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端家庭教育有什麼危害

  孩子變得非常任性和自私,這些都是極端家庭教育的危害,不管是“權威父母”還是“徹底放任自由”,這兩個極端都是有問題的。下面就隨一起來了解下極端家庭教育的危害吧!

  極端家庭教育的危害

  第一、鼓勵孩子能夠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

  評價一個孩子不能夠僅僅看重他們的書面成績還要看孩子的總體發展,全面培養孩子的能力,優秀的孩子從小就懂禮貌,而且邏輯思維能力強,這就是情商和智商兩者體現。

  第二、多讓孩子接觸自然和現代社會

  讓孩子能夠多接觸天然的事物是為了讓孩子能夠有一份本真的心態,對於天然美有著崇尚心情並且能夠欣賞到自然美,而接觸現代社會是讓孩子能夠常常走出家門,和同齡寶寶或是父母的朋友多做些接觸,也可以讓孩子去同學家串串門,交流感情的同時可以鍛鍊孩子的語言能力。

  第三、孩子需要有一個良好的體質

  這樣子才可以更好的學習和生活,對於爸爸媽媽們來說,孩子身體好自己也會更加放心,因此讓孩子有一個鍛鍊計劃很重要,可以讓孩子和其他同齡孩子一起做運動,像是打球,踢毽子,經常走出高樓借上下樓梯與騎自行車也完全可起到鍛鍊身體的作用。

  第四、鼓勵孩子參加公眾活動

  可以幫助他們增強信心,發揮所長,從小能夠有一份積極的競爭心態。這也是成為高素質人才的基本條件之一,試問一個不會積極追求的人怎麼可以成就高品質人生呢。

  第五、勞逸結合很重要

  學習效果也符合邊際效益遞減規律,如果總是讓孩子學習卻沒有休息的時間,不僅沒有好的學習效果,而且還會累著孩子,家長應該科學的安排孩子學習和休息,休息的時候看看科普讀物或是科普電視等都是很不錯的選擇,不僅是勞逸結合,也可使孩子從中獲取到從教課書中所學不到的知識。

  總結:教育看似是一件很常見的事情,但其實它有著很多的學問可言,尤其是對於自己孩子的教育,可能在過程中感性多於理性,急切的希望孩子成才,甚至於拔苗助長,這些心態都不利於孩子的健康成長,我們要擺正心態,才能對孩子有一個正確的期待。

  越來越多的80後父母接受了要與孩子平等相處,以及給孩子更多自由的觀念,但是很多父母卻矯枉過正,什麼都遷就孩子。孩子變得非常任性和自私,甚至對父母變得很冷淡和無禮,不管是“權威父母”還是“徹底放任自由”,這兩個極端都是有問題的。

  兩個極端家庭教育的問題

  一、美家庭代溝縮小引起憂慮

  在美國家庭中聽到的更多的一個詞是“樂趣”,而過去則是“義務”和“責任”這兩個硬邦邦的命令性詞語。

  位於加州馬利布的佩珀代因大學的家庭中心主任提醒道:“那些不定規矩的家長們則要冒一定風險,因為很可能會出現這種局面:家長們在自己的家中如此軟弱無能,以致他自己都感到失去了控制,有時甚至是擔憂。”他認為做父母親的都竭力想保持平和,避免爭論,這樣做會失去教育孩子如何解決衝突的機會。

  設法對自己的兩個孩子採取一種傳統的姿態,來保持家庭結構和父母孩子間的界線。洛韋說,“這種民主的態度導致過度的放縱時,有時是家長出於避免‘傷害’關係,而不是教育孩子過上一種自我約束的生活時,問題也會接踵而來。過度放縱實際上是一種‘忽視’觀的訊號,它忽視了價值觀,忽視了教育機會,忽視了父母與孩子的關係。為了教育孩子成功,人們需要崇尚適度的規矩和做事的準則。

  二、孩子折磨父母為了得到安全感

  有個小男孩在客廳裡用勺子潑茶水玩並不時去拽母親的長髮。“克里斯,如果你再不住手,瞧我怎麼收拾你!”母親喊道。孩子老實了半分鐘,然後他微微一笑,又開始潑他的茶水。

  “克里斯,住手,我在說你呢!”孩子停了停,以便半分鐘之後故伎重演。

  “要我跟你說多少遍,真受不了你!”母親的聲音變得又高又尖,表情變得像個孩子,就差沒有哭了。“你再不住手會讓我發瘋的。求求你了!”孩子似乎對母親的苦苦央求無動於衷,而且變得更加有恃無恐。

  過了一刻鐘工夫,母親終於——儘管晚了一些——意識到了自己作為母親的尊嚴,她嚴厲地說:“這是最後一次警告!我再說一遍,回你自己的房間去!”

  孩子根本不當回事,繼續玩他的“心理遊戲”。這時母親不由分說一把抓住拼命想掙脫的兒子,把他送進自己的房間。大人之間終於可以繼續談話了。

  半小時後母親再去兒子的房間。克里斯臉上洋溢著燦爛的笑容,他緊緊地抱住自己的母親。此後孩子的表現極其可愛,這一幕人們可以想象得到的。從他的心靈深處真正喊出的是他的需要,他真正需要的是母親的堅強有力,他想看到一個有能力進行制止的母親。孩子只有體驗到父母的偉大和堅強,他們才會有安全感。為了達到這一目的,對於孩子即使付出“高昂的代價”也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