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元節的習俗與美食
下元節為中國節日之一,時間在農曆十月十五,是“水官大帝”禹的生日,相傳當天禹會下凡人間為民解厄之日,這天人們會準備香燭祭品拜祀水官大帝,以求平安。因此又稱“消災日”、“下元水官節”。
此時,正值農村收穫季節,武進一帶幾乎家家戶戶用新谷磨糯米粉做小糰子,包素菜餡心,蒸熟後在大門外“齋天”。又,舊時俗諺雲:“十月半,牽礱糰子齋三官”。原來道教謂是日是“三官”生日,道教徒家門外均豎天杆,杆上掛黃旗,旗上寫著“天地水府”、“風調雨順”、“國泰民安”、“消災降福”等字樣;晚上,杆頂掛三盞天燈,做糰子需三官。民國以後,此俗漸廢,惟民間將祭亡、燒庫等儀式提前在農曆七月十五“中元節”時舉行。
而其中三界爺***三官大帝***分別是:天官堯、地官舜、水官禹,而其生日分別是:上元節***元宵***、中元節、下元節。
下元節的來歷與道教有關。道家有三官,天官、地官、水官、謂天官賜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三官的誕生日分別為農曆的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十月十五,這三天被稱為“上元節”“中元節”“下元節”。下元節,就是水官解厄暘谷帝君解厄之辰,俗謂是日。
道教認為產生天地萬物的三個基本元素是天、地、水,即“三元”,三者稱“官”,即時空流動過程中的節段。天官紫微大帝賜福,誕於正月十五,稱上元節,也就是“元宵節”。地官清虛大帝赦罪,誕於七月十五,稱中元節,又稱“鬼節”或“盂蘭盆會”。水官洞陰大帝解厄,誕於十月十五,稱下元節,就是水官解厄暘谷帝君解厄之辰,俗謂是日,水官根據考察,錄奏天廷,為人解厄。
下元節是是“水官大帝”禹的生日。相傳水官大帝禹會在這天下凡為民解厄。在下元節這天,人們準備會祭祀水官大帝,因此,下元節也叫“消災日”。今年下元節是2013年11月17日,星期日。
《中華風俗志》也有記載:“十月望為下元節,俗傳水宮解厄之辰,亦有持齋誦經者。”這一天,道觀做道場,民間則祭祀亡靈,並祈求下元水官排憂解難。古代又有朝廷是日禁屠及延緩死刑執行日期的規定。宋吳自牧《夢粱錄》:“***十月***十五日,水官解厄之日,宮觀士庶,設齋建醮,或解厄,或薦亡。”又河北《宣化縣新志》:“俗傳水官解厄之辰,人亦有持齋者。”
下元節也是一年中最後一個月亮節,在這個月圓的時候,人們要進行最重大的祭祖活動。清明節是以家族為單位來祭祖,中元節是以家庭為單位來祭祖,而下元節往往是以民族為單位來祭祖,華夏民族要在這一天祭奠心目中那些最值得敬佩的祖先,很多地方祭奠的場面巨集大,莊嚴,神聖,看上一眼,會留下刻骨銘心的記憶。
民俗活動
修齋設醮
下元日也是道教齋法中規定的修齋日期之一。道教認為凡是要仰仗神力的事,如祈福、禳災、拔苦、謝罪、求仙、延壽、超度亡人等等,皆要修齋。修齋的方法大致分兩類:一類略有三種,一設供齋。即設壇供齋蘸神,藉以求福免災。古代結壇方法有九種:上三壇為國家設之,中三壇為臣僚設之,下三壇為士庶設之。後世設壇漸弛。供齋可“積德解愈”;二節食齋。古人於祭祀之前,應沐浴更衣,不飲酒,不吃葷,以求外者不染塵垢,內則五臟清虛,潔身清心,以示誠敬,稱為齋戒。齋戒可“和神保壽”;三心齋。心齋可“夷心靜然”。另一類大略有九:一粗食、二蔬食、三節食、四服精、五服牙、六服光、七服氣、八服元氣、九胎食。除此之外,如持誦、懺法、祭煉等一切法事,也都包括在修齋範圍之內。
