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鰭豚的生長環境和困境
白鰭豚***bái qí tún***,在長江裡大約生活了2500萬年的白鰭豚,是中新世及上新世延存至今的古老孑遺生物。白鰭豚是鯨類家族中小個體成員,是世界上現有5種淡水豚***拉河豚、亞河豚、恆河豚、印河豚、白鰭豚***中存活頭數最少的一種。那麼下面一起來看看小編為大家精心推薦的,希望能夠對您有所幫助。
1、外形特徵
白鰭豚的體形呈紡錘形,身長約2-2.5米左右,體重可達200千克以上。嘴部又長又細,背呈淺灰色或藍色,腹面為純白色,背鰭形如一個小三角,胸鰭宛如兩隻手掌,尾鰭扁平,中間分叉,善於游水,時速可達80千米左右。由於長期生活在渾濁的江水中,白鰭豚的視聽器官已經退化。它眼小如瞎子,耳孔似針眼,位於雙眼後下方。但大腦特別發達,聲納系統極為靈敏,頭部還有一種超聲波功能,能將江面上幾萬米範圍內的聲響迅速傳入腦中。一旦遇上緊急情況,便立刻潛水躲避。白鰭豚耐寒,體溫通常在36℃左右。
2、分佈範圍
白鰭豚主要生活在長江中下游及與其連通的洞庭湖、鄱陽湖、錢塘江等水域中,通常成對或10餘頭在一起,喜在水深流急處活動。現有數量稀少,20年前的估計只有300頭左右,當時就已面臨滅絕的危險。現已滅絕。
3、生活習性
白鰭豚喜歡群居,尤其在春天交配季節,叢集行為就更明顯。每群一般2-16頭。其活動範圍廣,但對水溫條件要求較高,經常在一個固定區域停留一段時間,待水溫條件發生改變後,又遷入另一地域。以魚類為食。
白鰭豚喜歡生活在江河的深水區,很少靠近岸邊和船隻,但它時常遊弋至淺水區,追逐魚蝦充飢。它的吻寬細長,上下頜長有130多枚圓錐形的同型齒,可它卻懶得咀嚼,只管張口吞下魚食,消化能力很強。白暨豚往往成對或三五成群一起活動,但人們很少有機會看到它,只有在它露出水面呼吸時才能瞥見一眼。
白鰭豚分佈在長江中下游幹流的湖北枝城至長江口約1600千米的江段內,以魚為食,喜結群活動,小群約2~3頭,大群約9~16頭。白暨豚是用肺呼吸的水生哺乳動物,每次呼吸時,頭頂及呼吸孔先浮出水面,接著露出背部和低三角形的背鰭,出水呼吸時間約1-2秒鐘,潛水時間每次約20秒,長潛時可達200秒。成熟個體最大體長,雌性2.5米,雄性2.3米,體重100~150千克,有恆定體溫,總是在36攝氏度左右。
4、繁殖習性
白鰭豚兩年繁殖一次,每胎1仔,出生時體長80釐米左右。新生幼體體色略深.成年白暨豚一般背面呈淺青灰色,腹面呈潔白色,在陽光的照耀下尤其光亮。水平伸展的鰭肢和尾鰭上下兩面分別與背面和腹面同色,這樣的顏色分佈恰好與環境顏色相符。當由水面向下看時,背部的青灰色和江水混為一體很難分辨;當由水底向上看時,白色的腹部和水面反射的強光顏色相近也很難被發現。這使得白鰭豚在逃避敵害、接近獵物時,有了天然的隱蔽屏障。白暨豚壽命可達30多年,雌獸一般在6歲達到性成熟,雄獸為4歲。成年白暨豚每年發情兩次,分別在3月至5月,8月至10月。孕期為10至11個月,一胎一仔,偶有兩仔。野生狀態下,成年白鰭豚雌雄比例為1:1,但雌獸懷孕率一般僅為30%,自然繁殖率很低。
每年的冬末春初是白鰭豚的交配期,母豚妊娠期長達1年左右,因此產仔大多在來年的春季。出生後的小白鰭豚靠母親的乳汁餵養,直到五六歲才算成熟;一般壽命30年。
