仔豬飼養的技巧

  出生後3~5周齡斷奶到10周齡階段是仔豬管理的關鍵時期。加強這一階段的飼養管理,可在一定程度上減輕斷奶仔豬應激帶來的損失。下面是小編精心為你整理的,一起來看看。

  

  一、飼料

  斷奶前3天給母豬減料,減少母乳的供給,迫使仔豬進食較多的乳豬料。斷奶後維持原飼料***原料槽再喂1周***,原圈***趕母留仔***、原窩***原窩轉群***三不變,兩週內保持飼料不變,並適量新增抗菌素、維生素,供給仔豬清潔的飲水,保持飼料清潔,防止黴變,剩料及時清除,逐漸過渡,以減少斷奶應激。

  二、分群

  嚴格採用“全進全出”的飼養方式。保育舍仔豬一般為每個欄位8~10頭豬。同時避免並群后爭鬥的行為,最好採取原窩原圈轉群,減少混群並群。如需混群並群,則採用對等比例混合,夜並晝不併。

  三、環境控制

  1.溫、溼度。斷奶仔豬適宜的環境應為冬暖夏涼,溫度控制在26~28℃,相對溼度控制在65%~75%。

  2.環境衛生。每日必須清掃3~4次欄舍.每週消毒1次。保持欄舍內乾淨衛生,加強通風,保持乾燥、清潔。

  3.定位調教訓練,使其形成固定的睡臥、吃食和排洩區。

  四、疫病防治

  根據本地情況,進行豬瘟、豬丹毒、豬肺疫、口蹄疫、鏈球菌病等疫苗免疫,及時去勢、驅蟲。

  仔豬飼養管理

  密度合適

  飼養育肥豬要合理使用欄舍面積,密度太高,豬隻容易爭鬥,增加發病率;密度太低,浪費人力物力。因此,要根據欄舍的面積確定放養的仔豬數量,保證每頭豬在同一時間都能吃到飼料。一般每頭育肥豬適宜的欄位面積通常為育肥前期0.4平方米-0.8平方米,後期0.8平方米-1.2平方米,每圈飼養10頭-20 頭為宜。這樣不但可提高豬舍裝置利用率和勞動生產率,降低養豬成本,而且群飼可以增加仔豬採食量,加快生長髮育。

  合理分群

  分群應根據豬的體重、品種、個體強弱來進行,儘量保持同一圈欄內的豬隻體重均勻,避免出現兩極分化。同時,分群的數量儘量做到出欄前不再調整,如果條件不允許,可使部分欄舍仔豬數量合適,個別欄舍仔豬數量稍多,以供下次分群時拆分,減少分群並窩次數,在仔豬進圈時一定要確定好分群方案,向圈內放養按方案一次分群成功。

  加強管理

  仔豬經過驅趕、捕捉、稱重、裝運、消毒、轉欄等應激後到達豬場,部分仔豬可能患上應激綜合徵,此時應儘量保持欄舍安靜,專人飼養管理,定時定量飼餵,在飲水中新增電解多維等抗應激藥物,連用3天,提高其抵抗力。嚴重者可挑出單獨飼養,以免再次受到應激反應。另外,為防止應激反應引發其他疾病,可在飼料中新增土黴素、氟苯尼考等,連用3天-5天,降低仔豬呼吸道疾病和腸炎的發病率。

  及時調教

  進入一個新的欄舍後,最初幾天要對仔豬進行調教,使仔豬養成固定地點採食、睡覺和排糞的生活習慣,以保持圈舍衛生,減少勞動強度。讓豬群養成固定地點採食、睡覺的習慣比較容易,固定的排糞點,要根據豬很少在休息的地方排糞的特性,選擇靠近牆根或角落的地方定為豬的排糞地點,可事先放一些健康豬的糞便,以誘導仔豬到此排糞。調教的關鍵是要早,一旦形成習慣,再調教就不太容易。

  免疫驅蟲

  仔豬應激期過後,應按照豬場的預防接種計劃對仔豬進行疫苗注射。注射苗後第二天為防止豬的疥癬和蝨、蚤等體外寄生蟲在場內傳染,可用1%-2%敵百蟲水溶液噴灑豬的體表,用以驅除和殺滅。第三天用左旋眯唑、丙硫咪唑片或伊維菌素等,按豬體重研細混入飼料中飼餵,以驅除體內寄生蟲,用藥後要及時清理糞便、飼料殘雜等廢物,以免蛔蟲等重複感染。有的豬場第五天開始用小蘇打、大黃蘇打等拌入飼料中對豬進行洗胃、健胃,以增強豬胃腸的蠕動量,提高吸收營養的能力,相應增加了飼料的利用率,據說效果很好。

  科學飼餵

  仔豬剛進場時應少喂多餐,以日喂5次-6次為宜,每次給料量的多少,應以吃飽而不浪費為原則。一週後逐漸到日喂3次,建立定時、定量、定質飼餵的生活制度,以促進消化吸收,提高飼料利用率和生長速度,此時每天每頭豬配合全價日糧的供給量可按豬體重3.5%-4.5%進行定量。此外,豬的食慾一般是傍晚最盛、早晨次之、中午最弱,因此,在一天內每次的給料量可按此分配,使飼料利用率達到最佳水平。

  另外,夏秋季節由於天氣變化多端,豬的抵抗力下降,也是各種疫病的高發季節,因此,只有建立科學的管理制度,才能減少因疫病、死亡、飼料轉化率低等給豬場帶來的經濟損失,才能使每一頭育肥豬都最大限度地發揮生產效能,從而使豬場收到最大的經濟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