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二胎該不該徵得老大同意

  育兒知識是涵蓋孩子各年齡段在育兒時遇到的各方面問題所需要的知識,是對新生嬰兒更好的照顧,更好的呵護所需要學的一種知識。因為每個不同月齡的寶寶的生理及心理都有不同的特點需要不同的呵護及教育方式。從寶寶及母親雙方的角度關注育兒生活,涉及兒科疾病、幼兒保健、孕婦保健、孕期保健、育兒教育等方面。

  隨著二胎政策的放開,關於二胎話題的討論也日囂塵上。最近一則13歲少女用自殺逼父母放棄已懷孕近14周的胎兒,以及一則父母給女兒寫《保證書》,承諾永遠第一喜歡大寶,才獲得大寶對二胎的許可權的新聞,引起大家對生二胎要不要徵得大寶同意的廣泛熱議。據資料調查研究顯示,720名小學生中,認為“父母不會對自己像以前那樣好”的為158名,約佔調查人數的22%。專家分析,小寶的存在會激發大寶同胞競爭意識,產生被拋棄的焦慮感,父母應做好引導,爭取大寶同意,妥善處理二寶之間的關係,做到手足相親相愛,一家人和睦融洽才不違背要二胎的初衷。

  一、大寶不同意二胎就是教育失敗?

  關於13歲女孩通過自殺手段迫使父母放棄二胎,以及寫保證書才獲得大女兒的許可的現象,很多人歸咎於教育的失敗,很多網友以及媒體,認為這是獨生子女自私的表現,生二胎是父母自己的事兒,如果孩子認為父母必須徵得自己同意,就反映了父母教育的失敗,而父母如果還像孩子妥協,就只能說明是苦果自吃。

  但是小編並不同意這種觀點。在中國當代大多數孩子是獨生子女,衣食無憂的獨孩們小時候分線觀念淡薄,二胎弟妹“來襲”,孩子們難免由於不同程度的心理落差而產生被“奪寵”的想法,這是孩子自我保護意識的本能反應。一項針對小學生“你爸媽要二胎,你知道嗎”的調查顯示,720名小學生中,158名小學生認為有了二胎之後,“父母不會對自己像以前那樣好”,這個比例佔到了被調查人數的22%。專門從事兒童問題研究的心理專家安子老師表示,深處幼兒時期和少兒時期的孩子們對安全感有著強烈的需求,而這份安全感正是來自於家長,當他們擔心這份唯一的安全感被搶奪時,就會產生自我保護的意識,從而會對二胎的到來格外排斥。

  大寶排斥二胎,不能單純將原因歸咎為自私,也不能簡單將原因歸咎於父母的過分寵溺,而要反思他們做出這些行為背後的根源,以及父母教育中的不當。蘇州易禾心理心理諮詢中心心理諮詢師易小薔表示,當孩子知道自己要多一個弟弟或妹妹時,會自然而然地激發出同胞競爭問題,感覺自己得到的父愛母愛會被分掉,因而容易產生被忽略甚至被拋棄的焦慮感,父母對孩子過於關注或者疏於關注都會加強這種焦慮。如果從這個角度來說,大寶堅決但對二寶,也可以某種程度上反應了父母教育的失敗。,父母應該反思是否給與了孩子適度的關注以及足夠的安全感,在言談之間不要給孩子營造有了二寶會對大寶造成威脅的氛圍。

  二、生二胎該不該徵求大寶同意

  關於生二胎要不要爭取大寶同意的問題。很多人認為是小題大做,生不生二胎是父母的自由,沒必要徵求大寶的意見,一些媒體和專家,也認為大寶執意反對是自私的表現,父母應當反思教育中的失敗,避免過度寵溺。

  在這一點上,小編也持不同意見。大寶作為一個家庭的成員,有自己的獨立意識,有表達自己觀點和意見的權利。而且在客觀事實上,二寶的到來,不可避免會分享家庭的資源以及父母的精力,這些的確會牽扯到大寶的切身利益。當然要爭取大寶同意。

