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朋友讀的勵志小故事大全

  不少的小朋友在空閒的時候都喜歡讀一些勵志的故事,那麼有哪些適合小朋友讀的故事呢?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小朋友讀的勵志小故事,供大家參閱!

  小朋友讀的勵志小故事:提醒自己

  有個老太太坐在馬路邊望著不遠處的一堵高牆,總覺得它馬上就會倒塌,見有人向媾走過去,她就善意地提醒道:“那堵牆要倒了,遠著點走吧。”

  被提醒的人不解地看著她大模大樣地順著牆根走過去了——那堵牆沒有倒。

  老太太很生氣:“怎麼不聽我的話呢?!”

  又有人走來,老太太又予以勸告。三天過去了,許多人在牆邊走過去,並沒有遇上危險。

  第四天,老太太感到有些奇怪,又有些失望,不由自主便走到牆根下仔細觀看,然而就在此時,牆綞倒了,老太太被掩埋在灰塵磚石中,氣絕身亡。

  提醒別人時往往很容易,很清醒,但能做到時刻清醒地提醒自己卻很難。所以說,許多危險來源於自身,老太太的悲哀便因此而生。

  小朋友讀的勵志小故事:再奏一次那首母親的曲子吧

  笨重的大提琴盒子,看起來像個棺材,我提著琴向洛杉磯中央少年感化院禮堂走去時,真是萬眾矚目。

  珍妮·哈里斯修女負責安排義工活動,把我抓來為少年犯表演。那些少年犯是一群所謂的“高危犯”,即非常危險的囚犯,不是被控謀殺就是持械行凶,正等候審訊。哈里斯修女不知怎的知道我閒時喜歡奏大提琴,於是邀我表演。

  我請她收回成命,告訴她我上一次為一夥小孩子演奏大提琴的經驗。那是一個生日派對,壽星小子踢了我的大提琴一腳,還當眾說大提琴無聊。我說:“修女,你參加過有古典音樂演奏的學生集會嗎?場面往往令人難堪。”哈里斯修女卻微笑著回答說:“這裡的孩子從來不會那樣沒規矩。”

  我越過迷宮似的鐵絲網圍牆,來到一座屋頂有個十字架的房子前,大聲向一個拿著寫字夾板和對講機的人說明來意,他翻了翻秩序表,找到我的名字:“下一位到你出場。”

  他領我進了神父辦公室。我從盒子裡取出大提琴,先試奏一次。他說:“聽到我們叫你,從那扇門走出去,就是臺上了。”

  他走後,我決定開一絲門縫,瞧瞧裡面的情景:我只是好奇,想知道我之前的演出者表演些什麼。那是街舞音樂,臺下的少年犯觀眾隨著節奏一面搖擺一面拍掌。表演者是個迷人的年輕女子,穿著緊身牛仔褲和露出肚臍的襯衣。她沒有唱歌,但從她搖鈴鼓的樣子,可知她受的訓練有限,但臺下的男性觀眾如痴如醉,眼中只有這位佳人。

  我關上門,頹然地坐在椅子上。背後有人問:“打擾你嗎?”原來是哈里斯修女。我對她說:“我不覺得我出去表演是個好主意。他們興奮得手舞足蹈,不過是因為那個穿比基尼的女孩,才不管你什麼音樂!看到我出場,他們會多沮喪,你可以想像嗎?”

  修女問:“有穿比基尼的女孩嗎?”