5、保護價值
白鰭豚是研究鯨類進化的珍貴“活化石”,它對仿生學、生理學、動物學和軍事科學等都有很重要的科學研究價值。
白暨豚屬鯨類淡水豚類,國家一級保護動物,為我國特有珍稀水生哺乳動物,有“水中熊貓”之稱,已被列入世界瀕危物種名錄中。
6、瀕危現狀
20世紀80年代中期調查,長江中的白暨豚總頭數已下降到200頭以下,其中50%分佈在湖北省石首縣至武漢市上游江段,主要棲息在彎曲河段或彎曲分汊河段的大回水區中。
由於人類活動增加或活動不當,使白暨豚意外死亡事故增多。據統計,1973~1985年間,共意外死亡59頭,其中被魚用滾鉤或其它漁具致死29頭,佔48.8%;被江中爆破作業致死11頭,佔18.6%;被輪船螺旋槳擊斃12頭,佔20%;擱淺死亡6頭,佔10%;誤進水閘1頭,佔1.6%。另據統計,長江下游水域中意外死亡的白暨豚,有三分之一是被輪船螺旋槳擊斃的。
1997年11月4日~10日,由農業部組織,來自湖北、湖南、安徽、江西、江蘇、上海等6省、市的200多名科研、漁政工作者,分別在上起湖北枝城、下至上海長江口,全長1600多千米的長江干流上,實施了我國建國以來規模最大的“長江中下游調查白暨豚行動計劃”。經過7天的辛勤觀測表明,白暨豚現存數量不容樂觀,已不到100頭。分佈範圍也大大縮小,枝城以上江段、南京以下江段、洞庭湖和鄱陽湖內,已難以見到白暨豚的身影。十多年的時間裡,白暨豚的數量銳減近100頭,不能不引起人們的震驚。專家們分析,使白暨豚銳減的另一個主要原因是,長江水體汙染日趨嚴重,魚類資源迅速減少,使白暨豚賴以生存的食物資源愈來愈匱乏。
當前的情況告訴人們,不論三峽工程何時建成,大家必須緊急行動起來,採取綜合措施,搶救白暨豚。?三峽水庫蓄水後,枯水季節長江中下游流量增加,水深增大,對白暨豚越冬極為有利,擱淺死亡可望避免;加強管理,漁業活動引起的意外死亡可大大減少;但由於長江中上游航運事業的發展,中游江段白暨豚被輪船螺旋槳擊斃事件將會有所增加,應抓緊研究白暨豚追逐輪船螺旋槳的原因,並採取切實可行的對策。為保護白暨豚,最好的對策是建立管理嚴格、裝置先進的自然保護區。
長江新螺江段白暨豚自然保護區已由農業部批准建立。上起螺山下至新灘口江段,全長135千米,該區江面開闊,河道曲折,水深約25米,流速約每秒0.3~0.8米,淺灘、江心洲星羅棋佈,是目前白暨豚分佈最密集的水域。該區上游緊接洞庭湖出口,並有洪湖、黃蓋湖、西涼湖、武湖、陸水水庫等匯入,沿岸有護岸磯、三毛磯、赤壁磯等突出於江中的磯頭,控制著水流的流向和流態。
上述這些自然條件的共同作用,使保護區內形成較多深槽和大回水區,是白暨豚的理想生存環境。
自然保護區的主要任務是:
①為保護物件提供較優越的自然生存環境,避免人為干擾,保護珍稀物種生息繁衍;
②堅決取締有害漁具,在保護區和保護區以外的一定範圍內禁止捕撈作業,查處並糾正機動船舶違章航行、違章排放“三廢”等破壞生存環境的行為;
③搶救受傷、誤捕、擱淺的珍稀水生動物;
④定期觀察、記錄保護區內珍稀水生動物的活動規律,種群數量變化情況等;
⑤宣傳有關法律、法規和保護知識,使保護珍稀物種成為群眾的自覺行動;
⑥為研究珍稀水生動物,尤其為繁殖生物學研究建立實驗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