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象棋棋藝兼談象棋境界

  從象棋水平來看,在眾多象棋愛好者中,有些人年紀輕輕便躋身高手行列,甚至成為國家大師、特級大師,也有些人下棋多年仍舊只能在路邊棋攤和鄰里左右下棋以自娛。那麼如何提高象棋境界呢?小編這就傳授提高象棋境界的方法給你,希望能對你有所幫助。

  提高象棋棋藝 兼談象棋境界

  從象棋水平來看,在眾多象棋愛好者中,有些人年紀輕輕便躋身高手行列,甚至成為國家大師、特級大師,也有些人下棋多年仍舊只能在路邊棋攤和鄰里左右下棋以自娛。不管棋手水平高低如何,也許他們物件棋遊戲藝術的執著和熱愛是沒有什麼分別的,撇開這一點,我們從“一個不想當元帥的士兵不是一個好士兵”這個角度來說,人人都希望提升自己的棋藝水平。象棋名將劉殿中老師***大家都尊重而親切地叫他“劉指”***在《如何進修棋藝》***1***一文中有過明確的闡述,將提高棋藝的途徑大致分為初學、鞏固提高、對局實戰、夯實基礎、遵循規律提高效率和加強自身修養六個階段。如果能夠照此修習,棋藝水平不難穩步提升。那麼一名象棋高手大概具備一些什麼樣的素質和能力?有的認為象棋高手在於能將眼花繚亂的棋盤看得清清楚楚,注意到盤面中每一個影響局勢走勢的因素;也有的認為象棋高手能夠在對局中設下陷阱引誘對手中伏而能躲避對手的陷阱;還有的認為象棋高手就是比對方計算更深遠,能猜到對手想下的棋„

  筆者曾有幸隨職業象棋隊進行訓練,雖然自身水平有限,但在高手眾多的環境下受到薰陶,耳濡目染,也算有所收穫。對於這個問題,我有一些自己的看法。

  提高象棋棋藝 要有紮實的基礎

  我認為,一名象棋高手,首先有紮實的基礎,能做到開、中、殘局技戰術嫻熟。這裡所謂的技戰術,指的是開局的各種佈局定式、套路,中殘局的各種攻守手段和殺法,實用殘局的例勝例和定式以及取勝或求和訣竅等技巧。

  俗話說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毋庸質疑,佈局的重要作用是顯而易見的。

  自從全域性譜、開局譜產生以來,日趨完善的佈局體系,越來越多的佈局套路,層出不窮的飛刀陷阱充斥著各種水平層次的對局之中。如果下棋首先能夠在開局便奪取主動權,開局佔優,那麼對局的形勢將會比較容易朝著向自己有利的發麵發展。退一步來說至少不能佈局就處於劣勢,這樣才有讓棋手可以發揮中殘局水平的平臺,否則佈局大虧,在現今階段,棋手們的技藝日趨成熟,可以比較容易把握大佔優勢的局面,即使中殘局水平再強也無法挽回敗勢。我們常常看到一些短小精煉的對局,雙方實力相近,但因一方佈局中了對方的“飛刀”,幾乎沒有什麼反抗的餘地就敗下陣來,像是大力士遭遇內功高手,空有渾身力氣卻無處著力,十分遺憾。

  在一年之中除去參賽之外的大部分時間裡,各象棋隊職業隊員都會翻閱和研究大量棋譜並有針對地進行實戰,以佈局研究為主。對佈局加以改進,開創新變以作為“先進武器”投入下一次重大賽事已經成為“必修課”。每一次全國大賽,當一輪比賽結束之後,參賽隊員們都會和隊友聚在一起,交流收集到的“最新情報”,共享當天比賽中出現的佈局新變心得,並集體研究學習,或化為己用,或拆解應對措施,或尋找規避該變化的辦法。棋壇勁旅如廣東、上海、河北等棋隊,在佈局研究方面都有非常深入的研究,甚至有開始向中局深入發展的趨勢。

