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端午節作文
每個地方過端午節的時候,都會有不一樣的習俗,那麼,在潮汕過端午節的時候,有哪些習俗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相關資料,歡迎閱讀。
範文一
今天是一年一度的傳統佳節——端午節。在這個古老的節日裡,人們包粽子、賽龍舟,處處洋溢著濃濃的節日氣氛。
在端午節的前夕,我們的母親河韓江上舉行了一場潮汕四市的龍舟比賽。雖然那天天公不作美,下著濛濛細雨,但這絲毫不影響參賽隊員的發揮。在有節奏的鼓聲中,在響亮的吶喊聲中,一條條龍舟你追我趕,乘風破浪,向著終點不斷衝刺,場面十分激烈。觀眾臺上也是熱鬧非凡、人山人海,觀眾們熱情高漲,不停地為參賽隊員們吶喊助威,現場是一片歡樂的海洋。經過了幾個回合的比賽,冠軍終於產生了,但比賽的名次並不重要,重要的是這場比賽賽出了潮汕四市的友誼,也為節日增添了歡樂的色彩。
端午節也是粽子飄香的節日。家家戶戶都要在端午節裡包粽子,這是一個傳統的習俗,我們家當然也不例外。端午節早上,奶奶把包粽子所需的箬葉和餡料準備好,便開始包粽子了。我們一家人圍坐在一塊,只見大人們拿起兩片箬葉,把餡料往上一放,接著三折兩疊,再拿起草條一綁,一個有稜有角的粽子便展現在我們面前。我們這群小孩讚歎不已,躍躍欲試,紛紛纏著大人們教我們包粽子。可我們包出的粽子不是露餡了就是太小了,簡直就是隻醜小鴨。不一會兒,我們包了幾十個粽子。奶奶把粽子拿到廚房去蒸,才一會兒工夫,粽子蒸好了,屋子裡瀰漫著粽子的香氣,真誘人呀!
端午節,一個傳統古老的節日,一個喜氣洋洋的節日。多麼美好的端午節啊!
範文二
在潮汕地區,端午節的習俗有很多,它既有趣又有不同的寓意。接下來就讓我來介紹吧:
首先在端午節,我們必須要吃粽子,為什麼我們要吃粽子呢?是因為有一段有趣的傳說。在公元前340年,愛國詩人、楚國大夫屈原,面臨亡國之痛,於五月五日,悲憤地懷抱大石投汩羅江,為了不使魚蝦損傷他的軀體,人們紛紛用竹筒裝米投入江中。以後,為了表示對屈原的崇敬和懷念,每到這一天,人們便用竹筒裝米,投江祭奠,這就是我國最早的粽子——“筒粽”的由來。 還有為什麼後來又用艾葉或葦葉、荷葉包粽子呢?《初學記》中有這樣的記載:漢代建武年間,長沙人晚間夢見一人,自稱是三閭大夫***屈原的官名***,對他說:“你們祭祀的東西,都被江中的蛟龍偷去了,以後可用艾葉包住,將五色絲線捆好,蛟龍最怕這兩樣東西。”於是,人們便以“菰葉裹黍”,做成“角黍”,世代相傳,並逐漸發展成為我國的端午節食品。
潮汕的端午還有一種吃的習俗,那就是吃梔粽,梔粽的主要原料有梔子、浦姜、糯米漿***粿漿***等等。因為梔粽的原料是糯米,所以成品後非常黏,一般刀具切下去會粘著,反而不方便切割食用。所以聰明的人想到執紗線,牽拉切粿,成為一小片,粘著盛於瓷盤上的白砂糖。
