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學石膏頭畫素描者的常見錯誤

  如果你是一名 素描學習者,但是總是石膏頭畫素描繪畫的力不從心,效果不顯著,那麼你應該思考一下為何自己石膏頭畫素描不好呢?以下是有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希望能幫到你們。

  

  1.頭像構圖過大:

  原因有兩個:一個是習慣性的畫大,個知道畫紙邊框對構圖的作用,在構圖起草時,將標記定得太靠近畫紙邊框,對背景的面積太“節約”:另一個是,雖然在起草階段確定了合適的構圖,但在描繪過程中又改動、擴大了構圖的標記。後一種情況是由於畫者沒有按照“二分之一”的劃分比例方法確定頭像整體的比例關係,由區域性推進的起草方法造成的。解決的方法是,以構圖的最外點為起點,嚴格用“二分之一”的比例劃分法劃分結構比例,做到整體起草,整體定形。

  2.神態不對:

  石膏頭像寫生往往出現這種情況:在頭像形體基本確定以後,畫中頭像的表情神態與實際物件不符,經過形體測量檢查,也沒有發現大的比例差異,因此,無法對其進行明確的修改。造成這種令人頭疼的原因是,在起草的過程中,畫者對結構上斜線的角度和轉折的彎度,進行了“稍微”的誇張,對側面的透視“稍微”的減少了縮變,使描繪的形體不知不覺地走了樣。這是畫者素描整體觀念不強,過分注重區域性刻畫的結果。解決的方法是:在熟悉選定階段,重視對頭像的整體觀察,獲得一個包括神情在內的完整的形體印象,在定形的過程中,少用區域性分析的方法,多用整體的感受方法,重視結構的斜線角度,強調側面的透視縮變,推遲轉折彎度的定形。

  3.形體不準:

  這是一個典型的因素描基礎不穩造成的錯誤。問題出現在兩個方面:一個是在素描的起草階段,沒有嚴格按照素描的步驟技術要求進行,過早地進入了局部定形刻畫階段;另一個是沒有完全掌握素描“找關係”的方法,不會用“直線串珠法”和類似的方法檢查判斷結構的比例、角度的正確關係。解決的辦法是,返回到簡單物件的訓練,認真體會步驟技術的要領。

  4.形體“呆板”:

  這是因為頭像缺乏虛實變化,應該加強體面結構的虛實對比。

  5.畫面“發灰”:

  原因是中間灰部的明度無變化,應該用類比的方法,找出灰面與灰面的明暗對比關係,或從整體的角度檢查、修改灰部的亮度變化,有區別、有層次地表現灰部。

  石膏像的製作步驟

  首先將石膏像模具放入開水中浸泡一分鐘後拿起,晾乾。以防模具在運輸過程中擠壓變型。***切記不能將模具放入開水中煮,否則模具將報廢 ***

  製作過程中所需工具:碗 夾子 筷子 小盆 小勺及玻璃板或木板

  一、將模具對口拼齊後用夾子夾好***注:所使用的夾子必須要有力度***,然後檢查對口是否對齊。***如下圖所示***

  二、第一層:在碗中加入半碗清水,再加入適量石膏粉***水與石膏粉比例為1:1.8左右***,然後攪勻,使之沒有氣泡。如果石膏粉固化比較快,水的比例稍多加一些;如石膏粉固化時間較慢,水的比例少

  加一些,靈活自定。***注:任何石膏粉固化後必須有強度,無強度的石膏粉不能使用,且在攪拌石膏粉的時間不宜過長,控制在半分種內,否則石膏粉會在短時間內就會幹。***

  三、將攪拌好的石膏漿倒入模具中,快速轉動模具,使石膏漿均勻的粘滿模具,並將模具放置於平地或如下圖一樣掛起來以防模具變形。***如石膏漿在模具內未凝固是可以轉動模具;如石膏漿在模具內初凝固時,則不能轉動模具,否則倒出來的石膏像會產生裂紋。另外第一次倒入模具中的石膏漿的厚度必須適當,如太厚石膏壓力過大會使模具變形,則倒出來的石膏像就變形;如太薄則容易破裂。***

  四、待第一層幹後,按照上速方法重複二至三遍,每層進行前必需在上一層石膏幹後方可進行下一步操作。

  五、封底:先找一塊泡沫墊,在將調好的石膏漿倒入石膏像產品中,然後如圖所示晃動石膏像將泡沫墊蓋在石膏像底部,再將石膏像正立過來,來回晃動石膏像,讓石膏像裡面的石膏漿填滿到石膏像底部的每個位置,最後將石膏像放在平整的地方,將石膏像底部多餘的石膏修除。

  六、脫模:待石膏凝固好後,將石膏像放於平地,先將夾子拿掉,然後兩手從底部開始慢慢剝去模具。***脫模時要手朝模具裡面慢慢脫模,如有複雜地方不好脫模,可在模具表面倒適量開水使模具變軟再脫模。在將底部的泡沫板拿掉,在將底部多餘的石膏用小刀修除。

  七、修補:做好的石膏產品,如有氣泡洞,可用毛筆沾水加石膏粉修補氣泡處。再用刀子颳去產品邊多餘處石膏。

  八、模具保養:每次使用完後,將模具洗乾淨,待幹後,放置陰涼乾燥處,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