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養殖鵝

  家鵝,它是鵝類中的素食主義者,根本不會吃葷食,不要以為鵝長期生活在水裡就會吃魚蝦等,而且長得比鴨子肥壯。其實它們只吃水生植物,藻類等,包括人為投放的飼料或青菜,最愛吃的是稻穀。接下來就跟著小編一起去看看吧。

  鵝的養殖技術

  養舍要求

  清潔和消毒。選擇保溫效能好的房屋作為育雛室。將雛鵝舍的地面、牆壁、門、窗等處打掃乾淨,用熱石灰水粉刷牆壁,把洗淨的用具放入育雛室,用0.2%的百毒殺噴灑1次後,再按每立方米容積福爾馬林液30毫升加15克高錳酸鉀混合,關好門窗密閉後燻蒸24小時以上。

  墊料及保溫。進鵝苗前2天,在鵝舍鋪好細木刨花、碎新鮮稻草等墊料。準備好250瓦的紅外線燈、煤爐等取暖裝置,並檢查舍內有無賊風進口,在牆壁上安裝抽風機以便換氣。

  備好水盤、料盤。水盤和料盤按5羽雛鵝配1個均勻擺放,調好高度。

  調節溫度。在雛鵝進舍前幾小時,預開取暖設施,使地面與雛鵝背部等高處的溫度達28~30℃,並保持恆溫。

  飼養

  1.育雛密度及溼度。為有效利用鵝舍設施,一般雛鵝的飼養密度為每平方米20~25只,最好用高為35cm的圍欄將雛鵝分群,舍內溼度控制在60%~65%,溼度過高或過低,都會使雛鵝的體質下降,影響生長,所以應勤添墊草,換氣排溼,降低溼度。

  2. 挑選雛鵝。挑選健壯的鵝苗,健鵝苗的特徵是卵黃吸收好,臍部收縮完全,腹部鬆軟,腿部粗壯有力,體重適中,精神活潑,眼睛有神,用力一抓感到其掙扎有力,有彈性。如發現卵黃吸收不完全,可用25瓦燈泡放在雛鵝腹部烘5~10分鐘,促進卵黃吸收。

  3.雛鵝的飲水和開食。水盤中備好2%的葡萄糖水,0.03%高錳酸鉀水溶液和複合維生素水溶液,為緩解運輸過程中帶來的應激,可在水中加入抗菌素、恩諾沙星等。鵝苗進舍後,1~2小時內應先飲水,身體弱不會飲水的,應人工馴飲;2小時後,把準備好的小鵝專用飼料、切碎的嫩黑麥草、苦蕒菜放入料槽,任其採食,對個別不會食料的雛鵝,人工馴食1~2次。

  4.飼餵方法。雛鵝的消化系統發育未完全,體積較小,雛鵝從食入到排出經過消化道的時間為2小時左右。因此飼餵雛鵝要做到少食多餐。1周齡前,每天可喂8~10次,其中2~3次在晚上喂,這是提高育雛成活率的關鍵;2周齡時每天可喂6~8次,其中晚上一定要喂1~2次;3周齡起鵝舍內放入砂盤,保健砂礫以綠豆大小為宜。

  5.飼料和牧草。根據雛鵝的生理特點,應選用優質小鵝專用飼料***特殊情況下可用小雞料代替***,這樣不僅可以滿足雛鵝的生長需要,而且可以提高育雛成活率,從而增加養鵝的經濟效益。牧草可選用嫩黑麥草、苦蕒菜等多汁青綠飼料,切碎後與精料拌和飼餵,供雛鵝自由採食,育雛期精料和牧草的比例為1?2。

  6.光照和溫度。觀察雛鵝的叫聲和在舍內分佈情況,根據天氣變化情況,適當調整溫度和光照。1周齡前要保持全天光照,舍溫28~30℃;2周齡保持晚間光照,舍溫24~28℃,以後逐步調低舍溫;4周齡前舍溫保持在20℃以上,晚上喂料時使用燈光照明。