吃完粽子,接下來就是賽龍舟了。龍舟,是端午節的主要習俗。相傳起源於古時楚國人因捨不得賢臣屈原投江死去,許多人划船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後,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之後每年五月五日划龍舟以紀念之。借划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身體。其實 ,“龍舟競渡”早在戰國時代就有了。在急鼓聲中劃刻成龍形的獨木舟,做競渡遊戲,以娛神與樂人,是祭儀中半宗教性、半娛樂性的節目。但後來,賽龍舟除紀念屈原之外,在各地人們還付予了不同的寓意。
潮汕的端午節習俗還有很多……大家感興趣就在以後的生活中慢慢的瞭解和發掘。
4潮汕端午節習俗潮汕過端午節可引用一首詩來概括“家家插艾望消災,欲食粽球興滿懷。更喜龍舟競渡處,鑼頻鼓急槳花開。”端午節有不少習俗,如忌拜祖先、賽龍舟、吃粽子、吃梔粽、插艾浴***喝***藥湯,吃真珠花菜煮豬血湯等。下面小編為您介紹。
1、賽龍舟
潮汕有韓江、榕江、練江三條主要河流,支流河溪交錯,水流平緩,是賽龍舟的黃金水域。端午節期間潮汕人賽的龍舟一般有三種,一種是大型龍舟,長20—30米,寬1。4—1。6米,設20—30對槳,周身彩繪魚龍圖案。另外兩種是彩頭船***饒平、南澳一帶***和龍船仔。
2、插艾花浴***吃***藥湯
潮汕“端午節”的另一主要習俗是插艾花浴***吃***藥湯。這一天,各家各戶門上要插艾***或有些地方是炙艾***,“艾虎形以辟邪穢”,驅瘟辟邪。另外,這一天稱作“聖日”,吃藥最有效。
潮人早餐有吃“五果湯”的習俗。“五果湯”即蓮子、玉米、白果、黃豆、懷山等煮成。異族家的婆婆端午節這一天一定要用艾水洗澡,去風溼等。
3、吃端午粽
潮汕人家,世代相沿,端午包粽,是祭弔屈原遺風之一。民間有句“未食五月粽,破裘唔甘放”的氣象諺語,可見粽球已成為潮汕名小吃的歷史悠長。
在潮汕地區,粽子內部除了豬肉和綠豆外,還會新增鹹蛋黃和甜豆沙,有些人還會加入蓮子等,在食用前淋上一層經稀釋過的糖漿,撒上一些芝麻,讓整個鹹香的粽子帶上一絲甜意,實為特別。
4、吃“麥熟”
據《潮州府志》載:“大城所設正千戶二員,副千戶三員,百戶十員,鎮撫一百,旗軍一千二百二十三員。”這些人來自大江南北,也帶來了包括飲食習俗在內的各種風俗。像每年清明節過後,當地便盛行吃一種叫“麥熟”的食物。餅是從清明節開始,做到端午節過。
“麥熟”的出現跟古時所城大量來自北方的駐兵有關。明朝的時候,當時就有部隊駐紮在所城。麥熟的時候,大豐收,***當時軍兵將***收成的麥碾成粉***製作麵皮***,就叫做“麥熟”。
5、吃梔粿
在潮汕地區,梔粿一年裡僅有在端午節時才有銷售。潮汕人家端午食梔粿,希望清熱祛疫助消化。
製作梔粿需將採摘下的梔子洗淨搗碎,浸泡濾渣成為黃色汁液,後與糯米漿搓勻,放入專用粿帕,裝入蒸籠蒸熟。蒸熟後的梔粿呈棕黃色。放涼後食用,食用時不用刀切,而用紗線牽拉切成小片,蘸著白砂糖吃。
6、吃食真珠花菜
潮汕人有時還乾脆將端午節稱為“漏屎***拉稀***節”。在這時節,除了要服食聖甘枳和樸籽粿,還吃食真珠花菜***白花艾***,用黃梔和蒲姜石灰製成的“梔粿”,或者用涼粉草做成的草粿等食物。
