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筒雕刻圖片

  筆筒是中國古代除筆、墨、紙、硯以外最重要的文房用具,大約出現在明朝中晚期。筆筒因使用方便,很快就風靡天下,至今仍盛而不衰,所以古人對筆筒是非常的看重的,接下來小編為你分享一下筆筒雕刻的圖片吧。

   【5張】

  筆筒雕刻 圖1

  筆筒雕刻 圖2

  筆筒雕刻 圖3

  筆筒雕刻 圖4

  筆筒雕刻 圖5

  筆筒的發展歷史

  明清筆筒傳世品極多,雖形制變化不大,但材質卻頗為豐富。有竹、瓷、木、銅、象牙、玉、水晶、端石、漆等。從裝飾方法上看,有刻、鏤、雕、繪等,以瓷筆筒為例,有青花、五彩、粉彩、三彩、顏色釉等。筆筒為文房用具中器型變化最小,裝飾方法最為豐富的品種之一。

  明代以前傳世的竹刻器物甚少,一則是缺少知名的刻工,二則有些器物上沒有刻工姓名,加之竹製品本身不易儲存,難以見到出土之物,故具體年代極難定奪。明代中葉之後,竹刻名家輩出,竹刻器物由實用型開始向實用和欣賞二者兼備的型別轉變,竹筆筒也在此時應運而生,並逐漸成為收藏者的心愛之物。明代竹刻名家有朱鬆鄰、朱小松、朱三鬆祖孫三代,以浮雕和圓雕的深刻法創竹刻嘉定派;有〓仲謙,以不事精雕細琢,只就其天然形態稍加斫磨的金陵派。清代竹刻名家有張希黃,創留青竹刻技法,為竹刻浙派的代表;吳之璠,刻工圓潤,尤善浮雕;還有封錫祿、鄧浮嘉、周芷巖、尚勳、潘老桐等人。就傳世的明清筆筒看,有光素器物,不加雕飾以本身的紋理和色澤取勝,樸實無華,素雅大方,但相對來講,工藝韻味稍差,為藏者所不重。有精心鏤雕器物,如竹雕松鶴筆筒,為明代朱鬆鄰所刻。筒式,筒身雕有老鬆一截,老幹橫披,癭節密佈。老樹旁另有小松,盤旋曲折,松針纖細,枝葉繁茂。刀法洗練剔透,層次分明,重重疊疊,起伏而多變,為明代竹刻之精品。深刻法亦為明代筆筒刻法之一,其典型特徵是紋飾全部陷入地之中,有時下剔幾達七八層,運刀如筆,玲瓏剔透。如竹雕白菜筆筒,為明代竹刻名家朱三鬆刻制。筒式,色澤棕紅,筒壁刻有白菜兩棵,葉片或挺或伏,葉脈清晰,一隻螳螂伏在菜葉上。其刀法為陷地深刻,菜心陷地最深,線條婉轉流暢,頗見功力。明代竹筆筒還有浮雕一種,利用深淺不同的刀法,表現出紋飾的層次感,雕工精細,有古樸典雅之美。竹雕園林人物筆筒為明代典型的浮雕器物,筒式,下有矮足,色澤棕紅。筒身用深淺不同浮雕手法,刻畫出庭園、花樹、山石及人物。刀法粗獷勁挺,人物表情傳神。明代竹筆筒中有留青一派,所謂的留青,也稱貼簧、文竹、竹簧,經煮、晒、壓,膠合或鑲嵌在木胎及竹胎器上,然後磨光,再在上面雕刻紋飾,由於簧色潔淨無瑕,有如象牙。竹雕仕女筆筒,為明代器物,紋飾採用了平刻淺雕、留青等多種技法,畫面簡潔明快,雖然從雕琢的工藝上似乎不及鏤雕、高浮雕精湛,但古樸之中別有韻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