  7.分群、衛生及通風。隨著鵝體的長大,1周齡後每平方米養雛鵝20只,2周齡後每平方米養雛鵝15只,隨後視天氣情況,如果適宜可大圈飼養,但每群最好不超過200只。雛鵝在生長過程中,每天從身上抖落的皮屑、羽毛較多,可在每天中午溫度較高時抽風換氣,沒有條件的可短時間開窗開門換氣。勤掃欄舍,清除糞便,勤換墊料,保證舍內空氣新鮮,同時搞好環境清潔衛生。

  8.定期消毒育雛舍。每天打掃鵝舍,經常清洗飼料槽、水槽,每隔5~7天用0.2%的百毒殺噴灑1次。

  9.嚴格執行免疫計劃。根據本地實際情況和免疫程式,及時、正確地進行免疫,加強雛鵝對疫病的抵抗力。飼養注意事項

  鵝生長至4~10周齡,應離開育雛舍,轉入生長鵝舍。

  一般每日飼餵4~5次,其中晚上加喂1次。喂料時可把牧草切碎和精料拌和後放在食槽內,精料和牧草的比例為1:4,精料可用自配料,其配方***%***為:玉米粉粒45,米糠15,麩皮10,豆粕22,魚粉4,骨粉 1. 5,貝殼粉1.6,微量元素和維生素新增劑0.5,食鹽0.4。

  配合料用量應隨著飼養日齡逐日增加,牧草可切成1~2cm長餵鵝。如果沒有水上運動場,飲水器內要不斷清水,每天清洗2次。生長鵝舍每天打掃1次,勤換墊草,遇晴天,可在運動場上加喂牧草,吃完了就新增,保持環境清潔、衛生、安全,讓鵝充分生長。

  適當調整鵝群,將體弱幼小的鵝集中在一起,單獨特殊照顧飼養。對鵝群抽樣稱重,分析鵝生長情況。若生長過慢,要找出原因。飼養期28~60日齡為生長高峰期,60日齡以後,生長開始減慢,70日齡可將群鵝出售上市。

  飼養員必須加強巡欄,注意觀察鵝只狀態,發現早期病鵝及時隔離和治療。檢查和發現病鵝的最適時間是每天早晨天剛亮、中午、深夜及兩次喂料之間,此時鵝群正處於休息、睡眠中,病鵝容易表現出各種異常狀態,易於發現剛病或有輕微病症的鵝。

  在飲水中加入抗菌藥物,如氟哌酸、恩諾沙星等,從1日齡開始,連用1~3天。能有效地控制慢性呼吸道病、大腸桿菌病等。

  仔鵝25日齡用吡喹酮10毫克/公斤體重驅絛蟲。如果仔鵝水草食得多,應全群服用驅蟲藥1次。

  做好消毒工作,減少禽出敗、黃麴黴菌病的發生。一旦發現病鵝應及時診斷,及時治療。

  管理

  人們常說:“春鵝好養,春雛難育。”規模生產中,0~21日齡的雛鵝死亡率較高,其中因環境條件惡劣、管理不科學所造成的死亡率佔雛鵝死亡總數的60%以上。引起雛鵝死亡的環境因素如下:

  溫度

  鵝是恆溫動物,而雛鵝個體小,絨毛稀薄,體溫調節機能不健全,對低溫和溫度驟變的適應力很弱。雛鵝在26℃以下的低溫環境中擁擠扎堆,扎入堆裡面的雛鵝常因窒息而死亡。人工撥散擠堆的雛鵝,出汗多的雛鵝很容易著涼感冒,人走後鵝群重新紮堆、出汗。如此反覆,不僅感冒的雛鵝增多,而且雛鵝多次出汗後易引起叨毛,形成僵鵝。