  中局是對局雙方比拼實力的平臺,一招一式來不得半點虛假,一般也沒有現成的棋譜可以死記硬背,照搬照套。經過佈局的調兵遣將,雙方的有生力量開始正面接觸。棋手們根據開局佈下的陣勢,絞盡腦汁應用各種戰術手段,或銳意進取,強攻敵營,或穩步進取,伺機待發,或誘敵深入,甕中捉鱉„„誰都希望比對手計算得更深,思考更周全,以期達到戰勝對手的目的。激烈的局面下,形勢錯綜複雜,犬牙交錯,一個稍不留神就可能勝負易手,滿盤皆輸;平穩的局面也處處隱藏著殺機。

  中局的角鬥在多數時候可以分出高下,局面趨於明朗化,誰優誰劣或是勢均力敵,我們通常可以進行清楚準確地判斷。優勢方或許窮追猛打,或許在保持自己優勢的情況下先立於不敗再徐圖進取,劣勢方或許死守城池,或許作最後一搏,這些

  作戰方針都是根據中局戰鬥的結果而得出來的。

  如果中局戰鬥並未決定最終的結果,那麼分出對局勝負的歷史使命就落在了殘局的肩上。殘局也有很多精巧的局例,對臨局棋手的基本功要求相當高。雙方集結中局戰鬥之後僅餘下的子力展開最後的搏鬥,這時一兵一卒都顯得尤其重要***當然,著眼於全域性的棋手可能在中局就已經對殘局兵卒力量儲備作了較為周密的安排***。此時此刻,臨局的棋手腦中常常會浮現出各種例勝例和的局面,計算著怎樣和對方交換子力能夠使局面對自己更加有利。如果遇到掌握中的實用殘局,就好像在一段複雜的數學運算可以歸結為一個簡單的公式,那麼一切都變得十分容易了。

  也許在中局,也許在殘局,當一方抓住戰機,取得了較大的優勢,這時候就需要運用戰術將優勢轉化為勝勢。或者通過局面轉換取得一定的物質優勢,或者利用自己的優勢兵力或有利佔位展開強有力的攻擊,此時又會運用到各種戰術手段。由此可以說,象棋的開、中、殘局技術貫穿了整個對局之中,是臨局不可缺少的基本功。

  如果能夠處理好以上問題,也就基本完成了劉指《如何進修棋藝》中所述前四個階段的進修。

  提高象棋棋藝 要有計算能力

  但是,如果僅僅只達到開、中、殘局技術嫻熟這樣的程度還是遠遠不夠的。曾經有一次象棋訓練,對局結束後教練問我,為什麼我會輸給他——我能算得到的棋他都能算得到,他能算得到的棋我也都能算得到。這個問題困擾了我很久,也在思索中獲得許多啟示。我們在實戰對局當中會遇到各種突如其來的難題:一路爛熟於胸的佈局,對手獨闢蹊徑強行變開,我們是否能夠準確地找到對方的弱點?一場即將挑起的激烈戰鬥,我們是否能夠在戰爭打響之前預見自己有把握取得進攻中的優勢?看似波瀾不驚的陣地戰,我們能不能從層層壁壘中找到突破口一舉摧毀對手的防線,開啟僵持的局面?激戰之後雙方都破綻百出的陣形,我應該先穩固自己的防禦還是先擾亂對方的防禦,孰輕孰重?

  在大多數情況下,棋手應該將幾種主要變化都計算到力所能及的深度,並對發展而來的幾個局面作出正確的形勢判斷,然後預測局面的大致走向和整體趨勢,判斷出這幾種情況,怎樣更有利於自己。尤其是在中局的一場爭奪戰之後,根據這樣的判斷來選擇臨局的著法,棋手便更容易掌握局勢的變化方向,並有意將其導向有利於己方的方向發展。這又涉及到一個問題,人力有時而窮,我們無法進行窮舉計算,也就是說,不能最直觀地知道這樣下去的最終結果是什麼,那麼,憑什麼來判斷局面的優劣好壞?面對棋盤中子與勢錯綜複雜的關係,我們怎樣賦予各種影響局勢的因素以適當的權重,進行利益的取捨。每一次面臨選擇,就像是站在濃霧瀰漫的岔道口,哪條道路通達我們想去的地方?僅僅依靠我們現有的作戰技巧和計算能力是遠遠無法解答這些問題的,這時候我們需要在物件棋已經有一定認識的基礎上,站在一個新的高度來認識象棋的局面,撥開雲霧,眺望道路崎嶇蜿蜒通向的地方。

