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心理健康教育淺述論文

  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的定義是對學齡前兒童進行自我調節、自我意識等方面的教育,促使其形成健康心理狀態的過程。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推薦的,希望大家喜歡!

  篇一

  《試論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的影響》

  摘要:當今社會,大多數家庭都是獨生子女,所以父母對孩子都是百依百順,從而形成了孩子飯來張口,衣來伸手的習慣。那麼,對於幼兒園的孩子來說,必須從小做起,養成他們良好的生活習慣,懂得自己的事情自己做,還要加強自我保健的能力,提高身心健康水平,幼兒心理健康教育有利於幼兒形成有益終身的健康行為方式。

  關鍵字:心理健康;一日活動;環境教育

  一、幼兒健康教育

  1.健康的定義。人體各器官系統發育良好、功能正常、體質強壯、精力充沛並具良好勞動效能的狀態。常以人體測量、體格檢查和各種生理指標衡量。世界衛生組織對健康定義:“健康不僅是沒有疾病,而且是指心理上和社會上的完滿狀態。”

  2.心理健康的定義。心理健康是指人的內心世界與客觀環境的一種平衡關係,是自我與他人之間的一種良好的人際關係的維持,即不僅能獲得確保自我***感和安心感,還能自我實現,具有為他人的健康貢獻、服務的能力。

  3.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的定義。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的定義是對學齡前兒童進行自我調節、自我意識等方面的教育,促使其形成健康心理狀態的過程。幼兒健康教育是指根據幼兒身心的發展特點,提高幼兒健康的認識,改善幼兒健康的態度,培養幼兒健康的行為,維護和促進幼兒健康的系統的教育活動。

  二、健康幼兒的表現

  1.幼兒健康的表現。能按成人的要求去觀察事物,記得快、記得住、記得對,能就具體直觀的事物進行概括。肯動腦筋,想象力豐富,善於對周圍事物和現象提出各種問題,並能解決一些日常生活和學習中的簡單問題,具體的表現有很多種,這裡不一一列舉。

  2.著名心理學家弗洛伊德充分肯定了情緒發洩對維護心理健康的價值。他認為當人有情緒時,講出一切來,能夠減輕精神上的症狀。所以,讓幼兒有機會通過言語的或非言語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情緒、情感,就能減輕他們精神上的壓力,而這種精神壓力如果處理不當,就可能變成精神創傷。

  3.不健康幼兒的表現。幼兒對個人情緒發洩的認識水平和評價水平都不高,因而他們還不能根據場合合理地宣洩情緒,而不正確的發洩方法對他們的危害也是無處不在的。它會助長急躁不安、倔強、無理取鬧的壞脾氣,在性格方面還會產生自閉症、退縮、缺乏信心等,甚至會造成侵擾其他幼兒、含怒不言、自傷等現象。不良的渲洩更會影響他人的生活及集體的規範。可見,幫助幼兒很好地渲洩,對幼兒的心理健康確實是有利的。所以根據以上所述,幼兒不健康的表現具體概括有五種:

  ***1***多動。幼兒的心理行為可以表現在幼兒的行為上,有些幼兒出現“多動症”。主要表現為好動、注意力不集中、情緒波動大、自我控制能力差、學習受到嚴重影響等幾個方面。好動具體來說是喜歡跑動,或爬上爬下,搖椅子轉身,離位走動,叫喊或講話,引逗旁人。注意力不集中方面具體來說,上課時不能專心聽講,注意力渙散,易受環境干擾而分心,在課堂東張西望,心不在焉或凝神發呆。自控情緒的能力差方面具體來說:表現為幼稚任性,剋制力差,易激怒或衝動。情緒不穩,為了一些小事就喊叫或哭鬧,脾氣暴躁,常根據瞬間衝動行事,不考慮後果,可能突然做出一些危險舉動及破壞行為。

  ***2***焦慮。指突如其來的沒有明顯身體原因的恐懼狀態。具體表現為缺乏自信、過於敏感、食慾低落、無端哭鬧。這類兒童對陌生環境反應敏感,而擔心害怕,甚至恐惶不安,哭鬧不停,常常擔心被別人嘲笑,對尚未發生的情況,產生過分的關注,並伴有無根據的煩惱,對日常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也顯得過分焦慮。

