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一法師優秀書法作品
弘一法師李叔同是“二十文章驚海內”的大師,集詩、詞、書畫、篆刻、音樂、戲劇、文學於一身,在多個領域,開創中華燦爛文化藝術之先河。他把中國古代的書法藝術推向了極致,“樸拙圓滿,渾若天成”。下面是小編為你整理的,希望對你有用!
欣賞
圖片1
圖片2
圖片3
圖片4
弘一法師生平經歷
李叔同,原籍浙江平湖,從祖輩起移居天津。其父李筱樓是同治四年***1865年***乙丑科的進士,當過吏部主事,後辭官經商,先後創辦了“桐達”等幾家錢鋪,掙得偌大一份家業,被人稱為“桐達李家”。尤其難能可貴的是,他樂善好施,設立義塾***提供免費教育***,創立“備濟社”,專事賑恤貧寒孤寡之人,施捨衣食棺木,有“李善人”的口碑。李筱樓晚年喜好內典***佛經***,尤其耽愛禪。很顯然,他的言傳身教對兒輩***尤其是李叔同***影響極大。童年時,李叔同常見僧人來家中誦經和拜懺,即與年紀相仿的侄兒李聖章以床罩做袈裟,扮成和尚,口誦佛號。他兒時的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得益於一位姓劉的乳母,她常教李叔同背誦《名賢集》中的格言詩,如“高頭白馬萬兩金,不是親來強求親。一朝馬死黃金盡,親者如同陌路人”。雖只有八九歲光景,他居然能理解榮華盡頭是悲哀的意思。李叔同五歲失怙***父親去世***,十八歲時遵奉母命與俞氏***津門茶商之女***結婚。百日維新時,他贊同康、樑“老大中華非變法無以圖存”的主張,曾私刻一印:“南海康君是吾師”。因此在當局者眼中李叔同乃是不折不扣的逆黨中人,他被迫攜眷奉母,避禍於滬上。1901年入南洋公學,受業於蔡元培。但由於校內新舊思想相爭激烈,校方禁止學生閱讀莫部分雜誌、報紙,激起學生的憤怒,與校方發生了衝突,蔡元培先生站在學生一邊據理力爭,但無效果,於是帶領學生和積極教師毅然離開南洋公學,李叔同也在離開的學生之中。1905年東渡日本留學,在東京美術學校攻油畫,同時學習音樂,並與留日的曾孝谷、歐陽予倩、謝杭白等創辦“春柳劇社”,演出話劇《茶花女》、《黑奴籲天錄》、《新蝶夢》等,是中國話劇運動創始人之一。
1910年李叔同回國,任天津北洋高等工業專門學校圖案科主任教員。翌年任上海城東女學音樂教員。1912年任《太平洋報》文藝編輯,兼管副刊及廣告,並同柳亞子發起組織文美會,主編《文美雜誌》。同年10月《太平洋報》停刊,應聘任浙江兩級師範學校音樂圖畫教師。1915年任南京高等師範美術主任教習。在教學中他提倡寫生,開始使用人體模特,並在學生中組織洋畫研究會、樂石社、寧社,倡導美育。1918年8月19日,在杭州虎跑寺剃度為僧,雲遊溫州、新城貝山、普陀、廈門、泉州、漳州等地講律,並從事佛學南山律的撰著,另據餘秋雨《廟宇》,李叔同曾經居於五磊寺。抗日戰爭爆發後,多次提出“唸佛不忘救國、救國必須唸佛”的口 號,說“吾人所吃的是中華之粟,所飲的是溫陵之水,身為佛子,於此之時不能共紓困難於萬一”等語,表現了深厚的愛國情懷。
李叔同多才多藝,詩文、詞曲、話劇、繪畫、書法、篆刻無所不能。繪畫上擅長木炭素描、油畫、水彩畫、中國畫、廣告、木刻等。他是中國油畫、廣告畫和木刻的先驅之一。他的繪畫創作主要在出家以前;其後多作書法。由於戰亂,作品大多散失。從留存的《自畫像》、《素描頭像》、《裸女》以及《水彩》、《佛畫》等可窺見一斑。《自畫像》估計是出國前所繪,畫風細膩縝密,表情描寫細緻入微,類似清末融合中西的宮廷肖像畫,有較高的寫實能力。《素描頭像》是木炭畫,手法簡練而潑辣。《裸女》受其師黑田清輝影響,造型準確,色彩鮮明豐富,有些接近於印象主義,近看似不經意,遠看晶瑩明澈。
書法是李叔同畢生的愛好,青年時致力於臨碑。他的書法作品有《遊藝》、《勇猛精進》等。出家前的書體秀麗、挺健而瀟灑;出家後則漸變為超逸、淡冶,晚年之作,愈加謹嚴、明淨、平易、安詳。李叔同的篆刻藝術,上追秦漢,近學皖派、浙派、西泠八家和吳熙載等,氣息古厚,沖淡質樸,自闢蹊徑。有《李廬印譜》、《晚清空印聚》存世。李叔同創作的《送別》也廣為傳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