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是怎麼形成的

  由於海靠近大陸,受大陸、河流、氣候和季節的影響,水的溫度、鹽度、顏色和透明度都受陸地影響出現明顯的變化,那麼?小編在此整理了海形成的原因,供大家參閱,希望大家在閱讀過程中有所收穫!

  海形成的原因

  海又稱為“大海”,是指與“大洋”相連線的大面積鹹水區域,即大洋的邊緣部分。通常大型內陸鹽湖、沒有與海洋連通的大型鹹水湖泊如裡海、加利利海是“海”。海分為邊緣海、內海、內陸海***廣大的淡水水系,如五大湖***和陸間海。海域是人類最先通向大洋的橋樑。海域對人類的作用不僅是提供豐富的各類可用資源,它也為調節整個地球水平衡發揮出重要作用。

  現在的研究證明:大約在50億年前,從太陽星雲中分離出一些大大小小的星雲團塊。它們一邊繞太陽旋轉,一邊自轉。在運動過程中,互相碰撞,有些團塊彼此結合,由小變大,逐漸成為原始的地球。星雲團塊碰撞過程中,在引力作用下急劇收縮,加之內部放射性元素蛻變,使原始地球不斷受到加熱增溫;當內部溫度達到足夠高時,地內的物質包括鐵、鎳等開始熔解。在重力作用下,重的下沉並趨向地心集中,形成地核;輕者上浮,形成地殼和地幔。在高溫下,內部的水分汽化與氣體一起衝出來,飛昇入空中。但是由於地心的引力,它們不會跑掉,只在地球周圍,成為氣水合一的圈層。

  位於地表的一層地殼,在冷卻凝結過程中,不斷地受到地球內部劇烈運動的衝擊和擠壓,因而變得褶皺不平,有時還會被擠破,形成地震與火山爆發,噴出岩漿與熱氣。開始,這種情況發生頻繁,後來漸漸變少,慢慢穩定下來。這種輕重物質分化,產生大動盪、大改組的過程,大概是在45億年前完成了。

  地殼經過冷卻定形之後,地球就像個久放而風乾了的蘋果,表面皺紋密佈,凹凸不平。高山、平原、河床、海盆,各種地形一應俱全了。

  在很長的一個時期內,天空中水氣與大氣共存於一體;濃雲密佈。天昏地暗,隨著地殼逐漸冷卻,大氣的溫度也慢慢地降低,水氣以塵埃與火山灰為凝結核,變成水滴,越積越多。由於冷卻不均,空氣對流劇烈,形成雷電狂風,暴雨濁流,雨越下越大,一直下了很久很久。滔滔的洪水,通過千川萬壑,彙集成巨大的水體,這就是原始的海洋。

  原始的海洋,海水不是鹹的,而是帶酸性、又是缺氧的。水分不斷蒸發,反覆地形雲致雨,重新落回地面,把陸地和海底岩石中的鹽分溶解,不斷地彙集於海水中。經過億萬年的積累融合,才變成了大體勻的鹹水。同時,由於大氣中當時沒有氧氣,也沒有臭氧層,紫外線可以直達地面,靠海水的保護,生物首先在海洋裡誕生。大約在38億年前,即在海洋裡產生了有機物,先有低等的單細胞生物。在6億年前的古生代,有了海藻類,在陽光下進行光合作用,產生了氧氣,慢慢積累的結果,形成了臭氧層。此時,生物才開始登上陸地。

  總之,經過水量和鹽分的逐漸增加,及地質歷史上的滄桑鉅變,原始海洋逐漸演變成今天的海洋。

  中國內海:渤海簡介

  渤海在遼東半島南與山東半島北連線以西,為一半封閉型中國內海。渤海包括遼東灣、渤海灣、萊州灣3個灣和中部海區,海域面積7.7萬平方公里,為我國海域面積的1.63%,平均水深18米,總容量1730立方公里。渤海由河北、山東、遼寧3省和天津市環抱,總共有13座環渤海城市。

  渤海通過渤海海峽與黃海相通。渤海海峽口寬59 海里,有30多個島嶼,其中較大的有南長山島、砣磯島、欽島和皇城島等,總稱廟島群島或廟島列島。其間構成8條寬狹不等的水道,扼渤海的咽喉,是京津地區的海上門戶,地勢極為險要。渤海古稱滄海,又因地處北方,也有北海之稱。 渤海由北部遼東灣、西部渤海灣、南部萊州灣、中央淺海盆地和渤海海峽五部分組成。

  渤海水溫變化受北方大陸性氣候影響,2月在0℃左右,8月達21℃。 嚴冬來臨,除秦皇島和葫蘆島外,沿岸大都冰凍。3月初融冰時還常有大量流冰發生,平均水溫11℃。由於大陸河川大量的淡水注入,又使渤海海水中的鹽度僅為30PSU***Practical salinity unit***,是中國近海中最低的。

  渤海沿岸有遼東灣、渤海灣、萊州灣。遼河、海河、黃河等河流從陸上帶來大量有機物質,使這裡成為盛產對蝦、蟹和黃花魚的天然漁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