  ***3***恐怖和失眠。恐怖表現在對某些事物或情境產生懼怕和逃離的心情,如怕打雷閃電、極度緊張、抱頭亂竄。幼兒對於一些沒有危險或基本沒有危險的東西也感到害怕,而且這種害怕十分突出,兒童由於恐怖而出現迴避、退縮行為。失眠的孩子入睡困難,睡中不時驚醒、大聲哭鬧,甚至夢遊四方,但白天回憶不起來,只覺得精力不足,情緒不穩。

  ***4***攻擊。這類孩子整日東奔西跑,經常搞惡作劇,喜歡諷刺挖苦別人。對美好的物品毫不愛惜,摔打成為癖好,表現出攻擊性。

  ***5***惡劣的人際關係。幼兒的人際關係主要是指他們與父母、教師以及同伴之間的關係,從這些人際交往中可以反映出幼兒的心理健康狀態。心理健康的孩子樂於與人交往,善於和同伴合作與共享,理解與尊敬他人,待人慷慨友善,也容易被別人理解和接受。心理不健康的兒童一般沒有融洽的人際關係,往往由於個人心理不健康等原因,與人產生交流障礙。不能與人合作,對人漠不關心,缺乏同情心,有猜疑、嫉妒、退縮現象,不能置身於集體,與人格格不入。

  三、心理健康教育與一日教育活動

  1.教學活動中的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我們的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增加一日活動環節,也不是替代原有的教學活動,而是把教學活動內在的、潛在的因素挖掘出來,根據幼兒的心理特點、發展的需要,更好地發揮教學活動的教育作用,而不是就事論事,“陽春麵澆頭”外在式的;也不是對原有材料中內含的心理因素視而不見,不考慮兒童的心理反應,一味地灌輸滲透或是把各類教學活動互相割裂開來。

  2.日常生活中的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大量的日常生活是兒童人際交往相對頻繁和心理品質自然顯露的時刻。生活需要合群,合群性可以在生活中培養,可以利用幼兒生活活動來進行隨機教育。設立生活角、開展編織、繡花、擦鞋子等活動,使兒童在共同合作中鍛鍊能力,感受一種群體感。

  3.遊戲活動中的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遊戲是幼兒的生命,一日活動中游戲是貫穿於始終的活動。除了遊戲本身的教育作用外,心理健康教育融合於遊戲中,就能發揮增效的作用。遊戲讓幼兒養成合群性、獨立性的良好習慣。通過角色遊戲,幼兒形成對遊戲主題的確立、角色的選擇、情節的發展等活動中,學會了如何與同伴友好相處,自我意識的良好發展、合群情感的發展,社會化和個性化的協調發展。在實踐中,我們認識到不是所有的遊戲對心理健康教育都是行之有效的,有意義的。幼兒心理健康教育遊戲應該具有目標性和針對性。

  4.體育活動和感覺統合訓練促進合群性發展。體育活動促進幼兒大腦的發育,更是促進合群行為發展的有效方法。尤其是統合訓練培養團隊精神、合作能力、人際溝通能力等良好的心理品質和道德品質同步提高,相互促進。

  四、心理健康教育結合在環境教育中

  1.幼兒園小環境

  ***1***通過戶外活動器械開展豐富的體育活動。積極創造讓幼兒主動參與體育鍛煉的外部環境,激發幼兒對身體鍛鍊的興趣,培養幼兒鍛鍊身體的好習慣,通過體育活動培養幼兒勇敢、不怕困難的心理品質。

  ***2***運用幼兒園的環境佈置對幼兒進行健康教育。如通過牆飾佈置、教育專欄等宣傳健康知識及預防傳染病的基本常識。

  ***3***結合幼兒園的各項活動。例如,“我的小手真乾淨”、“教室是自己的家”、“垃圾的壞處”等社會性活動,帶領幼兒開展從自身愛講衛生開始愛護環境衛生、保護環境衛生、維護環境衛生的教育,培養幼兒講衛生、愛護環境的良好行為習慣。

  2.家園共同營造積極的環境因素

  ***1***轉變健康觀念,完善健康意識。通過多種活動讓家長轉變健康觀念,不斷完善健康意識,明確健康教育理念和幼兒健康教育目標,提倡健康的生活方式,創設良好的家庭教育環境,對孩子實施有效教育。例如,安全教育中的“急救、求助電話號碼”、“遇到壞人怎麼辦?”、“不跟陌生人走”等內容,取得家長的配合教育就有事倍功半的效果。

