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工編織珠子工藝品圖片素材

  隨著工業的發展,編織工藝逐漸走向式微,傳統編織工藝孕育著古代勞動人民智慧與樸實的造物觀念,值得現代設計借鑑。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展示

>

  1

  2

  3

  4

  5

  編織工藝基本概念

  將植物的枝條、葉、莖、皮等加工後,用手工進行編織的工藝。

  沿革:編織是人類最古老的 手工藝之一。據《易經·繫辭》記載,舊石器時代,人類即以植物韌皮編織成網罟***網狀兜物***,內盛石球,丟擲以擊傷動物。在西安半坡、廟底溝、三裡橋等新石器時代遺址出土的陶器上,印有“十”字紋、“人”字紋,清楚地顯示出是由篾席印模上去的,有的還發現陶缽的底部粘附有篾席的殘竹片。浙江餘姚河姆渡遺址出土的 葦蓆,距今約有7000年曆史。1958年,在浙江湖州錢山漾村新石器時代晚期遺址出土的竹編更為驚人,約有200 多件,其中大部分 篾條經過刮磨加工。這一時期的編織工藝也相當精巧,有“人”字形、“十”字形和菱形、梅花形等形式。器物的品種有簍、籃、籮、筐等。周代,以 蒲草編織莞席已很普遍。漢代以 藺草***又名馬藺、馬蘭草、燈心草***編織為席,產於三輔***今陝西中部***、河東***今山西 夏縣***等地 。唐代, 草蓆生產已很普遍,福建、廣東的 藤編、河北滄州的柳編、山西蒲州***今永濟、 河津等地***的麥稈編等都是著名的 手工藝品。其中廣東藤編還有編織花卉、魚蟲、鳥禽圖案的簾幕。宋代,浙江 東陽竹編的品種已有龍燈、花燈、 走馬燈、香籃、花籃等,能編織字畫、圖案,工藝精巧,在每平方寸***11平方釐米*** 的面積內可編織120根篾條,有的還飾以金線。至明清兩代,浙江、江蘇、湖南、四川、福建、廣東等地的草編、藤編、竹編等生產有了發展,並在19世紀末開始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