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飼養肺魚
肺魚是一種和腔棘魚類相近的淡水魚。古代時曾在地球上大量繁殖,現在仍有少數儲存著其種族而遺留下來。如何飼養它呢?今天小編就來給大家講講飼養肺魚的方法。
肺魚的生活習性
食性:以魚類、軟體動物、甲殼類、昆蟲幼蟲、蠕蟲等為食。
肺魚個體大小、色澤的差異都很大,有的身上有斑紋,有的則沒有,但沒有兩條肺魚的斑紋是相同的。肺魚身體上的斑紋對它們來說,就像識別指紋一樣,可以辨識出各自身份。
肺魚在幼魚時期具有外鰓的生理特徵,隨著生長變化雖然還會保留下來,但已經逐漸變小、萎縮。它們的成長速度是很快的。
肺魚的視力並不發達,但嗅覺靈敏,同時身體上會發出微弱的電流感應周圍的生物,因此,在投餌時,它們會做出靈敏的反應。
肺魚雖然喜歡以小魚、小蝦等活餌為食,但習性並不凶猛,但在平時的喂飼以及換水的過程中,還是要小心地留意它們,它們堅利的牙齒和上下顎部的咬合力造成的傷害是非常驚人的。
除了可以直接呼吸水面上的空氣之外,肺魚還有一個很奇特的生理現象-夏眠,在原產地的自然環境中,酷熱的夏季使河床乾枯,使得肺魚不得不鑽進深深的泥土中,將身體團成球狀,停止攝食並將身體各個器官的消耗量降到最低點,進入一種休眠的狀態。直到雨季的來臨,當河床重新氾濫的時候,它們又會復甦過來,破土而出,進行正常的生活。這種獨特而心酸的生活方式,使肺魚得以在極為乾旱的地區生存,為肺魚平添了一份神祕的色彩增加一份對生命敬意,也增加了一份飼養它們的樂趣。
肺魚的外形特徵
肺魚早期成員體型一般較長,體被較厚的整列鱗,具葉狀偶鰭,尾歪型,腦顱骨化程度較高。肺魚在晚泥盆世和石炭紀呈現高度的多樣化,在頭部長度、脊椎構造、齒板、齒脊型式***格局***等方面具有高度的分異,但在隨後的1.5億年中未見明顯變化。可見的進化趨勢包括骨化程度減低,頭部頰區與軀體變短、奇鰭重新出現連續狀態,鱗片變薄,呈圓鱗型。
肺魚顎方骨與腦顱癒合,翼骨在中線相遇,舌頜骨退化,不具懸頜功能,一般不具帶齒的口緣骨骼,具特化骨板。前、後鼻孔分別位於口緣及口腔頂部,肺魚葉狀偶鰭內的支援骨為“原鰭型”,由一長列中軸骨及兩側輻狀骨組成。
肺魚的牙齒很特殊,呈兩列大的厚板狀,齒尖向前,肺魚用它來砸碎水底動物的甲殼。肺魚平時用鰓呼吸,缺氧時又能用肺呼吸。肺魚的頭顱很發達,和舌弧一樣,只有一部分硬骨化。肺魚還有5對鰓弧,全部為軟骨性。鰾有單鰾、雙鰾之別,上面有網狀隆起,由短的鰾管與食管相通。
肺魚的生長繁殖
在自然環境中,肺魚都會在每年的雨季進入繁殖季節,而產自非洲比干比亞的肺魚則會在夏眠結束後出現,並於每年的1、2月或8、9月份開始產卵,這也是因為此時正是降雨和河床犯濫的原因所致。但在人工飼養的環境中,肺魚的繁殖很難。
一般魚類都是在水中產卵,而肺魚則把卵產在泥巢中,肺魚的巢實際上就是從泥裡掘出的長約一米的小隧道。雌肺魚把卵排出後,由雄肺魚負責看護。為了使後代有良好的生存環境,雄肺魚的腹鰭一到繁殖期時,就長出了許多富有微血管的細長的絲狀突起,血液中的氧氣通過這些絲狀突起釋放到水中去,以利卵子的正常發育。
肺魚的棲息環境
遠古時期肺魚曾經是海洋中的居民,到了 泥盆紀中後期,它開始向陸地進軍,進入到淡水環境中,並最終成為淡水魚。肺魚最早的代表是泥盆紀中期的雙鰭魚。肺魚在地球晚泥盆世至石炭紀曾經比較繁盛、大量繁殖。現在只有極少數特化的代表在非洲、大洋洲和南美洲的赤道地區遺留下來,可以說是一種“活化石”。肺魚身上披著的瓦狀鱗,背鰭、臀鰭和尾鰭都連在一起,並有構造最古老的“原鰭”。所謂原鰭與正常魚鰭不同之處是一個肉柄狀的東西。肺魚之所以得名,主要在於它們的鰾。肺魚的鰾的構造很像肺,可以進行氣體交換,所以有人將肺魚的鰾稱為“原始肺”。對於絕大多數魚類而言,鰾的作用主要在於幫助魚上浮或下沉,增強平衡性,而呼吸則通過鰓來完成。而肺魚的特別之處就在於,它不僅能通過鰓來呼吸,也能通過鰾來呼吸。這使得肺魚可以在沒有水的環境下,也能存活很長一段時間。
現生肺魚主要生活於河流中,體長可達1~2米,腦顱骨化程度頗低,脊椎為軟骨,鱗退化為骨質圓鱗。食性狹窄,以小型無脊椎動物與植物碎屑為主。其中,大洋洲肺魚分佈於澳大利亞昆士蘭地區的沼澤地帶水域中。大洋洲肺魚具單肺***鰾***,鰓蓋較大,缺氧時,可到水面用嘴吞進空氣,壓入肺***鰾***內,但不能完全脫離水而在空氣中生存。美洲肺魚在南美大陸分佈較廣,但以巴拉圭地區淺水水域最為常見。非洲肺魚被分為四個不同的種,主要分佈於非洲赤道附近地區的河流和大湖中,但分佈北達塞內加爾,南至莫三比克。非洲肺魚和美洲肺魚都有雙肺,鰓蓋相對較小,在河流完全乾涸時在河床淤泥中做洞,以休眠狀態度過長達6個月的乾旱季節,完全脫離水,在空氣中存活。在石炭紀和二疊紀沉積中,含有零散肺魚化石的柱狀泥質沉積表明,肺魚在那時即以這種方式來度過困難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