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枝的抗癌功效與做法

  桂枝為樟科植物肉桂的嫩枝,性辛、甘、溫,具有發汗解表、溫經通陽的功效。桂皮醛有抗腫瘤活性。接下來小編帶大家瞭解一下桂枝的抗癌作用吧。

  桂枝的抗癌作用

  1.原發性肝癌

  桂枝、柴胡、肉桂、炮姜、附子、白朮、茯苓、滑石、急性子、牽牛子、檳榔各15g,良姜、陳皮、青皮、延胡索各10g,茵陳、熟地黃各30g,砂仁5g,斑蝥10個。水煎服,每日3次,連服一個月。***《妙方祕笈》***

  2.惡性淋巴瘤

  桂枝、烏藥、桃仁、紅花、升麻各10g,乾薑、附子、熟地、牽牛子、檳榔各30g,小茴香20g,三稜、莪術、大黃、玄明粉各15g。水煎服。***《抗腫瘤中藥的致癌效驗》******本劑藥物含攻下藥,且分量較大,宜慎用。***

  3.卵巢癌

  桂枝、桃仁、大黃各15g,茯苓40g,牡丹皮、白芍、阿膠各20g,甘遂5g。水煎服,每日一劑。***《抗癌良方》***

  4.子宮癌

  桂枝、茯苓、三稜、莪術、黃藥子、茜草、白頭翁、半枝蓮各20g,黃柏、黃芩、牡丹皮、赤芍、紅花、桃仁各15g。水煎服,每日一劑。***《抗癌良方》***

  5.肺癌

  桂枝、王不留行各30g,制附片12g***先煎四小時***,黃芪60g,丹蔘、莪術、炙甘草各15g,乾薑6g,大棗12枚。水煎服,每日一劑。***《抗腫瘤中藥的治癌效驗》***

  【注意事項】桂枝辛溫助熱,易傷陰動血,凡溫熱病及陰虛陽盛、血熱妄行諸證忌用;孕婦及月經過多者慎用。

  桂枝做法指導

  1. 桂枝辛溫,善祛風寒,能治感冒風寒、發熱惡寒,不論有汗、無汗都可應用。

  2. 如風寒表症,身不出汗,配麻黃同用,有相須作用,可促使發汗。

  3. 如風寒表症,慎身有汗出,配芍藥等,有協調營衛的作用。

  4. 桂枝能溫通經脈,對寒溼性風溼痺痛,多配合附子、羌活、防風等同用。

  5. 對氣血寒滯所引起的經閉、痛經等症,常配合當歸、芍藥、桃仁等同用。

  6. 桂枝性溫,善通陽氣,能化陰寒,對陰寒遏阻陽氣,津液不能輸布,因而水溼停滯形成痰飲的病症,常與茯苓、等配伍應用。

  7. 如膀胱氣化失司、小便不利,用桂枝以通陽化氣,助利水藥以通利小便,常配合豬苓、澤瀉等同用***如五苓散***。

  桂枝的論述

  1.《用藥心法》:桂枝氣味俱輕,故能上行發散於表。

  2. 王好古:或問《本草》言桂能止煩出汗,而張仲景治傷寒有當發汗,凡數處,皆用桂枝湯;又云,無汗不得服桂枝,汗家不得重發汗,若用桂枝是重發其汗,汗多者用桂枝甘草湯,此又用桂枝閉汗也。一藥二用,與《本草》之義相通否乎?曰,《本草》言桂辛甘大熱,能宣導百藥,通血脈,止煩出汗,是調其血而汗自出也。仲景雲,太陽中風,陰弱者汗自出,衛實營虛故發熱汗出。又云,太陽病發熱汗出者,此為營弱衛強。陰虛陽必湊之,故皆用桂枝發其汗。此乃調其營氣,則衛氣自和,風邪無所容,遂自汗而解,非桂枝能開腠理,發出其汗也。汗多用桂枝者,以之調和營衛,則邪從汗出而汗自止,非桂枝能閉汗孔也。昧者不知出汗、閉汗之意,遇傷寒無汗者亦用桂枝,誤之甚矣。桂枝湯下發汗字,當認作出字,汗自然發出,非若麻黃能開腠理髮出其汗也。其治虛汗,亦當逆察其意可也。

  3.《本草衍義補遺》:仲景治表用桂枝,非表有虛以桂補之;衛有風邪,故病自汗,以桂枝發其邪,衛和則表密汗自止,非桂枝能收汗而治之。

  4.《綱目》:麻黃遍徹皮毛,故專於發汗而寒邪散,肺主皮毛,辛走肺也。桂枝透達營衛,故能解肌而風邪去,脾主營,肺主衛,甘走脾,辛走肺也。

  5.《本草匯言》:桂枝,散風寒,逐表邪,發邪汗,止咳嗽,去肢節間風痛之藥也。氣味雖不離乎辛熱,但體屬枝條,僅可發散皮毛肌腠之間,遊行臂膝肢節之處。

  6.《本草述》:桂枝與薄桂,雖皆屬細枝條,但薄桂尤其皮之薄者,故和營之力似不及枝也。又肉桂治奔豚而桂枝亦用之者,以奔豚屬腎氣,腎氣出之膀胱,桂枝入足太陽故也。世醫不悟桂枝實表之精義,似以此味能補衛而密腠理。若然,何以不用參、芪耶?蓋四時之風,因於四時之氣,冬月寒風傷衛,衛為寒風所並,則不為營氣之並而與之和,故汗出也。唯桂枝辛甘能散肌表寒風,又通血脈,故合於白芍,由衛之固以達營,使其相和而肌解汗止也。

  7.《本經逢原》:麻黃外發而祛寒,遍徹皮毛,故專於發汗;桂枝上行而散表,透達營衛,故能解肌。世俗以傷寒無汗不得用桂枝者,非也。桂枝辛甘發散為陽,寒傷營血,亦不可少之藥。麻黃湯、葛根湯未嘗缺此.但不可用桂枝湯,以中有芍藥酸寒,收斂表腠為禁耳。

  8.《長沙藥解》:桂枝,入肝家而行血分,定經絡而達榮鬱。善解風邪,最調木氣。升清陽之脫陷,降濁陰之衝逆,舒筋脈之急攣,利關節之壅阻。入肝膽而散遏抑,極止痛楚,通經絡而開痺澀,甚去溼寒。能止奔豚,更安驚悸。

  9.《本經疏證》:凡藥須究其體用,桂枝能利關節,溫經通脈,此其體也。《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曰,味厚則洩,氣厚則發熱,辛以散結,甘可補虛。故能調和腠理,下氣散逆,止痛除煩,此其用也。蓋其用之之道有六:曰和營,曰通陽,曰利水,曰下氣,曰行痰,曰補中。其功之最大,施之最廣,無如桂枝湯,則和營其首功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