  “也差不多了。他們不會喜歡我的。”

  她鼓勵我說:“來點信心吧。”

  2時整,擴音器突然關掉,樂隊離場。大多數音樂會表演結束,觀眾都會歡呼,要求再來一曲。這裡很不同,觀眾安靜地坐著,好像完全沒有開心的樣子。

  一個戴假髮的男人懶洋洋地走上臺,看著手上的寫字夾板大聲讀出:“現在請索茲門先生演奏大提琴。”

  禮堂一片靜寂,我心慌意亂,看不到門口的臺階,絆了一下,差點跌個滾地葫蘆。幸好我眼疾手快,把大提琴當作滑雪竿,琴腳在臺上一頓,打個旋轉,面朝觀眾。我可沒有存心像小丑般出場,但臺下的少年犯哈哈大笑,紛紛鼓掌。

  為了拖延時間,我向觀眾介紹我的大提琴,差不多把每個部分都講解了。我告訴他們,除了金屬的琴絃和琴腳,其他各部分都曾經是有生命的東西:琴面是杉木,虎斑紋的琴背是楓木,指板是烏木,弓是蛇紋木,弓弦是馬尾毛,那一片片象牙,則是冰封苔原裡幾十萬年的毛象牙齒。我說,我們奏這件樂器的時候,能叫這些東西都復活過來。

  說到這裡,我再沒有什麼大提琴的話題好講下去了,於是對那些男孩說,我奏的第一首樂曲是聖桑的《天鵝》,還說這首樂曲常常使我想起母親。

  我開始演奏。禮堂天花板很高,四壁冷清,地板又硬,迴音效果就和一個巨大淋浴間相似。琴聲在禮堂內盪漾,有如天籟,我奏得沉醉,但臺下卻傳來聲音,我一下子返回現實。一如我所料,這些孩子在發悶。

  聲音越來越大,那可不像坐立不安或者交頭接耳的聲音。我向臺下瞄了一眼,發現禮堂裡的男孩都淚流滿臉!我聽到的是抽噎聲和揩鼻子聲,在任何一個音樂家聽來,這都是悅耳的聲音。

  餘下的樂章我奏得更加起勁,是我一生中奏得最好的一次。樂曲奏完,全場掌聲雷動。對一個平庸的大提琴手來說,真是夢想成真!

  接著我奏了巴哈組曲的一首西班牙薩拉班德舞曲,那些男孩再次向我鼓掌,有人喊道:“再奏一次那首母親的曲子吧。”大家都轟動歡呼。於是,我再奏了一次《天鵝》,又奏了一些巴哈樂曲,接著第三次奏《天鵝》。

  那個戴假髮的男人向我示意演奏完畢時,滿堂囚犯報以歡呼聲和再一次的熱烈鼓掌。我體會到,使他們深受感動的,不只是音樂,還有對親人的惦念。

  小朋友讀的勵志小故事:誰多畫了三道

  幫廚,是一種士兵獨特的休閒方式。那年春天,我們差不多都愛上了廚房,覺得當個炊事兵真的不賴。

  事情出在一件小事上。

  幫廚的人多了,有一個比較問題,於是連長就讓炊事班長統計幫廚次數。自然,幫廚次數最多的,就是連隊本週的學雷鋒標兵。

  雖是一個小決定,連隊的生活還是悄悄發生了不小的變化。

  任何領域裡都有幹得最好的,即便是幫廚。

  連隊幫廚次數最多的,當數河北兵鄭子明。據說入伍前他曾在村裡紅白喜事上掌過勺,只是由於訓練成績特別優秀,所以,未能分到炊事班。鄭子明在廚房裡不僅能夠幫炊事員打雜,而且還能炒得一手好菜,所以,他是炊事班最受歡迎的人。

  我喜愛廚房,雖然只能做那種打雜擇菜之類的活計,但並不影響我的進取心,因為連隊要炊事班提供的是幫廚的次數,並不是幫廚的質量。所以,對於在數量上戰勝鄭子明,我還是有足夠信心的。

  一般來講,除了訓練之外,一天最多可以幫廚三次,一個星期滿額就是二十一次,這些我是算得沒錯的。一般我們都達不到二十一次,可是我發現,到週末連隊點名時,鄭子明在幫廚的次數上,總是比我們要高兩三次。想想我倆同時訓練,同時休息,他沒有理由多我們兩三次的,於是我便留心觀察他。

