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黃疸是什麼

  ?黃疸是生活中比較常見的一種疾病,而許多新生兒會出現黃疸的情形。小兒黃疸怎麼辦?下面就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小兒黃疸資料,希望對你有用!

  

  黃疸是高膽紅素血癥的臨床表現,即血中膽紅素增而使鞏膜、面板、粘膜以及其他組織和體液發生黃染的現象。黃疸不是一個獨立疾病,而是許多疾病的一種症狀和體徵,尤其多見於肝臟、膽系和胰腺疾病。

  正常血中膽紅素不過17μmol/L***1.0mg/dl***,如膽紅素超過正常值而肉眼仍未能察見黃疸時,可名為隱性或亞臨床黃疸。

  醫學上把未滿月***出生28天內***新生兒的黃疸,稱之為新生兒黃疸,新生兒黃疸是指新生兒時期,由於膽紅素代謝異常,引起血中膽紅素水平升高,而出現於面板、黏膜及鞏膜黃疸為特徵的病症。

  ①膽紅素生成過多

  因過多的紅細胞的破壞及腸肝迴圈增加,使血清未結合膽紅素升高。常見的病因有:紅細胞增多症、血管外溶血、同族免疫性溶血、感染、腸肝迴圈增加、紅細胞酶缺陷、紅細胞形態異常、血紅蛋白病。

  ②肝臟膽紅素代謝障礙

  由於肝細胞攝取和結合膽紅素的功能低下,使血清未結合膽紅素升高。常見的病因有:缺氧和感染、Crigler-Najjar綜合徵、Gilbert綜合徵、Lucey-Driscoll綜合徵、藥物***如磺胺、水楊酸鹽、吲哚美辛、毛花苷丙等***、先天性甲狀腺功能低下。

  ③膽汁排洩障礙

  肝細胞排洩結合膽紅素障礙或膽管受阻,可致高結合膽紅素血癥,但如同時伴肝細胞功能受損,也可有未結合膽紅素的升高。常見的病因有:新生兒肝炎、先天性代謝性缺陷病、膽管阻塞。

  小兒黃疸的症狀

  小兒黃疸病有生理性和病理性之分。生理性黃疸在出生後2~3天出現,4~6天達到高峰,7~10天消退,早產兒持續時間較長,除有輕微食慾不振外,無其他臨床症狀。若生後24小時即出現黃疸,每日血清膽紅素升高超過5mg/dl或每小時>0.5mg/dl。持續時間長,足月兒>2周,早產兒>4周仍不退,甚至繼續加深加重或消退後重複出現或生後一週至數週內才開始出現黃疸,均為病理性黃疸。

  ①黃疸基本症狀之消化道症狀,常有腹脹、腹痛、食慾不振、噁心、嘔吐、腹洩或便祕等症狀。

  ②膽鹽血癥的表現,主要症狀有:面板瘙癢、心動過緩、腹脹、脂肪洩、夜盲症、乏力、精神萎靡和頭痛等。

  ③面板、鞏膜等組織的黃染,黃疸加深時,尿、痰、淚液及汗液也被黃染,唾液一般不變色。

  ④尿和糞的色澤改變。

  小兒黃疸的常見飲食禁忌

  龍眼肉

  甘溫果品。《本草匯言》說它“甘溫而潤,恐有滯氣”。溼熱性黃疸應多食清淡利溼之物,龍眼肉滋膩助熱,不利溼熱之邪的排洩,故陽黃與陰黃之人皆不宜食。

  胡椒

  凡溼熱型黃疸之人忌食之。《本草綱目》雲:“胡椒,大辛熱,純陽之物。辛走氣,熱助火,此物氣味俱厚。”《隨息居飲食譜》也認為:“多食動火燥液,耗氣傷陰”。對溼熱型黃疸之人來說,多食則易增劇病情,助長溼熱之邪,黃疸不易退去。

  人蔘

  性溫,味甘,為溫熱性補氣強壯食品,有助熱上火動血之弊。黃疸之人多以溼熱之邪為患,尤其是急性黃疸之人,多屑中醫熱證、實證,宜吃清淡利溼之物,忌吃溫熱補益之品,尤其是人蔘,甘溫助火,陽黃之人更應忌食。

  鵝肉

  民間視為大發之物。唐代食醫孟詵認為“多食令人發痼疾”。明·李時珍也指出:“鵝,氣味俱厚,發風發瘡。”《中藥大辭典》中說:“溼熱內蘊者勿食。”陽黃為溼熱型黃疸,故多食鵝肉則弊多利少,甚至有弊無利,加重病情。

  羊肉

  性溫,味甘,黃疸之人多為內有溼熱,燻蒸肝膽,膽液外洩而發黃。《金匱要略》中早有告誡:“有宿熱者不可食之。”黃疸之病屑“內有宿熱”之疾,法當忌食。《隨息居飲食譜》也早有告誡,認為“疸病均忌”。

  雞肉

  性溫,味甘,黃疸多屬肝膽溼熱內蒸,飲食宜清淡不宜溫補。《醫林纂要》認為雞肉“肥膩壅滯,有外邪者皆忌食之。”實際上內外有實邪者皆當忌食,清代食醫王孟英就明確告誡:“疸症忌之。”尤其是溼熱偏重的陽黃之人,更不宜食。

  醍醐

  為牛乳製成的食用脂肪。能滋陰、養營、潤燥,而黃疸或為寒溼為患,或為溼熱蘊結肝膽,而醍醐滋膩養陰,不利溼邪排洩。這正如《隨息居飲食譜》所言:“中虛溼盛者均忌之。”所以,無論陽黃或陰黃之人,皆不宜食。

  蚶肉

  性溫,味甘,有補血溫中的作用。根據清代食醫王孟英的經驗,溼熱黃疸者不宜多食,他在《隨息居飲食譜》中指出:“蚶,多食壅氣,溼熱盛者忌之。”陽黃之人為溼熱內蘊肝膽,故當忌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