的一部分,最後還要做到長抓不懈。

  這個問題放在最後說,是因為它最不受重視。但或許也正因為它最不受重視,它才最有可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