楷書毛筆書法圖片_毛筆楷書書法欣賞

  楷書萌芽於西漢,盛行於唐代。晉唐小楷、唐楷、魏碑成為楷書創作的三個主要風格取向。下面小編帶給大家的是楷書毛筆書法圖片,希望你們喜歡。

  楷書毛筆書法圖片欣賞

>

  楷書毛筆書法圖片1

  楷書毛筆書法圖片2

  楷書毛筆書法圖片3

  楷書毛筆書法圖片4

  楷書毛筆書法圖片5

  楷書的分類

  按照出現時間楷書有三大系統:

  1、魏晉楷書:取法魏晉,主要以小楷的形態存在。以鍾繇、王羲之、王獻之的小楷為代表,重點是小楷。例如鍾繇的《宣示表》、《賀捷表》、《薦季直表》,王羲之的《樂毅論》、《黃庭經》、《東方朔畫贊》,王獻之的《玉版十三行》等。講到這裡,我們簡單講講小楷的選帖問題。小楷選帖,推薦直追魏晉,先不取明清,為什麼呢?寬博度不一樣。魏晉小楷非常自由,大珠小珠落玉盤的感覺。前面是篆隸,是平動,而非提按,整體表現為質樸。

  2、魏碑。這是一種特殊的現象,是以北魏這個時代的碑為主的一類形態,後來把這樣一種形態泛化開來,凡是這一類形態的書法作品統稱為魏碑風格。它的分類:

  摩崖:曲折多變、長期斑駁,以圓筆為主,鄭文公,石門銘,鄭文公比較規範。

  造像:龍門二十品,方折方刻,刀鋒鋒利,楊大眼、始平公。

  墓誌:司馬、元氏屬皇家墓誌,比較規範。

  碑版:規整,諸如張猛龍。

  重點講一下魏碑:魏碑是隸書變為楷書後的第一個輝煌。魏碑可以說是千姿百態,最厚重是始平公,最草意是馬振拜,最舒展是元祥造像,龍門二十品中,最方正是孫秋生,一碑一風格。

  剛才講了魏碑的發源與分類,我們再回頭來看魏碑是什麼。

  魏碑是什麼:是以北魏時期所刻一些碑的風格型別涵蓋下的所有書法作品。時間概念被弱化,風格型別被強化。書法上的碑它不是一個形態,它是一個審美元素。它質樸、雄強。陰柔和陽剛能互轉、穿插。如曹全碑,就是用陽剛的線條表現了陰柔的體。中國的審美哲學都是二元哲學,相背相依的,黑白之間有大量的灰色地段。

  書法就是線條和線條的空間關係給人帶來的感受。線本身就包含了靜與動、摩擦的強弱、粗細。運動中有變化的線,光線本身就可以給人帶來無限的感受,平靜的線、跳躍的線、流暢的線、滯澀的線。摩擦力的大小決定了陽剛和陰柔的區別,也就是書法史上大篆的線與小篆的線。趨於陽剛的線都以大篆為線型和技術。趨於陰柔的線條都以小篆為線型。如何增大摩擦力,絞轉的、螺旋的、盤旋的力。在處理魏碑每一個點畫時,都切忌簡單直過,裹鋒以後再塑型,比如點:入筆、壓、反推,三筆完成,以增加它的堆積感,不要描畫,而是體積感,加大摩擦力。絞裹後要慢,有體積感,墨量要足。比如書寫《石門銘》,一種是施加動作,完全是技術化的絞轉運筆。一種是完全的毛筆的執行,因為執行的過程中走的路線不同自然地絞轉起來。總之都要裹鋒,加大摩擦力。要發揮的毛筆的內聚力:橫畫豎下筆,豎畫橫下筆。碑對我們傳統書寫有拓展作用,線的鑄造效果和堆積感靠毛筆普通書寫是不行的,要求我們對毛筆的書寫技術有所調整,毛筆的表現是無窮的,即可溫婉流麗,又可驚濤拍岸。每一個點畫都對應一個毛筆的運動。音樂家能夠把聽風的感覺轉換成音符,書法家也一樣能帶給人心靈的感受。所有的形態都對應了一個毛筆的運動狀態。所有的有形最後引導你走到無形,即對感受的表達,表達氣場,表達感情,所有的技術就是樓梯,沒有樓梯你上不了樓,呆在樓梯上你也上不了,最終要超越技術,但現在大家還在爬樓梯。

