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最長的人工運河
始建於春秋時期,基本上用來軍用。後來在隋唐開始用於經濟運輸。在漫長的歲月裡,經歷了多次的興修。現在小編為你介紹。
京杭運河又叫京杭大運河,簡稱大運河或運河。它歷經2000多年的滄桑,命運從繁華到衰落。它曾是國家的生命線,維繫著封建王朝的興盛;它更是中國水利工程史上的一座豐碑,展現著古人的聰明才智;它又是一條血淚之河,浸透著無數黎民百姓的苦難。
京杭運河,是一項華夏兒女都為之自豪的偉大工程。京杭運河的生命之路曲折漫長,它多次擴建和改建,歷經2000多年的風雨。它像時代的記錄者,見證了過去的絢爛與平淡。
一部流動的厚重史書
我國的河流水系,除橫斷山區外,基本都為自西向東流,各水系間有分水嶺阻隔。為擴大活動空間,人們自然想到溝通各水系的運河,以緩解陸路來往的艱辛。
京杭運河開鑿始於春秋時的魯哀公九年***公元前486年***,吳王夫差為北上爭霸,在今揚州南北,連線成串的天然湖泊溝通了長江和淮河。以後又有菏水和鴻溝把黃河和淮河聯絡起來;用靈渠穿越南嶺把長江水系和珠江水系溝通。魏晉南北朝時,為戰爭需要又開鑿了白溝等運河,把黃河和海河水系直至灤河水系連線起來。這樣,早期聯絡灤河、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珠江的南北通道已經形成,其中包括了初期的京杭運河。
在以後的年代,各段水道興廢不一,但水道網路卻始終存在,並根據需要有不同的延伸。在隋朝和元朝,有兩次大規模的改建和擴建。前者都城在西,後者都城在北,淮河以北的線路有大的改動,但重點基本沒變。
一次耗時數百年的初創、兩次巨大規模的改建、擴建和無法勝數的小規模改建、擴建,構成了京杭運河的全部歷史。它是數十代人的集體創造,它關連著一個偉大國家的歷史程序。
承載帝國夢想
中國歷史上秦、隋、元三次大統一都把建設京杭運河作為優先規劃和實施的大事,歷朝歷代都把維護運河的通航作為要務。運河已經成為國家的生命線,它承載著一個王朝的興衰成敗。
《舊唐書.崔融傳》描繪了京杭運河水運網在國家經濟上的不可或缺,“天下諸津,舟航所聚,旁通巴漢,前指閩越,七澤十藪,三江五湖,控引河洛,兼包淮海。弘舸鉅艦,千舳萬艘,交貿往還,昧旦永日”。當時唐朝都城的運河港口廣運潭盡收天下財富,匯聚著全國各地的舟船,“若廣陵則錦、銅器、官端綾繡;會稽則羅、吳綾、絳紗;南海玳瑁、象齒、珠、沉香;豫章力士瓷飲器、茗鐺、釜;宣城空青、石綠;始安蕉葛、蚺膽、翠羽;吳郡方文綾。船皆尾相銜進,數十里不絕”。
唐宋時期有大量的國外使者和學者來中國朝聖或求學,他們多由運河來去,他們生動地記載了運河及其沿岸的繁華。《馬可波羅遊記》中最精華的部分就是對運河的敘述。運河所經名城薈萃,人才輩出,是我國曆史面貌的重要見證。
水利工程的典範
京杭運河行經不同地形、地質和水資源條件的地區,這使運河的修建、維護極其困難和複雜。我們的祖先解決了運河的眾多難題,寫下了水利史上濃重的一筆。
先人們根據運河各段的具體條件,做出了各具特色的高水平的工程規劃,綜合解決了匯水、引水、節水、行船、防洪等難題,實現了全線的通航。其中,白浮引水、引汶濟運、南旺分水、清口樞紐等工程,至今都為國內外專家所讚歎。
京杭運河創造了我國古代水利工程的一個奇蹟。它造就了當時世界上最大的水庫——洪澤湖;它綜合地解決了蓄水、運河供水、衝沙、分水、防洪等多項水利需求;它使用了世界上最早的斜面升船機,其中最大的瓜洲堰,以22頭牛作為升船動力,實現長江中的航船進入蘇北運河;它還有大量人類早期的通航閘門,特別是北宋在今淮安附近的復閘,是世界上最早的兩個閘門的通航船閘。在元朝,運河上已有了通惠河、會通河、濟州河等多個渠化河段。
京杭運河也搭建了頂級科學家施展才華的舞臺。元朝郭守敬在運河規劃中提出了海拔概念,並據此實施了獨具中國特色的渠 化工程;明朝潘季馴的束水攻沙理論在黃淮運綜合治理中得到了有效的實踐。
血淚堆砌的輝煌
京杭運河的光環掩蓋了無數勞動人民的血與淚。其實無論是運河的開鑿,還是運河的通航都凝結著萬千黎民百姓艱辛的勞作。滔滔的運河之水浸透著百姓的血淚,它的歷史也是一部辛酸血淚史。
在開鑿運河時,隋大業元年***公元605年***“鑿通濟渠時,役丁死十四五”。大業四年***公元608年***開永濟渠時徵河北諸軍一百多萬,男丁不夠,就抓女工上河。河工在五萬名監工監督下日夜勞作,動輒受“枷項笞背”的處罰,弄得許多人家賣兒鬻女,家破人亡。
隋唐運河,運輸量巨大,船隊要從黃河三門峽經過。相關文獻對牽船縴夫的勞作情況有過生動的描述:“自集津上至三門,皆一綱船伕並牽一船,仍和僱相近數百人挽之。河流如激箭,又三門常有波浪,每日不能進一二百船,觸一暗石,即船碎如末,流入旋渦,更不復見。”“苟纖繩一斷,棧樑一絕,則撲殺數十人。落棧著石,百無一存,滿路悲號,聲動山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