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小兒鼻竇炎
小兒鼻竇炎是一種較為常見的疾病,只是這一疾病常常被家長朋友誤認是感冒,而耽誤的治療時間。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準備的,希望大家喜歡!
小兒鼻竇炎較為常見,頗受重視。其病因、症狀、診斷和治療與成人者不盡相同。各竇之發病率與其發育先後不同有關;上頜竇和篩竇較早發育,故常先受感染,額竇和蝶竇一般在2—3歲後才開始發育,故較遲受累。小兒鼻竇炎的診斷比較困難,鼻竇CT對成人鼻竇炎有重要的診斷價值。
小兒鼻竇炎的診斷主要依據病史分析和細緻的臨床檢查。小兒鼻竇炎的症狀與成人不同,咳嗽、鼻漏及慢性中耳炎在兒童常見,成人則表現為慢性頭痛、鼻阻塞及異常引流。
目前最常用的是外用中藥姜氏鼻炎膏,每天2次,治療安全徹底。小兒鼻竇炎是兒童較為常見的疾病,其在病因、症狀及診斷、治療方面均與成人不盡相同。
小兒鼻竇炎依據臨床症狀可大致分為3種類型:
***1***急性鼻竇炎。
***2***複發性急性鼻竇炎。
***3***慢性鼻竇炎。
小兒鼻竇炎症狀
1、急性鼻竇炎
***1***全身症狀:
常在急性鼻炎病程中患側症狀加重,繼而出現畏寒發熱、周身不適、精神不振、食慾減退等,以急性牙源性上頜竇炎的全身症狀較劇。兒童發熱較高,嚴重者可發生抽搐、嘔吐和腹瀉等全身症狀。
***2***區域性症狀:
A.鼻阻塞因鼻黏膜充血腫脹和分泌物積存,可出現患側持續性鼻塞。
B.膿涕患側鼻內有較多的粘膿性或膿性分泌物擤出,初起時涕中可能帶少許血液,牙源性上頜竇炎者膿涕有臭味。
C.區域性疼痛和頭痛急性鼻竇炎除發炎導致鼻部疼痛外常伴有較劇烈的頭痛,這是由於竇腔黏膜腫脹和分泌物瀦留壓迫或分泌物排空後負壓引發,刺激三叉神經末梢而引起。急性鼻竇炎疼痛有其時間和部位的規律性。前組鼻竇接近頭顱表面,其頭痛多在前額、內眥及面頰部,後組鼻竇在頭顱深處,其頭痛多在頭頂部、後枕部。
D.嗅覺下降。
2、慢性鼻竇炎
***1***區域性症狀:
A.膿涕:鼻涕多為膿性或黏膿性,黃色或黃綠色,量多少不定,可倒流向咽部,單側有臭味者,多見於牙源性上頜竇炎或真菌感染。
B.鼻塞:輕重不等,多因鼻黏膜充血腫脹和分泌物增多所致。
C.嗅覺障礙:鼻塞和炎症反應可導致嗅覺障礙。
D.頭痛:慢性鼻竇炎一般無明顯區域性疼痛或頭痛。如有頭痛,常表現為鈍痛或頭部沉重感,白天重,夜間輕。前組鼻竇炎多表現前額部和鼻根部脹痛或悶痛,後組鼻竇炎的頭痛在頭頂部、後枕部。患牙源性上頜竇炎時,常伴有同側上列牙痛。
E.其他:由於膿涕流入咽部和長期用口呼吸,常伴有慢性咽炎症狀,如痰多、異物感或咽乾痛等。若影響咽鼓管,也可有耳鳴、耳聾等症狀。
***2***其他症狀:
眼部有壓迫感,亦可引起視力障礙,但少見。頭部沉重壓迫感,或僅有鈍痛或悶脹痛。
***3***全身症狀:
較輕緩或不明顯,一般可有頭昏、易倦、精神抑鬱、萎靡不振、納差、失眠、記憶力減退、注意力不集中、工作效率降低等症狀。極少數病例若已成為病灶者,可有持續低熱。
小兒鼻竇炎的發病病因
1、感冒
***1***原因分析:
這是最常見的原因。寶寶平均每年感冒6-8次,每次感冒有5-10%會合並鼻竇炎,而大人只有0.5-1%;當小朋友感冒沒有完全治癒的話,就很有可能會變成鼻竇炎。
***2***預防方法:
主要靠加強體格鍛鍊以增強抵抗力。提倡母乳餵養。防治佝僂病及營養不良。避免去人多擁擠的公共場所。
2、鼻部感染
***1***原因分析:
寶寶在不潔的水中游泳或跳水,可將水流入鼻腔或嗆入鼻竇內;寶寶還易將豆類、鈕釦等小異物放入鼻腔。以上原因均可發生鼻部的感染,引發鼻竇炎。
***2***預防方法:
游泳時姿勢要正確,儘量做到頭部露出水面。注意擤涕方法。鼻塞多涕者,宜按塞一側鼻孔,稍稍用力外擤。之後交替而擤。急性發作時,多加休息。
3、過敏性鼻炎
***1***原因分析:
因為小兒的過敏性鼻炎多半是遺傳所致,因此從小就患有過敏性鼻炎的人非常多,根據統計,父母都有過敏性鼻炎的,寶寶約有80%以上或有過敏性鼻炎,父親或母親一方有過敏性鼻炎的,則寶寶有50%會遺傳,而寶寶的過敏性鼻炎約有50%會併發鼻竇炎。
***2***預防方法:
房間和陽臺上最好不要有經常需要澆水的喜陰類植物,潮溼的土壤裡可能隱藏著大量的黴菌;保持乾燥,地毯應注意防止潮溼,並保持書籍,報紙和衣物的乾燥通風,食物也應合理儲存,防止黴變。用漂白粉或者其他清潔劑清洗衛生間及垃圾箱。平時多補充抗過敏益生菌調整過敏體質預防過敏。
4、免疫功能,鼻竇功能尚未成熟
***1***原因分析:
年紀越小,鼻竇炎的機率就越大;七歲以上,因為免疫功能以及鼻竇功能漸漸趨於成熟,鼻竇炎發生的次數也就越趨減少;這就是為什麼小兒感冒容易併發成為鼻竇炎,而大人較不會的原因。
***2***預防方法:
加強營養和注意體質增強。急性發作時,多加休息。臥室應明亮,保持室內空氣流通。但要避免直接吹風及陽光直射。早晨可用冷水洗臉,可以有效增強鼻腔粘膜的抗病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