  到週末,連長表揚的仍舊是他。

  我有些明白了,原來,炊事班長有時手頭忙的時候,他就把那本油膩膩的筆記本放在灶臺上,讓經常幫廚的人自己畫上一道,算是他統計過了。

  問題可能就出在自己畫的一道上。因為沒有監督機制的時候,人基本上是很難控制自己的行為的。誰敢說鄭子明不會在自己的名字後畫上兩道或者是更多?閒時,我常常盯著灶臺上的筆記本想。

  終於,我以誠實勞動獲得了炊事班長的認可,我有了用圓珠筆在自己的名字後畫上一道的特權。

  第一次,我不敢在自己名字後多畫一道,不是不想,因為多畫一道就意味著我比別人多付出了勞動。

  第二次,我還是猶豫了。

  第三次,我想了想,在自己的名字後多畫了一道。自己做賊似的觀察了一整天,結果———沒事。

  第四次,我又多畫了一道,這次內心有些坦然了。

  有一天又準備再在自己名字後畫上一道時,我突然發現,我的幫廚次數已經超過了鄭子明。但同時我又發現,我的幫廚次數實際上是不可能存在的,因為按一天三次幫廚這個理論數字看,我在五天之內最多幫十五次,但我發現我的名字後已經畫了十七道。

  這真是件可怕的事情。我看著那本筆記本,一下子冷汗淋漓了。我想到自己這樣做實際上是一種愚蠢,是用一種方法在向全連表明自己實際上有多麼差勁。可是當我看到鄭子明名字後的幫廚次數時,我這種後怕頓時顯得微不足道了。因為,鄭子明的後面,赫然畫了十六個道道,就是說,他的幫廚次數實際上也已經超過了理論的幫廚次數!

  這真是一個最偉大的發現。

  我盯著筆記本,一種惡毒的快意襲上心頭,於是我拿起圓珠筆,毫不猶豫地在鄭子明的名字後面連畫了三道。畫完後我不由得對自己的聰明才智感到由衷的敬佩。你不是想當第一嗎?好,我就成全你。我看著那幾道暗笑。

  果然,一切都隨著我的意料發生了。

  週末,鄭子明的幫廚次數竟然達到了25次!這真是一個令人瞠目結舌的數字,就像有誰說一個月有45天一樣。鄭子明當然受到了連長的質疑,這種質疑是從本質上的質疑,也就是說,是鄭子明人生觀、價值觀上出了問題。連長說過,訓練場上不行最多是國防中的次品,可是思想上出了問題就是一個危險品,作為“危險品”,鄭子明自然也成了大家幫教的物件。

  一個原本在連隊裡最出色的戰士,就這樣被突如其來的委屈擊垮了,第二年選舉班長時,鄭子明在第一輪就被淘汰出局。

  那一年,我當上了班長,鄭子明成了我的兵。可是,每次“教育”他時,我都覺得身體內部的力量在一點點地漏失,後來我才明白,這就是虧心的感覺。

  我永遠忘不了鄭子明臨退伍的那一天,他躺在床上,木然地看著天花板,當連長用委婉的口氣告訴他要面對現實時,他咬著牙,內心巨大的疼痛使他的臉抽搐不止,他從床上猛地坐起來,像農夫一樣背起揹包,瘋狂地飛奔著出了營門,彷彿是一匹受驚的馬。

  鄭子明退伍後的某一日,炊事班長傷感地對我說,我對不起子明啊!子明是個好兵,他做的土豆燉牛肉味道沒的說。只要他掌勺,那天咱連的士氣就格外高。所以,為了幫助他在連長面前留下好印象,我就在他名字後多添兩筆。可是誰能知道他的名字後面竟然會又多了三道呢?唉!這也怪他,人呀!

  聽了他的話,我的眼圈紅了。炊事班長問我怎麼了,由於怯懦或者別的原因,我沒說出原委,只說沙子進了眼裡。從那時起,我就明白,這事恐怕永遠成為我生命中的沙粒了,它會長久地存留在我的心靈深處,磨礪、提醒、告誡我:做一個正直的人,永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