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最大的洋是

  太平洋位於亞洲、大洋洲、美洲和南極洲之間的世界上最大、最深、邊緣海和島嶼最多的大洋。世界最大的洋是太平洋,下面一起進入瞭解更多。

  太平洋

  太平洋南起南極地區,北到北極,西至亞洲和澳洲,東界南、北美洲。約佔地球面積的三分之一,是世界上最大的大洋。其面積,不包括鄰近屬海,約為一億六千五百二十五萬平方公里。是第二大洋大西洋麵積的2倍,水容量的2倍以上。面積超過包括南極洲在內的地球陸地面積的總和。平均深度***不包括屬海***4280米。

  在史前時期太平洋地區發生過多次重要遷徙,最顯著的一次是南島民族***更明確地應是波利尼西亞人***從亞洲海邊遷至大溪地,然後到達夏威夷和紐西蘭,後來還到了復活節島。歐洲人於16世紀早期見到了太平洋,最早的是曾橫渡巴拿馬地峽的西班牙航海家巴爾沃亞***Vasco Núñez de Balboa******1513年***及以後在環球航行中橫渡太平洋的麥哲倫***1519年-1522年***。太平洋之名稱起源自拉丁文“Mare Pacificum”,意為“平靜的海洋”,是由一名受僱於西班牙的葡萄牙航海家—麥哲倫命名。麥哲倫於1520年10月,率領5艘船從大西洋找到了一個西南出口***此後稱為麥哲倫海峽***向西航行,經過38天的驚濤駭浪後到達一個平靜的洋麵,他因稱之為太平洋。

  西太平洋有許多屬海,自北向南為白令海、鄂霍茨克海、日本海、黃海、東海和南海。東亞大河黑龍江、黃河、長江、珠江和湄公河均經屬海注入太平洋。西經150o以東的洋底較西部平緩。西太平洋水下600米以上的海脊在有些地方形成群島。自西北太平洋的阿留申海脊向南延伸到千島、小笠原、馬里亞納、雅浦和帛琉;自帛琉向東延伸至俾斯麥、所羅門和聖克魯斯;最後由薩摩亞群島向南至湯加、克馬德克、查塔姆和麥誇裡。

  由於北部陸地與海洋的比例高於南部,以及南極洲陸地冰蓋的影響,北太平洋的水溫高於南太平洋。赤道附近無風帶和變風帶海水的含鹽量低於信風帶。對太平洋垂直海流影響最大的是南極大陸周圍生成的冷水。極地周圍密度大的海水下沉,然後向北蔓延構成太平洋大部分底層。深層冷水在西太平洋以比較鮮明的洋流自南極洲附近向北流往日本。該深海主流的支流以攜冷水流向東然後在兩半球均流向極地。深海環流受鄰近洋流會聚區表層海水下沉的影響。在太平洋熱帶會聚區分別在南北緯35o至40o之間,距赤道越遠海水下沉的深度越大,最重要的會聚區在南緯55度至60度之間。

  洋流潮汐——平洋洋流大致以北緯5-10°為界,分成南北兩大環流:北部環流順時針方向執行,由北赤道暖流、日本暖流、北太平洋暖流、加利福尼亞寒流組成;南部環流反時針方向執行,由南赤道暖流、東澳大利亞暖流、西風漂流、祕魯寒流組成。兩大環流之間為赤道逆流,由西向東執行,流速每小時2千米。

  潮汐多為不規則半日潮,潮差一般為2-5米。太平洋水溫隨緯度而異,在極地附近接近冰點,在赤道則大約為25至30℃左右。海水的含鹽量則在中緯度較高:靠近赤道的水全年雨量充足,靠近極地則因寒冷而少蒸發,以致這兩處的含鹽量較低。整體來說,太平洋的海水要比大西洋的溫暖。 在北半球,太平洋表面海水主要以順時針方向流動***北太平洋渦漩***,在南半球則以反時針方向流動。北赤道暖流沿15°N,受信風帶動向西推進,到達菲律賓附近轉向北方,與日本洋流***又稱黑潮***會合。

  在大約45°N,黑潮分成兩支。往南的一支重返北赤道洋流。另一支往北形成阿留申洋流,接近北美洲時推動白令海峽反時針方向的水流,往南成為寒冷緩慢的加利福尼亞洋流。南赤道洋流沿赤道往西流動,在新幾內亞往東南一轉,在大約50°S完全轉往正東方向。洋流在這段自西沿南太平洋流動,是為南極繞極環流一段。到達智利海岸時,洋流分成兩支:一支經合恩角流進大西洋,另一支向北成為祕魯洋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