  ***2***心理健康的教育更需要家庭教育的配合。家庭成員之間和睦、民主,營造良好的情感環境和家庭氣氛,在觀念上和行動上真正尊重孩子,更有利於幼兒良好性格形成和心理健康發展,通過家園交流、合作,讓家長從培養幼兒良好的心理素質入手,做好幼兒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五、心理健康教育可以採取措施

  1.提高幼兒教育工作者的心理知識和心理素質。首要的條件就是教師要懂心理知識,特別是幼兒心理知識。幼教工作者為了幼兒的心理健康,應該努力提高自己心理健康方面的有關知識,並將所學心理知識積極運用到幼教工作中。教師心理知識的缺失是不可能做好幼兒的心理健康工作的。同時,幼兒教師不僅要掌握心理知識,而且教師本人也要擁有一個健康的心理。因為心理健康具有很大的感染性,加之幼兒心理髮展又有易感染性,他們很容易受到老師的影響。在老師和幼兒相互交往過程中,如果老師心理失常或心理不健康,那麼就會在有意無意中把一些不健康因素傳染給幼兒,進而影響幼兒心理的健康發展。因此教師要擁有一個健康心理,也是幼兒心理健康工作的一個極其重要的條件。

  2.創造一個有利於幼兒心理健康發展的環境。人總是在一定的環境中生活,在一定的關係條件下形成其思想、感情、行為和作風的。所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就是環境影響人的一般表述。由於幼兒年紀小,可塑性大,他們的心理髮展很容易受到外環境的影響。因此,創造一個健康的環境是作好幼兒心理健康工作的又一重要方面。

  ***1***樹立一個良好的班風、園風,以利於幼兒的心理健康成長。班集體或園集體,是幼兒生活的一個主要環境。這個環境建設得好與不好,對幼兒心理髮展影響深遠。如果班風、園風不正,幼兒的心理就會被扭曲,心理健康就會受到衝擊。相反如果具有一個積極向上、相互團結、相互尊重、相互關心且富有同情心的班風、園風,幼兒的心理就能得到健康的發展。

  ***2***教師要端正對幼兒的態度、行為。人與人互為環境,對幼兒來說教師就是其環境。要形成健康環境,教師行為態度必須端正,否則創造幼兒心理髮展的健康環境只能是一句空話。我們一些幼兒教師不注意自己的言行,給幼兒心理抹上了一層灰色。如我班上有一位小朋友,他相對能力較弱,屬於天資愚鈍型的那種,如果作為老師的我們說:“走開,走開,你笨死了。”這樣就會在他的心理造成傷害,而且也使其他的孩子從小形成了不平等的觀念以及對有缺陷人的偏見心理,並且從中染上了不尊重他人、小看他人的習性。可見,教師的言行態度是否端正對幼兒心理髮展產生深刻影響。因此,教師要熱愛、要尊重、要嚴而有格,不能借“嚴師出高徒”為藉口懲罰幼兒,在處理教師和幼兒的關係中要努力創造一種平等、民主、鼓勵的心理安全氣氛,對幼兒要公正、不偏愛,杜絕那些有損於幼兒心理健康的言行。比如謾罵、侮辱、指責、壓制、強迫、威脅、挖苦、無情的懲罰等。

