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中流書法作品欣賞

  甘中流先生是我國知名的書法教育家,是首都師範大學中國書法文化研究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北京市書法家協會教育出版委員會副主任。主要從事書法理論及草書的教學、研究。曾獲得首都師範大學"最受學生歡迎的老師"及"優秀導師"獎。下面是小編為你整理的甘中流書法作品,希望對你有用!

  

  甘中流書法作品圖片1

  甘中流書法作品圖片2

  甘中流書法作品圖片3

  甘中流書法作品圖片4

  學書法,這些書法術語不可不知

  1、書法

  狹義上,書法是指用毛筆書寫漢字的方法和規律。包括執筆、運筆、點畫、結構、佈局***分佈、行次、章法***等內容。中國書法的五種主要書體,篆書體***包含大篆、小篆***,隸書體***包含古隸、今隸***,楷書體***包含魏碑、正楷***,行書體***包含行楷、行草***,草書體***包含章草、小草、大草、標準草書***。

  點選檢視源網頁

  2、法書

  又稱法帖,指學習書法可以作為楷模的範本。古代將書寫於縑楮紙帛而有法度的書法作品均稱“法書”,或稱“書”。北宋王安石有“好事所傳玩,空殘法書帖”的詩句。法書不同於書法。法書是對古代名家墨跡的尊稱,包含著書法作品之楷模的意思。

  3.翰墨

  義同”筆墨”。原指文辭。三國魏曹丕《典論·論文》:“古之作者,寄身於翰墨,見意於篇籍。”後世亦泛指書法和中國畫。《宋史·米芾傳》:“特妙於翰墨,沈著飛翥,得王獻之筆意。”

  點選檢視源網頁

  4.墨跡

  用墨書寫的手跡。唐代張籍《和左司元郎中秋居》之二有“學書求墨跡,釀酒愛朝和”詩句。《宋書·范曄傳》也有“上示以墨跡,曄乃具陳本末”的記載。

  5.真跡

  真實可靠的手跡而不是出於他人的假託和偽造。唐代張懷瓘《書斷》:“開元十六年五月,內出二王真跡,及張芝、張昶等書付集賢院。”

  6.金石

  指古代鐫刻文字、頌功紀事的鐘鼎碑碣之類。金,指鐘鼎銅器之類;石,指碑碣石刻之類。《墨子·兼愛下》:“以其所書於竹帛,鏤於金石,琢於盤盂,傳遺後世子孫者知之。”

  7.刻石

  專指鐫刻於碑石和摩崖上的字畫。如秦代《會稽刻石》,東漢《石門頌》摩崖刻石。桓譚《新論》:“泰山之上,有刻石,凡八百餘處,而可識者七十二。”

  8.摩崖

  把文字直接書刻在山崖石壁上稱“摩崖”。如漢碑中之《石門頌》,魏碑中鄭道昭之雲峰山題詩、題名等。《宣和書譜·正書一》:“遂良***褚遂良***喜作正書,其摩崖碑在西洛龍門。”

  9.碑

  刻石中的一類形制。《後漢書·竇憲傳》注:“方者謂之碑,圓者謂之碣。”樹碑用以歌功頌德始於秦而盛於漢。在晉代曾嚴禁立碑。故歷來晉碑難得。唐代是我國碑刻最發達的時期,不僅內容豐富,書法上也有極高價值。

  10.碣

  刻石中的一類形制。漢代以前的刻石沒有固定形制,大抵刻於山崖的平整面或獨立的自然石塊上,後人將刻有文字的獨立天然石塊稱作“碣”,石鼓文即是一件獵碣。

  11.碑額

  碑刻術語,碑頭的通稱,又名碑首。一般指碑石上端額部,多有大字碑題及邊飾的額頭部分。碑額一般鐫刻該碑的全名,多為篆書體。

  12.篆額

  碑刻術語。漢代以後的各種碑刻之上端,稱碑頭或碑額,因碑額上所題字多用篆書,遂稱“篆額”。漢碑如《張遷碑》、《韓仁銘》等篆額,書風奇肆跌宕,具有很高的藝術性。

  13.篆蓋

  碑刻術語。唐代的墓誌銘,通常有石蓋,因蓋上文字多用篆體,故名。篆蓋與篆額內容相仿而形制不同,但《金石綜例》稱:“篆蓋,即篆額。”

  14.碑陰

  碑刻術語。古代碑刻,除正面碑文外,往往將門生、故吏或出資建樹者的姓名鐫刻於背面,故稱。

  15.碑版

  泛指碑誌之類。《碑版廣例》:“開元二十五年羊愉撰景賢大師身塔記,末有碑版所詳,不復多載語,後魏昌馮王新廟碑,有碑版湮滅語。後人碑版名稱,殆自此始。”

  16.碑學

  清代阮元、包世臣提倡北碑後,學書崇尚碑刻風氣大盛,遂有北派碑學、南派帖學之分。又指“碑版學”,即研究考訂碑刻起源、體制及新舊異同等學問。

  17.勒石

  碑刻術語。指將法書鉤摹本背面加朱影印到石面上的工序。唐代碑刻上常有專款記載勒石者,如《懷仁集王書聖教序》碑末有“諸葛神力勒石”字樣。

  18.朱背

  亦稱“背朱”。即“勒石”。

  19.拓本

  從碑刻、銅器上墨拓下來的書跡或影象。實物最早見於唐代。具體方法將宣紙打溼蒙在器物碑刻上,敲打它,使得宜紙呈現凹凸狀,然後蘸墨拓成。古時用豎紋紙,油煙墨,拓後砑光,墨色烏黑有浮光的,稱“烏金拓”;用橫紋紙,松煙墨,色青而淺,不和油臘的,稱“蟬翼拓”。又以硃紅色拓出的稱“朱拓”;碑石初成,或剛出土時所拓的稱“初拓”。

  20.剝蝕

  指古代碑刻年久風化石有剝落。南宋陸游《老學庵筆記》:“漢隸歲久,風雨剝蝕,故其字無復鋒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