  書法先做本質的東西,抓核心,抓線質。所以魏碑的臨習方式重點是抓線質,抓它的結構特點,不要刻意去描摹它的刀刻刻痕和它的石花。元氏是黃家的,龍門是民間的。魏碑中一種偏於刻,一種是書刻之間,一種偏於書,元懷、董美人墓誌偏於書,大家臨帖先選偏於書的,再慢慢過濾。

  今天給大家推薦的元懷墓誌,就是偏於書的,一是它的結構接近於我們現在的楷體,平正、寬博。二是它有作為碑的典型特徵,方挺、質樸。偏於書的這一類,比較好上手、好掌握。

  另一個字帖是張玄墓誌。楷書二十行,每行二十字,共三百六十七字。張玄字黑女,因避清康熙帝愛新覺羅.玄燁名諱,故清人通俗稱《張黑女墓誌》。其書法精美遒古,結構扁方疏朗,內緊外鬆,多出隸意。此墓誌雖屬正書,行筆卻不拘一格,風骨內斂,自然高雅。筆法中鋒與側鋒兼用,方圓兼施,以求剛柔相濟,生動飄逸之風格,堪稱北魏書法之精品。

  3、唐楷。這是典型的楷書。唐楷即指楷式完全成熟定型的隋唐主流書體,從書法角度則為通俗或者大眾書體。然唐楷多是後人取法物件,亦是楷書發展史上的顛峰。智勇的千字文,歐陽詢的九成宮,虞世南的孔子廟堂碑,還是晉法。從禇遂良開始,是唐楷的形成。或者說他們是“上承六朝北碑之餘韻,下開唐代楷體之先河”。到了顏真卿、柳公權,多寶塔碑、顏勤禮碑、玄祕塔碑、神策軍碑,提按越來越明顯,而非平動。晉人書寫的方式無意是吻合了書法的欣賞,也就是上牆。晉人是執掌之書,中唐,高桌高椅出現,有了提按。筆法魏晉到初唐都是手的自然運動,而非筆,用腕而非用筆,不是描出來的,是自然寫出來的,微微一側就可以,歐陽詢等,高桌高椅代替執掌之書,褚開始是唐楷的形成,提按,已非平動。如歐陽詢、虞世南、顏真卿、柳公權、褚遂良、趙孟:一是出身,二是特有的境遇。例如顏真卿祖上是北朝顏之推,所以他的書風有著北派書風帶過來的血脈,他的字含有碑的成分。

  魏碑與唐楷的風格不同,主要有三個特點:

  風格取向的區別:南北朝碑楷多古樸稚拙,爛漫天真如《爨龍顏碑》、《好大王碑》《廣武將軍碑》。亦有楷式比較嚴格多方勁峻麗之感,如《張猛龍碑》、《始平公造像記》等。摩崖刻石多顯靜穆寬和,氣象寧靜,如《泰山金剛經》。亦有蕭疏開張,如《石門銘》,然《張黑女墓誌》的典麗秀雅則可與漢隸《曹全碑》的典麗靜雅相伯仲。

  至隋唐,楷式業已成熟,基本消除魏碑帶有的篆隸意。形式趨於規正,唐楷則走入通俗。雖有歐書嚴正靜和;虞書的寬和靈穆;遂良的靈動多姿;顏書的寬博雄厚;柳書的緊密剛勁。較之以魏碑則少自然之意,多拘於法度。求結構相對平穩,少奇嶇之意。然唐楷用筆精熟,一絲不苟,法度嚴密,非後有來者。

  結構上的區別:魏碑結字多近乎自然,有“孩兒相”,但其簡拙樸素,豈“孩兒體”可及之萬分之一。相比之下,唐楷結構臻於完美,視覺審美達到大眾化。有歐陽詢《結字三十六法》,智果《心成頌》,張懷瓘《玉堂禁經》等書法理論著作專析結字之妙。也許正是因為法則的約定才使後人尊唐法,不敢越雷池半步。

  線條上的區別:魏碑點畫質樸雄厚中有柔韌感,表現為線的澀動。也有以方勁峻麗,曲澀飛動,又與漢刻迥然不同。兼之有圓融祥和。風貌之萬千此處難以列舉。唐楷則有歐之精緻娟秀,遂良飄逸瀟灑,顏之渾厚飽滿,柳之筋骨勁挺。說到底就是,魏碑是大篆的線,唐楷是小篆的線。我們先抓最基本的大的區別再來看它們風格取向不同。

  
楷書毛筆書法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