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頭痛怎麼形成的偏頭痛的治療

  偏頭痛是一種常見的慢性神經血管性疾患,多起病於兒童和青春期,中青年期達發病高峰,女性多見,那形成偏頭痛的原因有哪些呢?以下是由小編整理關於偏頭痛怎麼形成的的內容,希望大家喜歡!

  偏頭痛形成的原因

  遺傳因素

  約60%的偏頭痛病人有家族史,其親屬出現偏頭痛的風險是一般人群的3~6倍,家族性偏頭痛患者尚未發現一致的孟德爾遺傳規律,反映了不同外顯率及多基因遺傳特徵與環境因素的相互作用。家族性偏癱型偏頭痛是明確的有高度異常外顯率的常染色體顯性遺傳,已定位在19p13***與腦部表達的電壓門P/Q鈣通道基因錯譯突變有關***、1q21和1q31等三個疾病基因位點。

  內分泌和代謝因素

  本病女性多於男性,多在青春期發病,月經期容易發作,妊娠期或絕經後發作減少或停止。這提示內分泌和代謝因素參與偏頭痛的發病。此外,5-羥色胺***5-HT***、去甲腎上腺素、P物質和花生四烯酸等代謝異常也可影響偏頭痛發生。

  飲食與精神因素

  偏頭痛發作可由某些食物和藥物誘發,食物包括含酪胺的乳酪、含亞硝酸鹽防腐劑的肉類和醃製食品、含苯乙胺的巧克力、食品新增劑如穀氨酸鈉***味精***,紅酒及葡萄酒等。藥物包括口服避孕藥和血管擴張劑如***等。 另外一些環境和精神因素如緊張、過勞、情緒激動、睡眠過度或過少、月經、強光 也可誘發。

  偏頭痛的臨床表現

  無先兆偏頭痛

  無先兆偏頭痛是最常見的偏頭痛型別,約佔80%。發病前可沒有明顯的先兆症狀,也有部分病人在發病前有精神障礙、疲勞、哈欠、食慾不振、全身不適等表現,女性月經來潮、飲酒、空腹飢餓時也可誘發疼痛。頭痛多呈緩慢加重,反覆發作的一側或雙側額顳部疼痛,呈搏動性,疼痛持續時伴頸肌收縮可使症狀複雜化。常伴有噁心、嘔吐、畏光、畏聲、出汗、全身不適、頭皮觸痛等症狀。 與有先兆偏頭痛相比,無先兆偏頭痛具有更高的發作頻率,可嚴重影響患者工作和生活,常需要頻繁應用止痛藥治療,易合併出現一新的頭痛型別——“藥物過量使用性頭痛***medication-overuse headache***藥物過量使用性頭痛***medication-overuse headache***”。

  有先兆偏頭痛

  有先兆偏頭痛約佔偏頭痛患者的10%。發作前數小時至數日可有倦怠、注意力不集中和打哈欠等前驅症狀。在頭痛之前或頭痛發生時,常以可逆的局灶性神經系統症狀為先兆,最常見為視覺先兆,如視物模糊、暗點、閃光、亮點亮線或視物變形;其次為感覺先兆,感覺症狀多呈面-手區域分佈;言語和運動先兆少見。先兆症狀一般在5~20分鐘內逐漸形成,持續不超過60分鐘;不同先兆可以接連出現。頭痛在先兆同時或先兆後60分鐘內發生,表現為一側或雙側額顳部或眶後搏動性頭痛,常伴有噁心、嘔吐、畏光或畏聲、蒼白或出汗、多尿、易激惹、氣味恐怖及疲勞感等,可見頭面部水腫、顳動脈突出等。活動能使頭痛加重,睡眠後可緩解頭痛。疼痛一般在1~2小時達到高峰,持續4~6小時或十幾小時,重者可歷時數天,頭痛消退後常有疲勞、倦怠、煩躁、無力和食慾差等。

  ***1***伴典型先兆的偏頭痛性頭痛:為最常見的有先兆偏頭痛型別,先兆表現為完全可逆的視覺、感覺或言語症狀,但無肢體無力表現。與先兆同時或先兆後60分鐘內出現符合偏頭痛特徵的頭痛,即為伴典型先兆的偏頭痛性頭痛。若與先兆同時或先兆後60分鐘內發生的頭痛表現不符合偏頭痛特徵,則稱為伴典型先兆的非偏頭痛性頭痛;當先兆後60分鐘內不出現頭痛,則稱為典型先兆不伴頭痛。後兩者應注意與短暫性腦缺血性發作相鑑別。

  ***2***偏癱性偏頭痛偏癱性偏頭痛:臨床少見。先兆除必須有運動無力症狀外,還應包括視覺、感覺和言語三種先兆之一,先兆症狀持續5分鐘至24小時,症狀呈完全可逆性,在先兆同時或先兆60分鐘內出現符合偏頭痛特徵的頭痛。如在偏癱性偏頭痛患者的一級或二級親屬中,至少有一人具有包括運動無力的偏頭痛先兆,則為家族性偏癱性偏頭痛;若無,則稱為散發性偏癱性偏頭痛。

  ***3***基底型偏頭痛:先兆症狀明顯源自腦幹和***或***兩側大腦半球,臨床可見構音障礙、眩暈、耳鳴、聽力減退、複視、雙眼鼻側及顳側視野同時出現視覺症狀、共濟失調、意識障礙、雙側同時出現感覺異常,但無運動無力症狀。在先兆同時或先兆60分鐘內出現符合偏頭痛特徵的頭痛,常伴噁心、嘔吐。

