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原因會導致脾大呢

  脾大是重要的病理體徵。在正常情況下腹部一般摸不到脾,如仰臥位或側臥位能摸到脾邊緣即認為脾大。脾體積增大是脾疾病的主要表現,今天小編給大家整理了導致脾大的原因,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脾大的原因

  1.感染性

  ***1***急性感染 見於病毒感染、立克次體感染、細菌感染、螺旋體感染、寄生蟲感染。

  ***2***慢性感染 見於慢性病毒性肝炎、慢性血吸蟲病、慢性瘧疾、黑熱病等。

  2.非感染性

  ***1***淤血 見於肝硬化、慢性充血性右心衰竭、慢性縮窄性心包炎或大量心包積液、特發性非硬化性門脈高壓症等。

  ***2***血液病 見於各種型別的急慢性白血病、紅白血病、紅血病、惡性淋巴瘤、惡性組織細胞病,特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溶血性貧血、真性紅細胞增多症、多發性骨髓瘤、脾功能亢進症等。

  ***3***結締組織病 如系統性紅斑狼瘡、皮肌炎、結節性多動脈炎等。

  ***4***組織細胞增生症 如勒-雪病、黃脂瘤病綜合徵、嗜酸性肉芽腫。

  ***5***脂質沉積症 如戈謝病、尼曼-匹克病。

  ***6***脾腫瘤與脾囊腫 脾惡性腫瘤原發性者少見,以脾淋巴瘤最常見,原發癌灶多位於消化道,胃、結直腸多見。

  脾大的表現

  1.出血點或淤斑:常見於血液病性脾大,如因各種型別的白血病、特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而引起的脾大。

  2.黃疸:常見於慢性病毒性肝炎、肝硬化、惡性組織細胞病敗血症等等。

  3.肝及淋巴結腫大:常見於惡性淋巴瘤、淋巴細胞性白血病、結締組織病、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症以及某些傳染性疾病的患者。脾大的症狀有哪些?

  4.肝病面容、肝掌及蜘蛛痣:常見於慢性病毒性肝炎及肝硬化患者中。

  5.皮疹:多見於各種傳染病以及感染性疾病,如傷寒、斑疹、布氏桿菌病、敗血症、亞急性感染性心內膜炎等等。脾大的症狀有哪些?

  6.水腫、腹水:見於慢性右心衰竭、縮窄性心包炎、肝硬化門脈高壓症下腔靜脈梗阻等疾病中。

  7.心臟擴大:見於各種心臟病引起的慢性心力衰竭,及各種原因引起的大量心包積液等疾病中。

  脾的介紹

  ***一***脾的解剖形態

  1.脾的解剖位置:位於腹腔上部,膈膜下面,在左季脅的深部,附於胃的背側左上方,“脾與胃以膜相連”***《素問·太陰陽明論》***。

  2.脾的形態結構:脾是一個形如刀鐮,扁平橢圓彎曲狀器官,其色紫赤。在中醫文獻中,脾的形象是“扁似馬蹄”***《醫學入門·臟腑》***,“其色如馬肝紫赤,其形如刀鐮”***《醫貫》***,“形如犬舌,狀如雞冠,生於胃下,橫貼胃底,與第一腰骨相齊,頭大向右至小腸,尾尖向左連脾肉邊,中有一管斜入腸,名曰瓏管”***《醫綱總樞》***。“扁似馬蹄”是指脾而言,“形如刀鐮”,“犬舌”、“雞冠”是指胰而言。

  總之,從脾的位置、形態看,可知髒象學說中的“脾”作為解剖學單位就是現代解剖學中的脾和胰。但其生理功能又遠非脾和胰所能囊括。

  ***二***脾的生理功能

  1.脾主運化:運,即轉運輸送,化,即消化吸收。脾主運化,指脾具有將水谷化為精微,並將精微物質轉輸至全身各臟腑組織的功能。實際上,脾就是對營養物質的消化、吸收和運輸的功能:飲食物的消化和營養物質的吸收、轉輸,是在脾胃、肝膽、大小腸等多個臟腑共同參與下的一個複雜的生理活動,其中脾起主導作用:脾的運化功能主要依賴脾氣升清和脾陽溫煦的作用:脾宜升則健。“人納水谷,脾氣化而上升”***《醫學三字經·附錄·臟腑》***,“脾升而善磨”***《四聖心源》***,水谷入胃,全賴脾陽為之運化。故“脾有一分之陽,能消一分之水谷;脾有十分之陽,能消十分之水谷”***《醫原》***。脾的運化功能,統而言之曰運化水谷,分而言之,則包括運化水谷和運化水液兩個方面。

