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征五號運載火箭首發成功作文感想

  2016年11月3日20時43分,中國最大推力新一代運載火箭長征五號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點火升空。觀看完長征五號首發成功有什麼感想感悟心得體會呢?作文怎麼寫呢?下面小編整理的範文。歡迎借鑑。

  

  2016年11月3日20時43分,這是一個激動人心的時刻,因為我國的長征五號發射成功了!!此次發射成功,標誌著中國運載火箭實現升級換代,運載能力進入國際先進行列,是中國由航天大國邁向航天強國的重要標誌。

  11月3日20時43分,中國最大推力新一代運載火箭長征五號,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點火升空,約30分鐘後,載荷組合體與火箭成功分離,進入預定軌道,長征五號運載火箭首次發射任務取得圓滿成功。

  試用一個字概括3日成功首飛的中國長征五號運載火箭,那就是:大。

  火箭芯級直徑5米,助推器直徑3.35米,全箭長56.97米。中國探月工程首任總指揮欒恩傑算了算:起飛重量869噸,是中國現役兩款明星“長征二號F”和“長征三號乙”之和;推進劑重量、儲箱焊縫長度,也是這兩者之和。

  火箭擁有“大心臟”,助推級為8臺120噸級液氧煤油發動機,這是中國單管推力最大的新型動力裝置。再加上1臺50噸氫氧發動機和1臺9噸級膨脹迴圈氫氧發動機,運載能力較現有的提高了兩倍多,實現從中型到大型的跨越。

  放眼全球,“長征五號”是亞洲低溫火箭中直徑最大、發動機數量最多的火箭,其運載能力與美國現役最大型運載火箭“德爾塔—4”、俄羅斯質子號、歐空局“阿里安—5”等旗鼓相當。

  這一切的努力,都是為實現“大”目標:大幅提升中國進入空間的能力,支撐中國由航天大國邁進航天強國。

  

  2016年11月3日20時43分,我國新一代運載火箭長征五號,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成功升空!這是一個歷史性時刻的誕生。

  尋夢,懷揣與時空競速的夢想,當多少航天人期待已久的夢想化作觸手可及的現實,那些平日裡不苟言笑的科研專家和團隊的每一個人,都歡呼雀躍,熱淚盈盈……

  激情的瞬間

  20時40分,一切準備就緒,夜幕下的文昌航天發射場,頓時安靜了下來,只聞輕拂的海風聲。

  “5、4、3、2、1,點火!”20時43分,指控中心內,01號指揮員下達“點火”口令。伴隨著巨大的轟鳴聲,長征五號運載火箭從距離海邊約850米的發射平臺上騰空而起,直上雲霄,出征太空!

  30分鐘後,載荷組合體與火箭成功分離,進入預定軌道,長征五號首次發射任務取得圓滿成功!

  文昌航天發射場內掌聲經久不息,龍樓鎮裡歡呼聲一浪高過一浪。長征五號首飛成功,標誌著我國從航天大國邁向航天強國,標誌著我國新一代現代化航天發射場——文昌航天發射場能力全面形成!

  “長征五號是我國運載火箭升級換代的里程碑工程,為後續探月工程三期、載人航天、火星探測等國家重大科技專項和重大工程的順利實施提供了有力保障。”國防科工局航天系統司副司長趙堅興奮地說。

  目送匯入漫天群星之中的火箭,航天科技集團一院長征五號副總設計師婁路亮滿懷自豪。他說,長五火箭成功首飛,填補了我國大推力無毒無汙染液體火箭發動機的空白,火箭運載能力位居我國榜首,並進入國際先進之列。

  “新火箭、新設施、新保障、新要求,難度大、風險大。”長征五號首飛任務指揮部質量監督組組長毛萬標用四個“新”和兩個“大”來形容此次發射特點。

  沿著歷史軌道,回溯艱辛歷程,一段逐夢之旅令人難以忘懷。

  在中國大地上製造出我們自己的“大火箭”,這在中國航天人的心中,曾是一個美好而遙遠的夢。

  為了這一夢想,早在30年前,我國國家863計劃當中,長征五號運載火箭的前期論證和攻關工作就已經開啟;

  15年前,被稱為火箭“心臟”的大推力發動機實現立項並開始研發;

  10年前,長征五號運載火箭經國家正式批准予以立項研製。

  十年漫漫征途,上萬航天人蔘與了長征五號的研製,進行的各類試驗不下千次。衝破無數的艱險, “長五”一朝驚豔——長約57米、芯級直徑達5米,可與美國宇宙神5、德爾塔4、歐洲阿里安5等世界主力大型火箭比肩的中國“大火箭”。此前,我國現役火箭箭體直徑最大的為3.35米。

  追求夢想的征途,迎著希望的奔跑,一次次地拼搏,一次次地跨越,中國人在奮力拉近與太空的距離。

  

  中國夢是一個理念,一個偉大的目標,一幅巨集偉的藍圖,是中華民族實現偉大復興的高度概括。而長征五號成功的升空,正是實現了中國夢的這個目標。

  數小時的等待,聚集在海灘上的群眾沒有絲毫的不耐煩,談論中,人們都親暱地把長征五號稱作“胖五”。

  “真自豪啊!”剛剛在淇水灣邊看完發射的龍樓鎮航天社群居民薛英文難掩激動,作為從發射塔架原址星光村走出來的農民,何曾想過能在家門口見證中國航天史上里程碑的一刻!“知道嗎?未來的火星探測和登月活動,也會從這裡出發!”拉著身邊的小孫女,薛英文說著這些似懂非懂的詞語,但他知道,將會有中國人從文昌起飛,登上如今只能遙望的明月,尋找“嫦娥”的足跡。

  神話與現實交織,對龍樓人是如此,對航天人又何嘗不是?今年4月的首箇中國航天日上,國家航天局局長許達哲的一番話,證實了中國人離“奔月夢”又近了一步。“探月三期工程的嫦娥五號任務,將由長征五號遙三運載火箭於2017年前後擇機發射。”許達哲說,世界上首次月球背面著陸探測,計劃於2018年實施,國家已經正式批准實施,而載人月球探測工作也在積極論證中。此外,計劃於2020年完成的中國空間站建設,文昌航天發射場也將承載重要的發射任務。

  登高而眺,所見者遠。從“長七”首飛到“長五”問天,短短4個多月時間,在眾人的期待中,中國航天已再次向前邁出了大步。載重能力達23噸的運載火箭,帶來前所未有的運力。而在登月之外,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的工程研製工作也已全面啟動。

  激動與自豪交織,神話與現實交錯,凝聚於今夜那短短的幾分鐘裡。不論是奮鬥在航天一線的工作人員,抑或是高喊著“祖國萬歲”的當地群眾,回想起這一晚,內心定會勾勒出中國航天的新徵途,那是廣袤的星辰大海。

  是的,在那抹銀光如電飛逝的剎那,人們分明又看到了那曾在茫茫戈壁上盛開的蘑菇雲,分明又聽到了那曾於浩瀚太空中中國人問候世界的聲音,分明又感受到了一種歷久彌新的精神——科學求實、自主創新、忠誠國家、拼搏奉獻。長征五號以發射的成功,詮釋了國人對夢的渴望、對夢的執著、對夢的深情。

  長征五號的首飛成功,標誌著我國已經跨入世界大噸位火箭發射行列,將顯著提升我國進入空間的能力,推動航天發射綜合能力實現歷史性跨越,是我國由航天大國向航天強國邁進的重要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