  兵書中多有提及戰鬥中不可缺少的兩大因素——戰略和戰術。具體打一場仗,怎麼打,需要投入多少兵力和武器,佔據什麼樣的有利地形,或是怎樣埋伏,什麼時候發動衝鋒,這些都是戰術層面的東西。而打哪些仗有利於奠定基礎取得最終的勝利,打某一場仗是為了什麼利益,甚至為了維護整個戰役的勝利需要放棄一些既得利益,這些利益取捨就需要戰鬥指揮家有很高的戰略眼光來洞察全域性。象棋是沒有硝煙的戰爭,在這裡我理解其戰術就是上文提到的開、中、殘局的技巧——基本功,而凌駕於戰術之上的戰略,就是物件棋每一個當前局面的整體把握,而這種對局面有著整體把握的巨集觀認識,以及根據這種高屋建瓴的認識來制定的一系列計劃,確定出我們面對當前局勢需要幹什麼,再根據這種計劃來看到底使用什麼戰術。戰略並不是遊離於棋外,也不是孤立於戰術而單獨存在,而是從象棋對局一開始便和戰術同時存在的。

  提高象棋棋藝 審時度勢

  對於一個開、中、殘局技術嫻熟,具有一定計算能力的愛好者來說,提高水平的瓶頸在於審時度勢,預測對局發展方向。俗話說“低頭拉車,抬頭看路”,“拉車”是具體的技戰術,“看路”就是審時度勢,知道下一步應該朝著什麼方向去走。水平高下由此體現。一定的計算能力可以讓棋手對局面進行深度與廣度的計算,但是誰也不能窮舉計算出對局發展的所有變化,這種審時度勢的能力,已經超出戰術層面的要求。

  於是,我認為一名象棋高手除了有著嫻熟的開、中、殘局技巧之外,還應該具備很強的“大局觀”,一種建立在深刻認識象棋本質的基礎上的統領全域性的視野。有了這樣統領全域性的視野,我們就能夠深入瞭解當前局面的重要環節,前面所提出的問題將迎刃而解。如對方強行變離譜著,尤其多出現在普通愛好者對局中,若非素有研究的新招,則必有其破綻之所在。只有通過對局面的深刻把握,才能夠從戰略層面上準確找到其破綻,並施以嚴厲的戰術打擊;在挑起的激烈戰鬥之前,不但要運用戰術能力進行精確計算,還要用戰略眼光對計算到的結果進行形勢判斷,預測局面未來的發展方向;通過大量的對局實踐和總結經驗,我們會有一種“棋感”,對一些較為明顯的局面會發自內心產生一種先於計算的直覺,再根據直覺去計算驗證„„

  那麼這樣的“大局觀”究竟是什麼東西,它是怎樣建立起來的呢?

  所謂“大局觀”,即是一種基於將日常象棋對局實踐上升到理論層面之後對全域性的一種整體把握,對局面薄弱環節、爭奪焦點、發展方向的一種準確判斷。這種判斷意味著一名棋手物件棋的理解要達到相當的深度,或者說是物件棋的“真理”即符合象棋之“道”有較深的領悟。在技戰術嫻熟的基礎上,象棋境界高下,水平強弱由此而分。水平的高低,比賽的輸贏,比的就是誰的境界高,也就是誰物件棋之“道”領悟更深。這種領悟,會指導你制定戰術,決定你怎麼下這盤棋。當然,掌握嫻熟的技戰術對加深棋手物件棋的理解是必不可少的。

  提高象棋棋藝 加強自身修養

  《如何進修棋藝》中對此也有所提及:“加強自身修養”,包括棋德、心理素質、身體素質和人文素養。尤其是“‘工夫在棋外’,除了前面所說的還必須廣泛涉獵

  各種學科,比如哲學中的辨證方法論、軍事學中的謀略學,以及數學、文學、歷史、音樂、書法、繪畫等等,對於加強修養提高棋藝,都是大有裨益的。”***2***這些內容看來已經超出了下棋的範圍,而更趨向於是做人、處世的範疇。

