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種植豬苓的方法

  豬苓是一種藥用真菌,為多孔菌科植物,以菌核入藥。豬苓有利水滲溼、祛痰、解毒的功能,是歷來較常用的中藥材,下面是小編精心為你整理的,一起來看看。

  

  一、對環境的要求 豬苓適宜在疏鬆、溼潤20℃—50℃的向陽坡上生長,對溫度變化敏感,當氣溫8℃以下、25℃以上時即停止生長,進入休眠狀態,生長期最適宜溫度為15℃—24℃。栽培豬苓應選用PH值5—6.7的微酸性或近中性砂壤土或黃土,尤以腐殖質壤土為宜。豬苓不能自養,也不能直接寄生於樹木上,必須依靠環菌提供養料。豬苓對氮、磷、鉀肥要求不高,種後一般不需施肥。

  二、栽培方法

  1.菌材培育:蜜環菌是供豬苓生長的營養來源,在栽培豬苓前要先培育蜜環菌的菌枝、菌棒、菌床。

  ①菌枝培養:於3月—8月選直徑為1cm—2cm的伴生樹枝條,截成6em-10em長的小段,在0.25%硝酸銨溶液中浸泡約10分鐘,備用。挖一長、寬、深分別為60cm×60em×30cm的坑,坑底鋪一薄層樹葉,將浸泡好的樹枝段在坑內靠緊平鋪2層,上面再靠緊擺放帶有蜜環菌菌素的根或菌材,上面再覆一層薄土,後再擺上兩層樹枝段,如此反覆擺放6層—7層,最後在最上層覆土5cm—6cm厚,並以樹葉覆蓋保護培育40天即可。

  ②菌棒培養:將選好的直徑6cm-12cm闊葉樹枝幹***最好是殼鬥科植物***鋸成40cm-80cm長一段,在木段上,每隔10cm—15cm砍一深至木質部的小口,將蜜環菌菌種接種於小口處。將接種後的木段搭成井形架,置於15℃左右的溫度下培養2—3個月即可。也可按菌枝培養方法,將段木置於坑底,每層靠緊平鋪100根—200根段木,兩層段木之間加入蜜環菌枝2—3根,用土填充空隙,共擺鋪4—5層,最上層覆土10cm厚。

  ③菌床培養:一般於6—8月或10月至翌年3月進行。先挖30cm深、60cm見方的坑,坑底鋪一層樹葉,擺放新鮮伴生樹木段3根—5根,其間距2cm-3cm,放菌枝2根—3根,蓋薄層砂土,上面覆土10cm厚。

  2.菌核的培植

  ①製備菌種:在夏季採收到豬苓後,將豬苓子實體隨即晾乾***切忌燻烤、曝晒或雨淋***,揉成粉末狀,即成繁殖孢子菌種。也可選個頭小、瘤狀多,表面凹凸不平的豬苓直接作種。

  ②菌種的栽植:在4—5月和11月,先將溼潤但不積水的肥沃熟土翻耕,加腐殖土,耙平,挖穴30cm-50cm深。穴地必須有伴生樹的根或放入3根培養好的菌材,將菌核接在菌材間蜜環菌索旺盛之處,並用樹葉填充間隙,再依上述方法反覆層層放置菌材與菌核。也可直接在底層菌材上放一層豬苓菌種,最後覆蓋腐殖土或砂土。還可將培育好的菌床挖開,取出上面幾層菌棒,將豬苓菌核直接鋪於最下一層菌棒上,再用樹葉填充空隙,然後按上述方法擺放菌棒和豬苓菌核,最後在頂層覆土30cm厚。

  三、田間管理 栽培後,注意保持栽培地土壤溼潤,旱季應及時澆水灌溉,多雨季節注意排澇防漬,並嚴防人畜踐踏。

  四、採收與加工

  1.採收:一般栽後2年採挖。採挖季節為4—5月或9—10月,並選擇灰褐色、核體鬆軟的菌核留作種苓。

  2.加工;挖出的豬苓要用刷子刷淨沙土當雜質,不能用水洗。置於陽光下晒乾或晾乾,再放在通風處儲存。

  3.等級標準:甲級:苓塊大,表面黑色,質地堅實,肉質白色;乙級:苓塊小,表皮呈灰色,苓體爛碎,皺縮不實,肉質褐色。

  人工種植豬苓方法要點

  一、栽培前準備

  1、密環菌材、菌枝、樹棒、樹枝。豬苓生長週期比天麻長。要求菌材直徑在8~10釐米,長50釐米。每窩2~3根,栽培好的菌枝1公斤,樹棒2~3根***長度粗細與菌棒同***,樹枝每窩2~2.5公斤,要求直徑在1.5~2釐米,長15釐米。