  ***1***運化水谷:水谷,泛指各種飲食物。脾運化水谷,是指脾對飲食物的消化吸收作用。脾運化水谷的過程為:一是胃初步腐熟消化的飲食物,經小腸的泌別清濁作用,通過脾的磨谷消食作用使之化為水谷精微***又稱水谷精氣***;二是吸收水谷精微並將其轉輸至全身;三是將水谷精微上輸心肺而化為氣血等重要生命物質。概言之,脾主運化水谷,包括了消化水谷、吸收轉輸精微並將精微轉化為氣血的重要生理作用。飲食人胃後,對飲食物的消化和吸收,實際上是在胃和小腸內進行的。“脾主運化,胃司受納,通主水谷”***《類經,藏象類》***。胃主受納水谷,並對飲食物進行初步消化,通過幽門下移於小腸作進一步消化。但必須依賴脾的磨谷消食作用,才能將水谷化生為精微,“脾之所以消磨水谷者,非為磨之能礱,杵之能舂也,以氣吸之,而食物不墜焉耳。食物入胃,有氣有質,質欲下達,氣欲上升,與胃氣燻蒸,氣質之去留各半,得脾氣一致,則胃氣有助,食物之精得以盡留,至其有質無氣,乃縱之使去,幽門開而糟粕棄矣”***《醫述》引《醫參》***。

  食物經過消化吸收後,其水谷精微又靠脾的轉輸和散精作用而上輸於肺,由肺臟注入心脈化為氣血,再通過經脈輸送全身,以營養五臟六腑、四肢百骸,以及皮毛、筋肉等各個組織器官。“飲食先人於胃,俟脾胃運化,其精微上輸於肺,肺氣傳佈各所當人之髒,濁氣下人大小腸,是脾胃為分金爐也”***《醫權初編》***。總之,五臟六腑維持正常生理活動所需要的水谷精微,都有賴於脾的運化作用。由於飲食水谷是人出生之後維持生命活動所必需的營養物質的主要來源,也是生成氣血的物質基礎。飲食水谷的運化則是由脾所主,所以說脾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故曰:“一有此身,必資谷氣,谷入於胃,灑陳於六腑而氣至,和調於五髒而血生,而人資之以為生者,故曰後天之本在脾”***《醫宗必讀·腎為先天本脾為後天本論》***。但“五味人口,藏於胃,脾為之行其精氣”***《素問·奇病論》***,人以水谷為本,脾胃為水穀之海,故又云脾胃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這一理論在養生防病方面,具有重要指導意義。

  脾的運化功能強健,習慣上稱作“脾氣健運”。只有脾氣健運,則機體的消化吸收功能才能健全,才能為化生氣、血、津液等提供足夠的養料,才能使全身臟腑組織得到充分的營養,以維持正常的生理活動。反之,若脾失健運,則機體的消化吸收功能便因之而失常,就會出現腹脹、便溏、食慾不振以至倦怠、消瘦和氣血不足等病理變化。

  ***2***運化水溼:運化水溼又稱運化水液,是指脾對水液的吸收和轉輸,調節人體水液代謝的作用,即脾配合肺、腎、三焦、膀胱等臟腑,調節、維持人體水液代謝平衡的作用。脾主運化水溼是調節人體水液代謝的關鍵環節。在人體水液代謝過程中,脾在運輸水谷精微的同時,還把人體所需要的水液***津液***,通過心肺而運送到全身各組織中去,以起到滋養濡潤作用,又把各組織器官利用後的水液,及時地轉輸給腎,通過腎的氣化作用形成尿液,送到膀胱,排洩於外,從而維持體內水液代謝的平衡。脾居中焦,為人體氣機升降的樞紐,故在人體水液代謝過程中起著重要的樞紐作用。因此,脾運化水溼的功能健旺,既能使體內各組織得到水液的充分濡潤,又不致使水溼過多而瀦留。反之,如果脾運化水溼的功能失常,必然導致水液在體內的停滯,而產生水溼、痰飲等病理產物,甚則形成水腫。故曰:“諸溼腫滿,皆屬於脾”***《素問·至真要大論》***。這也就是脾虛生溼、脾為生痰之源和脾虛水腫的發生機理。

  脾運化水谷精微和運化水溼兩個方面的作用,是相互聯絡、相互影響的,一種功能失常可導致另一方面的功能失常,故在病理上常常互見。

  2.脾主生血統血:脾主生血,指脾有生血的功能。統血,統是統攝、控制的意思。脾主統血,指脾具有統攝血液,使之在經脈中執行而不溢於脈外的功能。

  ***1***脾主生血:脾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脾運化的水谷精微是生成血液的主要物質基礎。故張景嶽說:“血……,源源而來,生化於脾”***《景嶽全書·血證》***。脾運化的水谷精微,經過氣化作用生成血液。脾氣健運,化源充足,氣血旺盛則血液充足。若脾失健運,生血物質缺乏,則血液虧虛,出現頭暈眼花,面、脣、舌、爪甲淡白等血虛徵象。

