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古玉紋飾的鑑別種類有幾種

  高古玉是收藏家門相互爭奪的一種高品質的玉製,如果想要收藏它的時候就要進行對其紋飾的鑑別了,那麼都有哪些紋飾呢?以下是小編為你整理的高古玉紋飾的鑑別,希望能幫到你。

  高古玉紋飾的鑑別

  谷紋,其紋飾為成排密集形小乳釘,並呈漩渦狀,傳說是谷芽之像,故稱谷紋,主要流行於戰國秦漢時期。

  雲雷紋,即用連續迴旋形線條構成連續圖案。圓形的連續構圖,單稱雲紋;方形的連續圖案,稱雷紋。此紋飾盛行於商周時期。

  乳丁紋,常見於戰國秦漢時期的玉璧上,紋形為凸起的乳突狀圓丁,或縱橫或隨體變化排列。

  圈紋,分為單圈、同心圓和在圈中有一小點等。

  重環紋,始見於商代,盛行於西周。是由若干個近橢圓形的環組成的紋帶。環有一至三重不等,在環的一側有兩個尖銳角。

  渦紋,其形狀如同水漩渦轉的幾何圖案,故又稱漩渦紋、水渦紋。

  磷紋,形似魚鱗,常雕成上下數層,重疊出現,流行於商代晚期至春秋時期。

  高古玉的陰陽紋飾

  一、陽紋

  1、減地陽紋

  又叫真陽紋,通過磨削“地”,使陽紋微微凸起於平面之上,也叫減地隱起或者淺浮雕。

  2、雙勾擬陽紋

  又叫雙勾陽文或者勾撒法,或雙陰擠陽,是商代才出現的表現手法。以並列的兩條陰線使中間凸起部分,看上去像陽線,其實是在凸起部分的兩側雕琢出兩條淺淺的凹槽,它們是斜下的淺溝,並非直下的切壁,所以看上去像陽紋浮雕。***看圖,估計那雙勾也就是兩邊用勾砣勾出來的意思***

  3、壓地隱起陽紋

  將雙勾陰線中的一條砣碾成斜面,使主體紋樣突現出陽紋一樣的視覺效果。是春秋及戰國早期常用的表現手法。

  4、剔地隱起陽紋

  在同一水平面上,將紋飾線條以外的地子剔除,以達到表現內容的潛浮雕效果。這是唐宋及明帶板,明清玉牌子較常見的表現手法。通俗叫“磨砂地”

  二、陰紋

  1、刮刻陰線

  以硬質尖狀物刻畫出來的陰紋,主要見於良渚文化的人面紋,獸面紋的細節,大多清淺曲折。

  2、單陰線

  顧名思義,特別唐朝以單短直陰線為其顯著特徵。

  3、一面坡

  以較大的傾角將陰線一側的地子磨成斜面,使紋線更加明顯。此法又稱“撒”,最早出現在商代中期,從商晚到春秋頗為流行,因商代一面坡斜面略帶弧度,不及西周時期寬直,故稱“撒爾不斜“

  4、 雙勾陰線

  又叫雙勾碾法,以商代早期最為常見。因為它給人類似平凸陽線的錯覺,又稱為”雙陰擠陽“,其陰線凹槽表現為兩頭尖淺,中間寬而深。

  5、 勾撒法

  雖然也是一種”雙陰擠陽“,但與商代雙勾陰線均細不同的是西周中期以後以勾撒法砣出陰線一寬一窄,窄線用勾,細而深,寬線用撒,靠近陽紋的地方為直岸,另一面砣出較寬斜面。陽線效果明顯,特別漂亮。

  6、遊絲陰線

  春秋晚期出現鐵質砣具後才出現,以其細如髮絲而得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