  2、枯枝落葉、腐殖土。坑底鋪枯枝落葉一層***闊葉***。就地取材,厚8~10釐米。栽培層要夾放腐殖土。

  3、選種苓:選擇苓齡短的小個黑苓或灰苓做種。標準是手捏略有彈性,茬口為白色或略帶米黃色均可。大塊黑苓符合標準的,可從離層處,分成小決或掰成小塊做種。

  二、選擇栽培地

  1、海拔高度:海拔800~1400米左右林地均可栽培。林相似雜灌林、次生闊葉林、混交林。樹種以排樹、泡桐、揚樹、構樹、馬桑、葛藤根、苦書樹、竹林、青松、板栗、七里香、野櫻桃樹等闊葉樹種均可。木質愈疏鬆、蜜環菌發菌愈快,能使豬苓早日接菌,接菌愈多產量愈高,也可提高收穫。

  2、山勢山向:千米以下,以朝北陰坡溝漕和緩坡為最好。千米左右宜栽二陽山,以早陽山為好。並要求林內有一定光照的亮腳林。俗稱“七陰三陽”的原始密林。頂風山、滾坡樑、向陽幹坡、山頂山脊均不宜栽培。

  3、土質:要求土壤溼潤、疏鬆透氣,腐殖質含量高的沙壤土。其次為黑沙土、石碴木、油頁土、高山灰泡土。土壤PH6~8之間,粘土及死黃泥不宜。

  三、栽培方法

  1、栽培時間:一年四季均可栽培。但豬苓同天麻一樣,要在休眠期栽培為宜。冬栽11~12月,春栽2~3月中旬為最好。

  2、下種量:每窩三節菌材,2根樹棒,用種苓不低於250克。

  3、挖坑:坑深30~40釐米,長70釐米,寬60釐米。雜灌林可在小樹叢間挖坑栽培。需有較豐富細樹根和大量的鬚根,大樹可利用樹根末端細側、鬚根栽培,注意勿將樹根、鬚根腳截斷,個別伸入坑內較粗側根,應在側根上砍好魚鱗口,以利蜜環菌侵染。

  4、下種放棒:

  ①填樹葉、樹枝、菌技:坑底刨平後鋪8~10釐米厚的一層枯枝落葉。

  ②擺棒下種:取菌材三節、新棒二節,相間排列在底葉層上,棒間距離5~6釐米。將選好的種苓沿菌材兩側和兩端擺好,每6~8釐米放一個種苓,頂端朝上,用土固定。在每塊種苓旁的棒間夾放較粗蜜環菌枝一節。在菌枝空間大量夾放細樹枝節,用細土將棒與棒、枝與技之間的空隙填實。棒上再擺放一層長15釐米,直徑1.5~2釐米粗的樹枝一層,然後蓋上土。

  ③蓋土封頂:在栽好的坑上,蓋土15~20釐米***如樹根深,栽的必然深,應深栽淺蓋,蓋土15釐米。反之,應淺栽厚蓋至20釐米***。坑面要平,不壘頂,便於保土、保水、保墒。如地形為坡地,則應先挖成水平梯地後再挖坑栽。

  ④管理:栽後每年冬春和大雨後,要認真檢查。如土層塌陷,要再蓋一層枯枝落葉和土。從栽後第二年起,每年冬或第三年春,結合培土,將坑面上挖開在栽培層上新增長15釐米,直徑2釐米左右粗的樹皮一層,使坑內向上和兩側輻射生長的豬苓得到充分營養供應。在上壤乾旱時,坑內應先澆水滲透後再進行栽培。夏季高溫和久旱不雨,需及時澆水抗旱保溼,以確保高產。

  四、收穫與加工

  ①收穫:栽培的種岑可在栽後2~3年挖收,商品苓栽後5年挖收。

  ②加工:將收穫後的小黑苓、灰苓選出擴窩栽培,大個豬苓晒乾為商品出售。平均每公斤鮮豬苓可加工商品苓半公斤。折幹率平均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