  ***2***脾主統血:“脾統諸經之血”***《名醫匯粹》***,“人五臟六腑之血,全賴脾氣統攝”***《沈注金匱要略·卷十六》***。脾氣能夠統攝周身血液,使之正常執行而不致溢於血脈之外。脾統血的作用是通過氣攝血作用來實現的。脾為氣血生化之源,氣為血帥,血隨氣行。脾的運化功能健旺,則氣血充盈,氣能攝血;氣旺則固攝作用亦強,血液也不會逸出脈外而發生出血現象。反之,脾的運化功能減退,化源不足,則氣血虛虧,氣虛則統攝無權,血離脈道,從而導致出血:由此可見,脾統血,實際上是氣對血作用的具體體現,所謂“脾統血者,則血隨脾氣流行之義也”***《醫碥·血》***。但脾之統血與脾陽也有密切關係。“脾統血,血之執行上下,全賴於脾。脾陽虛,則不能統血”***《血證論·臟腑病機論》***。因脾失健運,陽氣虛衰,不能統攝血液,血不歸經而導致出血者稱為脾不統血,臨床上表現為皮下出血、便血、尿血、崩漏等,尤以下部出血多見。

  脾不僅能夠生血,而且還能攝血,具有生血統血的雙重功能。所以說:“脾統血,脾虛則不能攝血;脾化血,,脾虛則不能運化,是皆血無所主,因而脫陷妄行”***《金匱翼·卷二》***。

  3。脾主升清:升,指上升和輸布;清,指精微物質。脾主升清是指脾具有將水谷精微等營養物質,吸收並上輸於心、肺、頭目,再通過心肺的作用化生氣血,以營養全身,並維持人體內臟位置相對恆定的作用。這種運化功能的特點是以上升為主,故說“脾氣主升”。

  而上升的主要是精微物質,所以說“脾主升清”。脾之升清,是和胃之降濁相對而言。脾宜升則健,胃宜降則和。脾氣主升與胃氣主降形成了升清降濁的一對矛盾,它們既對立又統一,共同完成飲食物之消化吸收和輸布。另一方面,臟腑之間的升降相因、協調平衡是維持人體內臟位置相對恆定的重要因素。脾氣之升可以維持內臟位置之恆定而不下垂。脾的升清功能正常,水谷精微等營養物質才能正常吸收和輸布,氣血充盛,人體的生機盎然。同時,脾氣升發,又能使機體內臟不致下垂。如脾氣不能升清,則水谷不能運化,氣血生化無源,可出現神疲乏力、眩暈、洩瀉等症狀。脾氣下陷***又稱中氣下陷***,則可見久洩脫肛甚或內臟下垂等。

  ***三***脾的生理特性

  1.脾宜升則健:升有下者上行,升浮向上之義。五臟各有升降,心肺在上,在上者宜降;肝腎在下,在下者宜升;脾胃居中,在中者能升能降。五臟氣機升降相互作用,形成了機體升降出入氣化活動的整體性,維持著氣機升降出入的動態動衡。脾升胃降,為人體氣機上下升降的樞紐。脾性主升,是指脾的氣機運動形式以升為要。脾升則脾氣健旺,生理功能正常,故曰:“脾宜升則健”***《臨證指南醫案·卷二》***。

  2.脾喜燥惡溼:脾為太陰溼土之髒,胃為陽明燥土之腑。“太陰溼土,得陽始運;陽明燥土,得陰自安,此脾喜剛燥.胃喜柔潤也”***《J臨證指南醫案·卷二》***。脾喜燥惡溼,與胃喜潤惡燥相對而言。脾能運化水溼,以調節體內水液代謝的平衡:脾虛不運則最易生溼,而溼邪過勝又最易困脾。“溼喜歸脾者,以其同氣相感故也”***《臨證指南醫案·卷二》***。脾主溼而惡溼,因溼邪傷脾,脾失健運而水溼為患者,稱為“溼困脾土”,可見頭重如裹、脘腹脹悶、口粘不渴等症。若脾氣虛弱,健運無權而水溼停聚者,稱“脾病生溼”***脾虛生溼***,可見肢倦、納呆、脘腹脹滿、痰飲、洩瀉、水腫等。總之,脾具有惡溼的特性,並且對於溼邪有特殊的易感性。

  3.脾氣與長夏相應:脾主長夏,脾氣旺於長夏,脾臟的生理功能活動,與長夏的陰陽變化相互通應。此外,脾與中央方位、溼、土、黃色、甘味等有內在聯絡。脾運溼又惡溼,若脾為溼困,運化失職,可引起胸脘痞滿、食少體倦、大便溏薄、口甜多涎、舌苔滑膩等,反映了脾與溼的關係。故長夏之時,處方遣藥,常常加入藿香、佩蘭等芳香化濁醒脾燥溼之品。此外,脾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脾氣虛弱則會出現倦怠乏力、食慾不振等,臨床治療脾虛多選用黨蔘、黃芪、白朮、扁豆、大棗、飴糖等甘味之晶,這體現了脾與甘的關係。

  ***四***脾與形、竅、志、液的關係

  1.脾在體和肌肉其華在脣,開竅於口,在志為思,在液為涎。所以根據一般肌肉的病都可以辨證到脾經,脾是後天根本,脾氣的病變可以表現在脣上,另外思傷脾,思慮過度、相思過度都會傷了脾氣,因此可以辨證施治再以治療,在液為涎,對於小孩流口水或是口水過多也可以從脾經辨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