  與“世道”大道相比,“棋道”乃小道,但所謂“世事如棋”,“棋道”與“人道”、“世道”,其道相通。縱觀之,棋道大約有三個層次:一是用作茶餘飯後消閒解悶的工具,具有遊戲性和娛樂性;二是對局者在棋盤上運籌帷幄,競巧鬥智,具有緊張激烈的戰鬥性和競爭性;三是弈棋與世事人生相通,可視為大千世界的縮影,具有象徵性和哲理性,古之所謂“世事人生一局棋”,就是指棋類活動作為文化的結晶之一,頗能體現具有哲學意味的人生態度和境界***3***。

  說到棋手下棋的“大局觀”,便如世人的人生觀、世界觀是一樣。大局觀越是接近作為真理的“棋道”,越是一個完備的體系,那麼他對“棋道”的認識和理解就越深刻。從作用上來說,一個人的人生觀、世界觀通常主宰著他對某事物的價值判斷,而影響到他選擇怎樣出世;而一個棋手的“大局觀”也將直接決定了他對棋局的判斷,而影響到他怎樣行棋。

  提高象棋棋藝 從圍棋中學習借鑑

  棋理相通,我們可以從圍棋中學習借鑑。請看一代大師吳清源先生是怎麼說的:“簡單概括來說,我的圍棋理想可以用‘中和’這個詞來表達。翻譯成日語也許可以用‘調和’這個詞吧。‘中’這個字,中間的一豎將口字分成左右兩部分,這左右兩部分分別代表著陰和陽。而陰陽平衡的那一點正好是‘中’。在圍棋上,我經常說,要思考‘中’的那一點。中和了棋盤上各個子的作用的那一點,就是正著。所以從拿起棋子之後的80年來,我從來不把圍棋當做勝負來考慮。無論輸贏,只要下出了最善的一手,那就是成功的一局。日本的圍棋規則是比較雙方圍地的大小,而中國的規則卻有所不同,在棋盤上活著的棋子多的一方是取勝的一方。我認為比起勝負來說,那是生存權的象徵。當然,要達到‘中’的境界,並非易事。這需要精神上的修養。所以,我一直很重視信仰。從5歲***虛歲***開始,我就學習《大學》、《中庸》等四書五經,至今我仍然堅持每天研究《易經》。”***4***這就是一代棋神對棋道的理解,金庸先生評論:“他的奕藝,有哲學思想和悟道作背景,所以是一代的大宗師,而不僅僅是二十年中無敵於天下的大高手。大高手時見,大宗師卻千百年而不得一”。但是我們不能苛求每一個象棋愛好者物件棋的理解都一樣,也並非誰都能達到吳清源先生的思想境界。在生活上每個人都可以有自己的人生觀、世界觀,同理,在對弈中每個棋手也可以有自己的“大局觀”。

  由於象棋的發展離不開中華民族幾千年的文化積澱,竊以為我們可以從中國傳統文化中汲取精華來理解象棋的深層次含義。在我看來,初始形態下的象棋棋局是一個和諧的整體。雙方子力完全對稱,實力平均,相互對峙和牽制卻又環環相扣各種子力的配置、方位都守恆,又如宇宙產生之初一片混沌的景象,體現出一種靜態的平衡,讓我們聯想到深入中國傳統文化核心的一個概念——太極。所謂太極即是闡明宇宙從無極而太極,以至萬物化生的過程。人與自然之間存在著互動的關係。人與天地相參,與日月相應,一體之盈虛訊息,皆通於天地,應於物類。

  當雙方擁有巨大威力的子力都偏居一隅,苦於空有一身本領卻無處施展的時候,紅方利用天生的先行之利搶先出動大子,打破了這種靜態的平衡,這就如《周易》中所說的“是故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浩瀚宇宙間的一切事物和現象都包含著陰和陽,以及表與裡的兩面。而它們之間卻既互相對立鬥爭又相互資生依存的關係,這即是物質世界的一般規律,是眾多事物的綱領和由來,也是事物產生與毀滅的根由所在。千變萬化的象棋對局也由此開始。