  視網膜性偏頭痛

  視網膜性偏頭痛為反覆發生的完全可逆的單眼視覺障礙,包括閃爍、暗點或失明,並伴偏頭痛發作,在發作間期眼科檢查正常。與基底型偏頭痛視覺先兆症狀常累及雙眼不同,視網膜性偏頭痛視覺症狀僅侷限於單眼,且缺乏起源於腦幹或大腦半球的神經缺失或刺激症狀。

  兒童週期性綜合徵

  常為偏頭痛前驅的兒童週期性綜合徵可視為偏頭痛等位症,臨床可見週期性嘔吐、反覆發作的腹部疼痛伴噁心嘔吐即腹型偏頭痛、良性兒童期發作性眩暈。發作時不伴有頭痛,隨著時間的推移可發生偏頭痛。

  偏頭痛併發症

  ***1***慢性偏頭痛:偏頭痛每月頭痛發作超過15天,連續3個月或3個月以上,並排除藥物過量引起的頭痛,可考慮為慢性偏頭痛。

  ***2***偏頭痛持續狀態:偏頭痛發作持續時間≥72小時,而且疼痛程度較嚴重,但其間可有因睡眠或藥物應用獲得的短暫緩解期。

  ***3***無梗死的持續先兆:指有先兆偏頭痛患者在一次發作中出現一種先兆或多種先兆症狀持續1周以上,多為雙側性;本次發作其他症狀與以往發作類似;須神經影像學排除腦梗死病灶。

  ***4***偏頭痛性梗死:極少數情況下在偏頭痛先兆症狀後出現顱內相應供血區域的缺血性梗死,此先兆症狀常持續60分鐘以上,而且缺血性梗死病灶為神經影像學所證實,稱為偏頭痛性梗死。

  ***5***偏頭痛誘發的癇樣發作:極少數情況下偏頭痛先兆症狀可觸發癇性發作,且癇性發作發生在先兆症狀中或後1小時以內。

  眼肌麻痺性偏頭痛

  眼肌麻痺性偏頭痛***ophthalmoplegic migraine*** 臨床表現為反覆發作的偏頭痛樣頭痛***migraine-like headache*** ,頭痛發作同時或4天內出現頭痛側眼肌麻痺,動眼神經最常受累,常有上瞼下垂、瞳孔擴大,部分病例可同時累及滑車和展神經。眼肌麻痺性偏頭痛患者頭痛常持續1周或1周以上,頭痛至出現眼肌麻痺的潛伏期可長達4天,部分病例MRI增強掃描可提示受累動眼神經有反覆發作的脫髓鞘改變。因此,目前已傾向不將眼肌麻痺型偏頭痛視為偏頭痛的亞型或變異型。

  偏頭痛的治療

  偏頭痛的治療目的是減輕或終止頭痛發作,緩解伴發症狀,預防頭痛復發。治療包括藥物治療和非藥物治療兩個方面。非藥物治療主要是物理療法可採取用磁療、氧療、心理疏導 ,緩解壓力,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 避免各種偏頭痛誘因。 藥物性治療分為發作期治療和預防性治療。發作期的治療為了取得最佳療效,通常應在症狀起始時立即服藥。治療藥物包括非特異性止痛藥如非甾體類抗炎藥*** NSAIDs*** 和阿片類藥物,特異***物如麥角類製劑和曲普坦類藥物 。藥物選擇應根據頭痛程度、伴隨症狀、既往用藥情況等綜合考慮, 進行個體化治療。

  1、輕-中度頭痛:單用NSAIDs如對乙醯氨基酚、萘普生、布洛芬等可有效,如無效再用偏頭痛特異性治療藥物。阿片類製劑如哌替啶對確診偏頭痛急性發作亦有效,因其具有成癮性,不推薦常規用於偏頭痛的治療,但對於有麥角類製劑或曲普坦類應用禁忌的病例,如合併有心臟病、周圍血管病或妊娠期偏頭痛,則可給予哌替啶治療以終止偏頭痛急性發作。

  2、中-重度頭痛:可直接選用偏頭痛特異性治療藥物如麥角類製劑和曲普坦類藥物,以儘快改善症狀,部分患者雖有嚴重頭痛但以往發作對NSAIDS反應良好者,仍可選用NSAIDS。①麥角類製劑:為5-HT1受體非選擇性激動劑,藥物有******ergotamine***和二氫******dihydroergotamine,DHE***,能終止偏頭痛的急性發作。②曲普坦類:為5-HT1B/1D受體選擇性激動劑,可能通過收縮腦血管、抑制周圍神經和“三叉神經頸複合體”二級神經元的神經痛覺傳遞,進而發揮止痛作用。常用藥物有舒馬曲普坦、那拉曲普坦、利扎曲普坦、佐米曲普坦、阿莫曲普坦。麥角類和曲普坦類藥物不良反應包括噁心、嘔吐、心悸、煩躁、焦慮、周圍血管收縮,大量長期應用可引起高血壓和肢體缺血性壞死。以上兩類藥物具有強力的血管收縮作用,嚴重高血壓、心臟病和孕婦患者均為禁忌。另外,如麥角類和曲普坦類藥物應用過頻,則會引起藥物過量使用性頭痛,為避免這種情況發生,建議每週用藥不超過2~3天。

  3、伴隨症狀:噁心、嘔吐是偏頭痛突出的伴隨症狀,也是藥物常見的不良反應,因此合用止吐劑***如甲氧氯普胺10mg肌內注射***是必要的,對於嚴重嘔吐者可給予小劑量奮乃靜、氯丙嗪。有煩躁者可給予苯二氮類藥物以促使患者鎮靜和入睡。

偏頭痛的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