  鵝舍溫度一旦超過32℃,雛鵝即精神不振,吃食少,喝水多,體溫升高,體熱散發受阻,從而影響生長髮育,誘發疾病。長期高溫還可引起雛鵝大批死亡。

  養育雛鵝的溫度要求適宜而均衡:0~7日齡的雛鵝要求舍溫在28℃左右,而後隨其日齡的增加每週下降2℃,但晝夜溫差不能超過2℃。

  溼度

  雛鵝對環境溼度的要求亦不能掉以輕心。實踐證明,當溼度超過80%,同時伴隨溫度不適時,雛鵝即出現精神不振、食慾減退、擠堆、呼吸困難、拉稀、絨毛鬆亂等症狀。這樣的雛鵝大多發育不良,生活力、抗病力減弱,日後容易成為僵鵝,失去飼養價值。高溫高溼的環境下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蟲容易滋生,飼料和墊料容易黴變,鵝群的發病率也隨之增高,同時還會引發雛鵝的熱射病。

  飢餓與缺水

  隨著體內剩餘卵黃逐漸被吸收,雛鵝的新陳代謝日益旺盛。因雛鵝的胃腸容積小,消化能力差,所以要求所供應的飼料品質好、易消化。飼養過程中要合理分群,料槽或料盤的大小、高低要適宜,擺放位置要適當,保證每隻雛鵝都能吃得好、吃得適中。

  剛出殼的雛鵝機體含水分75%左右,如果24小時內不給雛鵝飲水,雛鵝就會因嚴重失水而迅速出現精神沉鬱、兩翅下垂、嗜睡、眼球下陷、區域性面板皺縮等症狀。因此,對幼雛來說,及早供給清潔適溫的飲水比喂料更重要,而且一旦開始飲水,就不能無故中斷。

  有害氣體

  雛鵝對育雛室內的二氧化碳、氨氣、硫化氫等有害氣體十分敏感。當環境中二氧化碳的含量超過每千克0.51毫克、氨氣的含量超過每千克21毫克、硫化氫的含量超過每千克0.46毫克時,雛鵝就會出現精神沉鬱、呼吸加快、口腔黏液增多、食慾減退、羽毛鬆亂無光澤等症伏。如果有害氣體繼續蓄積,雛鵝則會出現眼角膜渾濁、眼瞼水腫、流淚、流鼻涕,進而食慾廢絕,並出現動作失調等神經症狀,最後仰頭、抽風、癱瘓而死。

  造成雛鵝二氧化碳中毒的主要原因有室溫較高、育雛舍通風不良、雛鵝飼養密度過大等。引起雛鵝氨氣和硫化氫中毒的主要原因有育雛舍潮溼、通風不良、汙穢的墊料和糞便等有機物沒有及時清除等。

  藥物中毒

  由於多用藥、濫用藥造成雛鵝中毒傷亡在養鵝過程中很常見。其主要原因是飼養戶缺乏現代飼養觀念,從雛鵝開食起就盲目地使用硝基呋喃類***痢特靈等***、抗生素類、磺胺類藥物等,引起藥物急性或蓄積性中毒。

  鵝屬草食水禽,有獨特的生物學特性和生理特點。由於習慣於人們長期的傳統粗放飼養,鵝對藥物比較敏感,尤其是雛鵝。實踐證明,只要能經常保持育雛環境清潔、衛生、乾燥,溫度、溼度、光照、飼養密度適宜,個體分群合理,通風換氣良好,並定時定量餵給新鮮乾淨的飼料和飲水,雛鵝就能健康成長,且不易發生普通病和寄生蟲病。至於小鵝瘟、雛鵝新型病毒性腸炎、鵝副黏病毒病等傳染病,採用藥物防治均無濟於事,唯有按照規定的免疫程式對種鵝和雛鵝定期進行免疫,才能避免發病,保證生產安全。

  擠壓和鼠害

  育雛室保溫條件不好、雛鵝突受驚嚇、雛鵝在裝運過程中遭受顛簸、不定時喂料飲水、飼養密度過大等常會引起雛鵝擠壓致死。

  鼠害對3周齡內的雛鵝影響最大,不但會引起雛鵝死傷,還會傳染疾病,危害其他畜禽,必須嚴加防範。重點要堵塞育雛室的鼠洞,注意關閉門窗,嚴防老鼠進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