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喉長尾山雀飼養方法

  銀臉長尾山雀為山雀科長尾山雀屬的鳥類,是中國的特有物種。分佈於甘肅、陝西、四川、湖北等地,下面是小編精心為你整理的,一起來看看。

  

  形態特徵

  銀臉長尾山雀同其它山雀家族的成員有明顯區別:銀臉長尾山雀體形都很嬌小,腹部沒有黑色的縱帶,顧名思義有一個長長的尾巴長***呈凸尾狀,最外側的尾羽與尾端距離 為後趾連爪的長度***,雖然沒有冠羽,但頭頂的羽毛豐滿,發達,看起來就像是戴著一頂帽子。

  銀臉長尾山雀體小***12釐米***的山雀。灰色的喉與白色上胸對比而成項紋;頂冠兩側及臉銀灰,頸背皮黃褐色,頭頂及上體褐色;尾褐色而側緣白色,具灰褐色領環,兩脅棕色;下體餘部白色。幼鳥色淺,額及頂冠紋白色。虹膜-黃色;嘴-黑色;腳-偏粉色至近黑。叫聲:本屬的典型特徵。尖細的sit聲;銀鈴般高音si-si-si, si-si;囀音sirrrup及生硬的 chrrrr嘟叫聲 。

  各亞種有別。頭頂及頸背棕色,過眼紋寬而黑,頦及喉白且具玄色圓形胸兜,下體白而具不同程度的栗色。胸帶及兩脅濃栗色;前者略顯深。亞種iredalei 下體多皮黃色,胸及兩脅沾黃褐,上背及兩翼灰色,尾近黑而緣白。幼鳥頭頂色淺,喉白,具狹窄的玄色項紋。

  生活習性

  繁殖開始於3-5月,築巢於樹枝間,亦多在背風處。巢材為苔蘚、地衣、樹皮及羽毛等,有時甚至亦用鱗翅目昆蟲的繭絲膠固其巢。營巢於柳樹、松樹、茶樹或竹林間,每窩產6-8枚卵,卵粉紅色或白色,具紅褐色斑點,平均大小為15×12毫米。 長尾山雀主食昆蟲,食物中90-95%是半翅目、鞘翅目、鱗翅目以及其他昆蟲,例如危害森林的落葉松鞘蛾、天蛾、尺蠖等都是它的主要食物。

  飼養管理

  在日常清掃或更換食料、水時,怕鳥因驚嚇而撞傷頭部,或使羽毛受損,需要串入另一籠;或者因一個籠中鳥數量太多,為分開和清點只數也要用串籠。串籠通常為長方形 ,前後兩面均有雙開門***即大門中間套小門***,大小因所串鳥的種類不同而不同。

  為使串籠使用範圍廣,籠宜為普通方籠,稍大,30釐米X25釐米X25釐米,條間距應小於1釐米,有棲槓而無食罐、水罐。當然,用同樣兩個籠互相串換使用最理想,鳥不會因為環境改變而害怕,但不經濟。

  給鳥水浴時使用。有兩種形式,一種是很大的竹製長方籠,無籠底。水浴時把浴盆放到鋪有幹沙的平地上,扣上水浴籠,而後把鳥放入,任其自行水浴。

  但水浴前一定要注意地面是否平,籠下邊是否有縫隙。另一種水浴籠是較觀賞籠稍小的鉛絲制方形籠,把籠放入淺水盆中,使鳥水浴。初次水浴時,要先使鳥習慣於水浴籠和盆,再在盆內加水,否則鳥會驚撞,不水浴。

  銀喉長尾山雀的生長繁殖

  在中國東北地區,於4月下旬至5月中旬營巢繁殖,此時雌雄鳥共同銜取築巢材料,並不斷地鳴叫,特別是雄鳥叫的更甚。一般是雌雄鳥同時到達,依次入巢後再一齊飛去,偶爾也有單獨來去的情況。巢呈卵圓形,多築在背風的林內,置於落葉松枝杈間,巢的一側緊貼樹幹。距地面高3—9米,巢口位於側面上方。巢用苔蘚、地衣、樹皮、羽毛等,用鱗翅目昆蟲的繭絲膠固而成,內墊獸毛或羽毛。巢的大小為:高11.1—11.7,巢徑8.4—10.5,巢口徑3.7—4.1釐米。巢營造完畢即開始產卵,每天產一枚,每窩9—10枚。卵平均大小為:14.3一15×11.0—11.5毫米,重0.9一1.1克。卵呈白色,綴以淡紅褐色小斑,鈍端較密集,略成圈狀。

  在浙江一帶,銀喉長尾山雀在3一4月間營巢繁殖,巢置柳樹、松樹、茶樹或竹林間。每窩產6—8枚卵,呈粉紅白或純白色,具紅褐色斑點。卵平均大小為15×12毫米。

  卵產完後,由雌鳥單獨坐巢孵卵。此時雌鳥很少嗚叫,而雄鳥則常飛到鳥巢附近鳴叫,雌鳥聞聲而出,偕同雄鳥飛去取食,然後再伴隨返回,待雌鳥入巢後,雄鳥再離去。也見有雄鳥銜食喂雌鳥的情況。

  卵經13天孵化出雛。剛孵出的雛鳥全身裸露,呈粉紅色,兩眼緊閉。第7天開始睜眼,體上各羽域亦開始明顯可見。雌雄鳥均擔任育雛工作,育雛期為15天,第16天雛鳥離巢。雛鳥離巢後,先由親鳥在巢區內領飛,習飛多次後才隨同親鳥飛離巢區。

  在日本,鳥類行為觀察者們發現銀喉長尾山雀有幫忙其他親鳥孵卵育兒的行為,當成對的銀喉長尾山雀在巢中產卵時,或會有一到三隻和繁殖無關的銀喉長尾山雀一起進入窩裡幫忙,像這樣幫助育兒的鳥被叫做“幫手”,它們會代替親鳥孵卵、或是幫孵卵的親鳥運送食物,或是為防止外敵靠近而進行警戒,且在雛鳥孵出後還會照顧保護雛鳥,與工蟻、工蜂不同的是,它們自己有繁殖能力,常常頭一年幫助進行育兒,在第二年就會參加繁殖,研究調查表明,這類鳥通常多年停留在出生地,因此受到幫助的多是“幫手鳥”的父母或兄弟姐妹。

 

銀喉長尾​山雀飼養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