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貼窗花有什麼吉利的意義

  春節而除了貼福字、貼對聯之外,還有一種春節習俗也很常見,那就是剪窗花,你知道春節貼窗花的意義嗎?今天小編特意準備了一些春節貼窗花的意義資料,希望你能喜歡。

  春節貼窗花的意義

  中國紙的發明是在公元前的西漢時代,在此之前是不可能有剪紙出現的,但當時人們運用薄片材料,通過鏤空雕刻的技法制成工藝品,卻早在未出現紙時就已流行,即以雕、鏤、剔、刻、剪的技法在金箔、皮革、絹帛,甚至在樹葉上剪刻紋樣。

  戰國時期出現使用皮革鏤花、銀箔鏤空刻花的,都與剪紙如出一轍,它們的出現都為民間剪紙的形成奠定了一定的基礎。宋、元以後,剪貼窗花迎春的時間由立春改為春節,人們用剪紙表達自己慶賀春來人間的歡樂心情,這也就是後來春節剪窗花的由來。

  窗花是農耕文化的特色藝術,農村的生活地理環境、農業生產特徵以及社會的習俗方式,也使這種鄉土藝術具有了鮮明的漢族民俗情趣和藝術特色。過去無論南方北方,春節期間都貼窗花。現在南方只結婚時才貼,春節一般不貼了,而北方貼窗花還盛行。

  窗花的內容豐富、題材廣泛。因窗花的購買者多為農民,窗花有相當的內容表現農民生活,如耕種、紡織、打魚、牧羊、餵豬、養雞等。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誇張手法將吉事祥物、美好願望表現得淋漓盡致,將節日裝點得紅火富麗、喜氣洋洋。

  窗花是漢族民間剪紙中分佈最廣、數量最大、最為普及的品種。分為南北風格,南方以“精緻”為美,其特點是玲瓏剔透;北方以樸實生動為美,其特點是天真渾厚。其他剪紙品種都是在窗花基礎上發展與延伸。人們在春節期間貼窗花,以此達到裝點環境、渲染氣氛的目的,並寄託著辭舊迎新、接福納祥的願望。

  傳說

  相傳,堯在位7年,有一種屬於鳳凰一類的吉祥而後罕見之鳥叫鸞鶻鳥,年年飛到都邑棲息生活。由於鸞鶻的到來,嚇得麒麟跑到大澤的草叢裡,不敢出來;鴟梟逃到了荒無人煙的森林中,瑟瑟發抖。從此,人民過上了安居樂業的太平日子。後來,不知為什麼,鸞鶻不再飛來了,為害黎民百姓的凶禽猛獸重又出現在都邑,到處橫行無忌了。人民感到很失望。

  當時有個折支國,聽了堯民十分崇敬鸞鶻鳥,鸞鶻鳥又不知飛往哪裡去了,就主動獻來一種“重明”鸞鳥。因為這種鳥每一隻眼內都有兩個瞳孔,所以又叫“重睛”。“重明”的形體很像公雞,鳴叫的聲音又十分像鳳凰,人們都認為它是一種吉祥的神鳥。剛獻來的時候,羽毛已經全部脫掉,但它用肉翮照樣飛翔。“重明”十分凶猛,能夠追趕猛虎,並勇敢的進行搏鬥,老虎也常常成為“重明”的美味佳餚。自從有了“重明”,凶禽猛獸和妖魔鬼怪都不敢危害百姓了。

  因而百姓十分崇敬“重明”,對它愛護有加,每天都用美玉磨成細粉,做成流質飼料餵它。“重明”有時一年幾次飛臨,有時幾年也不飛來。為吸引“重明”能經常飛來為民除害辟邪,廣大的黎民百姓都把門戶打掃得乾乾淨淨,為它準備停落棲息的場所。

  但是,月月等,年年盼,“重明”一次也不飛來了,老百姓為此十分憂慮,怕那些凶禽猛獸邪魔外祟重新為害,各家各戶都在動腦筋想辦法,有的鑄金鳥,有的刻木雞,都放到窗戶上。說來也真靈驗,凶禽猛獸和妖魔鬼怪見了這些木雞金鳥,以為是“重明”又飛回來了,因而都嚇得魂飛魄散,飛快地逃往遠方,躲藏起來了。於是,黎民百姓都在妖魔鬼怪集中出來作惡的新年期間,在窗戶上普遍懸掛著栩栩如生的金鳥木雞。

  時間一長,逐漸演變成一種民間習俗,每年的正月初一,家家戶戶都或刻或畫金鳥木雞,貼掛在窗上。至隋唐時代,剪紙雄雞取代了古代的金鳥木雞,貼在窗上,就是後來的窗花了。

  剪窗花講究

  剪窗花是舊時女子比賽心靈手巧的手工之一,每逢過年,巧手的女人就會揮舞著剪刀,在紅紙上作畫,那時候有功底的女子不需要畫圖樣,一般都是即興創作,隨意性很強。而現在的剪紙,也是美化生活的一種藝術品,還可以在剪紙中獲得樂趣。

  窗花的樣式,一般比較自由,除了貼在四角的“角花”和折剪的“團花”之外,其外廓都沒有什麼限制。由於適應一般的窗格,和避免影響照明,其尺寸都不太大,且要注意鏤空透亮。

  為了增強藝術效果,創造濃烈的氣氛,一個窗子往往貼許多窗花,或在內容上配套,或在形式上呼應。窗花的題材內容非常廣泛,以戲曲故事數量較大。


猜你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