這個時節,有一種“野菜”,潮汕人叫“葉下紅”,每年只有這端午節才最稚嫩,長輩說此菜有清腸胃熱的功效。
7、吃“聖甘枳”
“清明食葉,端午食藥”是一句流傳廣泛的潮汕飲食俗語。汕頭當地的民俗是,清明時節要吃食朴子樹葉,端午節則要吃食驅蟲良藥“聖甘枳***使君子***”。
普遍認為五月是個毒月,五日是惡日,相傳這天邪佞當道,五毒並出。端午節是驅毒“聖日”,吃了藥能立即見效,且效果顯著,非這一天吃效果不大。記得小時候在端午節這天家長會用“聖甘枳***使君子***”炒雞蛋給小孩吃,輕鬆驅蛔蟲。
8、懸插“五瑞”
潮汕人家,端午相沿要在門楣、門環以至屋簷下,懸掛一束束用“紅頭繩”系扎著的艾草、菖蒲、榴花、蒜頭、龍船花共合為五種稱“五瑞”。舊俗傳為“合五”以招屈原之魂,其實,古代潮人先賢是針對“惡月”瘟疫猖獗而採取的防疫保健措施,意在驅瘟辟邪。
澄海舊縣誌就載有:“端午門上插艾,用艾葉和榴花***頁***簪在頭髮上,可辟邪。”
範文三
五月初五,屈原滿憤跳江,人們為了紀念偉大的民族英雄--屈原,特將每年的五月初五定位端午節。
五月初五,那一天吃了一頓豐富的午餐後,大家爭先恐後的來到了湖邊,恐怕晚來了,就會被吃掉似的,當我們來到湖邊,昔日,只有風兒才偶爾來玩耍的湖邊,霎時間,成了人的海洋,聲音的國度。這是怎麼回事?天上掉寶了嗎?大家都來搶寶吧!噢!原來不是天下掉寶,而是湖裡“出龍船”大家都來搶看賽龍舟呢!
咚--咚--鼓聲如雷貫耳,一場激烈的比賽開始了。
賽龍舟的指揮跟音樂會上的指揮可不一樣,賽龍舟是指揮鼓,而音樂會上的卻是指揮棒。在賽龍舟中取得勝利的方法就是團結一心,除了團結一心,還要有好的指揮人,然而這指揮人,不是練兩三個月就可以登臺演出,而是練幾年,甚至十幾年才可以順利出師,真是應了這句俗話:臺上十分鐘,臺下十年功。
加--油,加--油,參賽人員跟著鼓的旋律,為自己打氣,為隊友們打氣,觀眾們也附和著聲音為自己喜歡的隊伍加油鼓勁。
五月份的天真熱,觀眾們礦泉水一瓶喝了一瓶,紙巾一張擦過一張,扇子扇了有扇,但身上的暑氣卻絲毫不見退去,在大熱天裡,最可憐的莫過於隊員們,瞧,頭上的汗大過珍珠卻不能擦拭,口渴得冒煙卻不能解渴,只能一味地向前衝,沒別的想法,但隊員們卻沒喊熱、沒喊累努力向前衝,或許是因為太開心、太興奮而忘記疼痛吧!
“快了,快到了,終點快到了!”主持人激動不已。過了一會兒,全場響起了暴風雨般的掌聲。
這是怎麼回事?原來,一向受人寵愛的紅隊慘敗,但他們隊的感言,卻重振了大家的精神——比賽,並不是爭1、2,而是為了開心,結果並不重要,重要的是過程,享受這個過程。
喊了一個下午的人們,肚子不禁咕咕叫起,不得不回家吃飯。
一進家門,粽子的香味撲面而來,開啟竹葉,映入眼簾的便是珍珠似的白糯米飯,嘗一口,好甜,糯米飯旁邊是一顆香氣芬芳的蛋,咬一口,好吃,好有嚼勁,使人嘗一個,忍不住再吃一個。
五月初五,就這樣在歡喜中度過,在炎熱中扇過,希望今年的五月初五快點到來。
的人還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