  作為家長,考慮要二胎的時候,應該爭取大寶的意見。做到儘量客觀陳述二寶到來可能帶給家庭的變化,利弊分析近可能全面客觀;在態度和言行舉止上,儘量保證做到公平對待;父母應儘量給與大寶足夠的安全感,讓大寶意識到家有兩個孩子是很正常的現象;儘量引導大寶學會分享,接受二寶的到來。無論如何,一個備受期待,在全家一致渴望下出生的二胎寶寶,會比一開始就遭受排斥的寶寶,情況好得多。

  三、家有兩寶如何相親相愛

  準備要二胎不僅僅是要徵得大寶同意的問題,手足相親並不是天生的,二胎家長不可避免會面臨兩寶的爭寵,如何處理才能做到相親相愛。

  首先家長要徵得大寶的同意。13歲少女以死相逼的慘劇,以及需要給大寶寫保證書才能生二胎都極端了一些,但是作為所有的家庭成員,大寶確實有發表自己觀點的權利,作為一個備受期待的寶寶,總比不受歡迎的二胎,情況會好很多。因此,準備要二胎,最好是在全家一致期待的情況下。家長在平時的生活中要注意多引導大寶,讓TA意識到即將到來的角色的變化,可以讓大寶與多子女家庭接觸,瞭解到家中有兩個孩子是正常的、和諧的。也可以通過一些繪本,或者動畫片,對大寶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

  其次,不要忽視對大寶的愛。家有二寶,做父母的精力有限,照顧大寶的時間必然會少,但是關鍵一定要讓大寶明白父母對他的愛一成不變,避免大寶由於二寶的出生而產生失落和嫉妒。龍應臺在《孩子,你慢慢來》中給了詳細描述,她感慨說“人類分兩種,那做過父母的,而且養過兩個孩子以上的,多半和艾瑞卡一樣,來看嬰兒時,不會忘記多帶一份給老大的禮物。那不曾做過父母或只有獨生兒女的,只帶來一份禮。他們一進門就問:Baby在哪裡?為他們開門的,只比他們膝蓋高一點點的老大,站在門邊陰影裡。”家長在有限陪伴大寶的時間裡,可以多一些身體接觸,親親TA抱抱TA,告訴TA“媽媽愛你,不過由於弟弟/妹妹還小,所以需要更多的照顧”,一定要說出來讓大寶明白。

  然後,教育要公正公平。很多時候我們經常會說“你是哥哥/姐姐,要讓著弟弟/妹妹。”可是這句大的要讓小的,卻讓多少家中的老大心裡不平衡。弟弟/妹妹的身份角色為什麼可以成為天然邀寵的資本?這本身就是不公平的。當兩個孩子發生矛盾的時候,爸媽更多的時候無條件的偏袒二寶,斥責大寶。這些做法都大錯特錯。家有二寶,父母一定要公正,不能一味偏袒其中一個。最聰明的做法就是將問題還給孩子,比如“媽媽只有一顆糖,怎麼辦?”“媽媽沒辦法一次抱兩個小孩,怎麼辦?”如果還是不能解決可以說“輪流好不好?”逐漸讓孩子感知到媽媽處事只問對錯,做錯事的一方無論大小,都要接受懲罰。

  第四,讓大寶參與照顧二寶,並領略做大寶的快樂。參與感會增加人的快樂體驗,而且能更好的適應角色。在平時給二寶洗澡、餵奶的過程中,可以邀請大寶幫忙,讓TA產生身為哥哥/姐姐的自豪感,激發TA保護弟弟/妹妹的慾望;同時當大寶能夠自己刷牙、洗臉、吃飯的時候,給出表揚,“哥哥/姐姐能自己穿衣服了,弟弟/妹妹要加油學習啊!”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一方面會強化大寶的責任感,另一方面會讓他看到自己的閃光點,內心強大的孩子不會懷疑自己的可愛,嫉妒心也會少很多。

  最後,年齡間隔要適當。年齡距離對於大寶順利接納二寶也很重要,如果父母可以選擇,最好不要在大寶兩三歲的時候生二寶,這個時期正是孩子獨佔欲很強的時期,不利於大寶順利地接納弟弟妹妹,如果大寶4歲左右,情況則會好很多。當然年齡差過大,超過十歲,家長也要慎重考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