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書法書作品
行書是介於楷書與草書之間的一種書體。大約出現在西漢晚期和東漢初期。下面小編帶給大家的是,希望你們喜歡。
欣賞
>
1
2
3
4
5
啟功談學習行書應注意的地方
1. 學習行書宜以楷書為基礎,在結體和用筆兩個方面練好紮實的基本功
行書的結體雖然變化多,對楷書的“牢籠”有所衝破,但是尚未達到草書“解散楷體”的程度,可說是隻出了城而並未出郭,沒有超越楷書總的體勢。從點畫形態上看,似乎行書與楷書有異,但那主要是由於行筆簡而快所產生的效果,基本的用筆方法實無二致。可以這樣說,沒有楷書的結體和用筆就沒有行書的結體和用筆可言。所以,學習行書必須從楷書入門。不是說楷如立、行如趨嗎?立且不穩,快走又談何容易!當然,寫好了行書反過來對寫楷書也很有益處,不過那是另外一個問題了。
2. 重視臨帖
或許有人會問:行書既然從結體到用筆都承襲楷書,僅是“正書之小訛”,何以還要專門臨習行書碑帖?行書雖然承襲槽書,但它畢竟已成為一種獨立的書體。“小訛”再小,終是差別。有差別就有個性,更何況有的地方差別還不小呢。不臨帖就不能熟悉行書的特點,有許多向題就無法解決。比如,楷書一個字一般只有一種寫法,而行書卻往往有兩種或兩種以上的寫法,那些與楷書不同的寫法怎麼寫?行書常常省變楷書的筆畫,是怎麼省變的,有何規律?
行書的用筆方法雖然與楷書基本相同,但行書也有它特殊的用筆技巧,如何瞭解並掌握這些技巧?行書比楷書更講究章法,常用的章法有哪些,怎樣把它靈活運用好?……這許許多多的問題,不去臨帖是難以解決的。
說行書是楷書的快寫,是僅就兩者的親緣關係而言的。任何一種獨立的書體,都有它獨特的、相對固定的點畫軌道,這軌道就是書法藝術的結體法則。比如一個行書“成”字,從王羲之到米帶,他們的書法風格儘管各異,但行筆的軌道卻大體相同,這絕不是偶然的巧合,而是道本同根,規律所範。我們雖不必拘泥於“無一字無出處分,但總應該翰不虛動,下必有由”,遵循其一般的規律吧。
光是寫得快些誰不會?但筆能否走在正軌上,寫出來的字能否好看,恐怕就難說了。這正如走步一樣,誰都會走,但叫你去跟海燈法師走一遭那丈把高的梅花樁,恐怕是一邁步就會有“好看”的,因為你沒有經過嚴格的訓練,腳踩不到點子上。可供初學臨習的行書帖,有王羲之的《蘭亭序》、《聖教序》***即《懷仁集王羲之聖教序》***、王詢《伯遠帖》等。
3. 不宜過分強調和濫用行書的用筆特點
我們前面說過行書用筆有多圓少方、多露鋒少藏鋒、多有遊絲相牽連等特點,並談到了它們的藝術作用,在書法實踐中適當運用這些特點能使作品增色,不過務須用得恰如其分,不可過分強調和一味濫用某一方面的特點,否則即會走向反面。比如:圓筆用得太多,會使字型顯得軟弱側滑,露鋒過甚,易導致精氣外洩而輕浮,筆筆牽連,會造成圈眼密佈而形同蛛網。這與婦女的塗脂抹粉相似:如化妝時能根據自己的特點施得恰到好處,便能給人增加美感,若不顧實際,把脂粉一味地塗抹,那結果是可想而知的。
4. 學習行書宜首先熟悉偏旁部首的寫法
行書在長期的使用過程中,儘管變化很多,還是有它相對穩定、約定俗成的一般寫法的。特別是偏旁部首,除了因襲楷書以外,還有它自己的一套通用“符號”。比如“木”,在左邊可寫作“濤”,“鳥”在右邊、下邊可寫作“烏”,“示”、“衣”旁在左均可寫作“母”等等。‘學習行書,熟悉並掌握了偏旁部首的寫法,就能瞭解行書的造型規律,舉一反三,也就能真正寫得“快”了。
宋代的姜夔在他的《續書譜》中說:行書“貴乎稼纖間出,血脈相連,筋骨老健,風神灑落,姿態備具。”這裡,行書的結體、用筆和章法都已包含在內,可算作是寫好行書的一個標準吧。只要我們善於借鑑前人的經驗,勤學苦練,達到這樣的標準是不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