享祭祖先
隨著日月的流逝,下元節在民間逐步演化為多備豐盛菜餚,享祭祖先亡靈,祈求福祿禎祥的傳統祭祀節日。享祭祖先是對祖先信仰的反映,人類對祖先的信仰,是人類對自身的崇拜。信仰祖先、祭祀祖先,向祖先的靈魂表示虔敬,一目的是為了祈求祖先庇佑於後代。祖先崇拜的產生與古老的靈魂信仰觀念有關。原始人認為萬物均有靈魂,人的靈魂是獨立於肉體的存在。由於人類在原始信仰中把自己看作雙重構造,即肉體構造和靈魂構造,因此認為肉體可以死亡,靈魂永遠活著,這就是“靈魂不死”的觀念。正是這種人的靈魂觀導致享祭祖先習俗的盛行.為了祈求先輩的靈魂在冥冥之中保佑其子孫後代,使他們免於災難和不幸,人們為祖先亡靈舉行祭祀活動。一般來講,對祖先的祭祀方法是宗廟,國家有宗廟,民間各有祖先堂、家廟,通過祭祀,祈求福祿禎祥。全國各地在具體的祭祖求福中各自有不同的習俗. 山東省鄒縣民間,在下元節這天,要專門建醛設宴,祭祀祖先。湖南省寧遠縣民間,在下元節前後,還要普遍進行迎神賽會。
祈願神靈
從祭祀內容與物件的演變來看,下元節又溶進了許多農業生產中的祭祀風俗,使其又成為一個祭祀神靈、祈鑲災邪、祈求豐收的農祀節日。福建省莆田一帶,下元這天傍晚,各家各戶都要在田頭祭水神,祈求在乾燥的冬季莊稼地滋潤,農作物平安過冬。祭祀時,擺上齋品,將香一根根播在田埂上,以示虔誠。
節令食品
飲食風俗是節日習俗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人類在長期的、眾多的節日活動的實踐中,形成了獨立的、特殊的節令食品,諸如春節吃餃子,正月十五吃元宵、端午節吃粽子,中秋節吃月餅等等,它同其它風俗習慣一樣,作為民族的一種共同情感、共同心態.統一著人們的節日行為,對節日的生存、發展起著重要作用。下元節也有其獨特的節令食品,以北京為例,過下元節時,家家戶戶都要做“豆泥骨朵”。“豆泥”就是紅小豆做的“豆沙餡兒”。是北京小吃“豆沙包子”。這種一年四季都能吃到的“豆沙包子”,在幾百年前的明代,早已是孟冬十月的節令食品了。
- 下元節的習俗與美食
- 教師民主評議黨員自我評價_2017年教師黨員民主評議個人總結
- 女人早安勵志心語
- 登山穿什麼樣的鞋比較好
- 防自然災害國旗下講話3篇
- 淺論教師心理健康的論文
- 夫妻教育孩子的方式有哪些
- 白羊星座代表的婚紗
- 豆漿的營養價值豆漿的食用功效
- 眼袋的皺紋怎麼去除
- 李子的食用功效營養價值及食用禁忌
- 為高中同學留言寫的畢業好句子
- 學生獲獎感言怎麼寫
- 石蓮花的養殖方法
- 奶茶店面裝修設計風格效果圖
- 地鐵內發生火災的逃生方法
- 領導在元旦晚會上的講話
- 高三勵志青春奮鬥作文
- 我愛讀書獲獎手抄報
- 致李老師的一封信
- 康熙字典五行屬金的字
- 康熙字典五行屬木的字
- 康熙字典五行屬水的字
- 康熙字典五行屬火的字
- 康熙字典五行屬土的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