  ***3***辦好爸媽助教,向爸爸媽媽宣傳心理健康知識,使他們關注幼兒的心理健康問題。幼兒園、社會、家庭是孩子生活的三大主要環境。幼兒園環境健康,而家庭環境不好,也是不能說幼兒心理髮展有了健康環境。因此要想幼兒心理健康,除了教師努力外,家長也同樣需要努力。當前許多家長由於種種原因,對“心理健康”、“心理衛生”等概念十分陌生,而幼兒心理健康工作,在許多方面需要家長的長期配合和支援。因而對家長宣傳心理方面知識就變得必要了,再者幼兒和父母呆的時間長,只有父母懂得心理健康知識,才能注意自己的言行,進而給小孩心理施以健康的影響。

  3.創造愛的氣氛,滿足幼兒的心理需要。愛是幼兒心理健康發展的重要條件和必要的環境因素。實踐證明,一個充分受到成人正確而有理智的愛的孩子,總是充滿自信,朝氣蓬勃,積極向上的;反之,被成人厭棄的幼兒則常常自暴自棄,形成一種自卑感和反社會的心理。比如,平時有些孩子上課時“喜歡”搗亂,活動時常打人,這往往是由於我們對他付出的愛的關心太少所致。他想通過“搗亂”、“打架”來引起教師對他的關注,進而獲得老師對他的愛。要讓幼兒接受我們的愛,就要讓幼兒懂得我們的愛。為此,我們就要懂得一些向幼兒表露師愛的技巧。如關切地說上一句,或輕輕地撫摸一下頭,也是愛的表示。這些看似簡單、平常的言行,可以讓孩子快樂一天甚至幾天、幾年、一生。因此,教師平常應該通過各種形式,向每個幼兒表示愛意,讓孩子在愛的氛圍裡健康成長。

  4.積極培養和積極防治相結合。為了幼兒的心理健康,我們應該重視對幼兒良好心理素質的培養,增強幼兒心理適應和承受能力,減少心理疾病的產生。一些幼兒得到表揚時興高采烈,做錯事受到批評時就表現出極大的委屈,甚至幾天不說話。這種情況說明幼兒承受能力差,這應該引起我們教師的注意。如何培養幼兒良好的心理素質呢?除了上述所說的健康環境的影響外,在這裡特別指出的是通過引導幼兒參加集體活動來培養。現在幼兒園裡的孩子基本上是獨生子女。他們在家裡是小皇帝,也缺少與同齡小夥伴交往的機會,因此很容易養成任性、愛發脾氣、自私等不良性格特點,因此兒童入幼兒園後,要引導他們積極參加各種集體活動,在集體活動中,使他們學會關心他人、尊重他人、團結互助,學會與他人平等相處並通過集體活動來逐漸培養幼兒良好的心理素質,也可使幼兒一些不良行為習慣和錯誤心理觀念等得以糾正。

  幼兒心理呈現出的各種不良預兆,教師要及時糾正,積極防治。如“問題家庭”的小孩。這裡的“問題家庭”指的是父母中一方亡故或父母不和或父母離婚的家庭。這類家庭的小孩,心靈上都受過創傷,若缺少正確的引導,往往容易形成自卑、不合群、膽怯、多疑等消極心理特徵。因此,對這一類幼兒要多關心,讓其在幼兒園裡得到家裡本應得到的那份愛,從而有效地防止此類幼兒的心理扭曲。又如,身體發育畸形和有生理缺陷的幼兒。此類幼兒往往自卑、敏感、多疑,若我們不注意、不關心他們,就很容易使他們的心理髮展偏離正常軌跡而變得仇視社會,淡漠人生。因此,對這一類幼兒千萬不能取笑、不能嘲諷。同時,對這類小孩比較好的辦法是培養他們各方面的興趣特長,如樂器、畫畫、書法等,並鼓勵他們不斷努力,取得成績。這樣他們因有了某方面的興趣或特長而會逐漸產生優越感,性格也會在活動中得到鍛鍊而日益堅強、日漸開朗,從而形成一種積極正常的心態。

  參考文獻

  [1]陳寧.為了健康的生命和未來.早期教育,2009***7、8合開***.

  [2]顧榮芳等.幼兒對心理健康相關概念的認識.學期教育研究,2008***4***.

  作者單位:

  山西太原師範學院教育系

  點選下頁還有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