  顯然,這一著先行之利是很佔便宜的。但是象棋遊戲是相對公平的,對弈雙方輪流各行一著棋,黑方不願吃虧,於是也開動大子,加入戰鬥。雙方施加的“力”在棋盤上得以體現。假設這一回合雙方行棋的效率完全相等,那麼局面重新回到了平衡狀態——但這已經不是之前那種靜態的平衡,而是一種雙方在鬥爭過程中基於“勢均力敵”所達到的動態的平衡,由棋盤和盤中所有棋子組成的這個系統自身的內力平衡。

  從圍棋中學習借鑑 彌補劣勢

  象棋棋盤分左右兩翼。儘管持有先行之利,紅方也無法在兩翼同時壓制黑方,而只能在某一側翼取得“一先”的微弱優勢,這就是所謂“魚與熊掌不可兼得”。黑方如果應付得當,可以將自己這一著棋用於防禦,以抵消紅方這一著先手對黑方施加的壓力,也可以利用這一著棋對紅方相對薄弱的另一側翼施加壓力,獲取“一先”的優勢來彌補自己受攻一側所受那“一先”的損失。我們作一個大膽的假設:如果紅方每走一步棋都將這步棋的效率發揮到最大,而黑方每著棋也將自身效率發揮到最大,那麼局面判斷將不斷出現“紅先——平先——紅先——平先——紅先„„”呈規律的變化的現象,如果用座標軸表示出來應該會是一個簡諧振動的座標圖。棋局自開局伊始直到殘局,最後將以紅方持有先手但不足夠取得勝利而達成圓滿的和棋,實現完美的結局,我猜這大概就是吳清源先生所說的“中”的境界吧。

  前文提到,我們在這裡把均勢的靜態局面看作一個平衡的封閉系統,雙方下出“官著”有效地讓局面保持動態的平衡,而其中一方行棋效率不高則導致這個封閉系統內部某處受力不均衡,那步下錯的棋就是打破平衡的力。如果一方行棋效率極高,但另一方下出效率較低的“軟著”甚至“劣著”,那麼平衡就人為地被這個外力打破了,於是這個系統自身不再平衡,局面的天平就會向著其中一方傾斜,在局面中體現為一方從“佔先”到“略好”,再到“稍優”,再到“較優”,如果用一步棋所能體現出來的優勢來衡量,那就是所謂“一先”、“兩先”、“三先”„„。如果傾斜達到一定的程度,某一方“大佔優勢”,也就是擁有“三先”以上優勢的時候,那麼局面已經嚴重不平衡,另一方恐怕就要凶多吉少了。

  假如當一盤棋優劣已分,劣勢方如果想要扳回頹勢,通常不在於劣勢方下得有多好,而在於優勢方下得有多不好——哪怕劣勢方下得再好,只要優勢方下出“官著”,或者甚至下出一些雖有小疑問但並未嚴重到足以影響大局的錯著,劣勢方也無法單靠一己之力將嚴重的局面不平衡扭轉過來,頂多能夠支撐住保持局勢不繼續惡化下去。想要重新扭轉乾坤,只能在保證自己下到最好的基礎上,等待對手犯下足夠大的錯誤,讓這一次“受力不均衡”的作用力來彌補之前自己犯下錯誤的“受力不均衡”的作用力,這兩股“作用力”方向相反,如果大小相當,那麼局面才又會重新回到均衡狀態。由此也可得知,善弈者不在於劣勢局面下扳回頹勢,而在於均衡局面下儘量在每一步棋都走出“正著”,不犯錯誤以免導致被動處於劣勢,並且能夠抓住對方賣出的破綻。

  以上只是一家之言。《中國象棋與先秦諸子》一文提到,象棋“以儒家為本,以法家為輔,以兵家為用”,並與墨家、縱橫家皆有共通之處***5***。不同的人物件棋會有不同的理解,象棋由此益加博大精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