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作文哲理故事素材庫

  俗話說巧婦難為無米之炊。運用在寫作中就是說,要寫出作文來就必須要有豐富的素材。下面是小編為您整理的關於初中生作文的“哲理故事素材”,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初中生作文哲理故事素材一

  分桃

  春天的時候,5個孩子在山上採桃子,他們把採來的桃子集中放在一起。

  採桃子的那一段時間,大家都非常快樂,等到桃子採完後,大家卻為怎麼分桃子而爭吵起來。

  有的孩子認為自己出力最多,採的桃子數量最多,應該多分一些。

  有的孩子主張有福同享,應該公平地分配。

  正吵得不可開交時,他們看見一位神父在山上的小路散步,一個孩子就說:“我們請神父來幫我們分,神父最公平了。”

  所有的孩子都同意了,便請神父來分配。

  神父非常樂意,問孩子們:“你們希望用上帝的分法,還是用人的分法?”

  “當然是上帝的分法,上帝應該是最公平的。”孩子們異口同聲地說。

  神父點點頭,算了算地上的桃子,一共有30個,他先把20個桃子分給第一個孩子,再把6個桃子分給第二個孩子,第三和第四個孩子各分得兩個,最後一個孩子,半個桃子也沒分到。

  除了第一個孩子開心地笑,其餘4個孩子齊聲向神父抗議。

  神父說:“這就是上帝平常的分法,有的人拿得多,有的人拿得少,有一些人則是什麼也沒有。”

  孩子們說:“那我們不要上帝的分法,我們要人的分法。”

  神父把桃子分成5份,每個孩子得6個桃子,孩子們都開心地笑了。

  神父也笑了,繼續他的散步。

  初中生作文哲理故事素材二

  “井水”哲理

  看過一則軼聞,說是明朝皇帝朱元璋有一次對幾位大臣進行“警示教育”:若老老實實地當官,守著自己的俸祿過日子,就像守著“一口井”,井水雖不滿溢,但可天天汲取,取之不盡,用之不完;反之,就有被砍頭的危險。

  朱皇帝給大臣們算的這本帳中所蘊含著的“井水”哲理,其實即使現在也並不過時。想來,古往今來因貪贓枉法的芸芸眾生們,總嫌自家“井水”不滿,於是利用職權,不擇手段地謀取不義之財。可是,當他們的“井水”滿得溢位之時,也是自身走毀滅之日。如此,不僅“溢流”出來的金銀財寶自己享受不到,就連不滿的自家“井水”也喪失了。用老百姓的話說,這叫偷雞不著,反而丟了把米。《紅樓夢》中說的“因嫌紗帽小,只把枷來扛”,說的也是這種意思。

  人生的辯證法總是無情的,有得必有失,想得到更多,反而失之更慘。過於貪心的人,不僅享受不到“一口井”給自己帶來的幸福,而且弄不好最終還會把自己的腦袋也賠上了,這確實很不划算。然而,這種不划算的“生意”就是有人幹,古代有之,當今步其後塵者仍並鮮見。?

  面對得失,誰都要反覆計算,權衡取捨,往往這種計算要相伴人的一生。能守住“一口井”,是一種境界,也是一種大智慧。古代有位叫公儀休的官員,就懂得“井水”的哲理,他很喜歡吃魚,於是有人便投其所好,送魚給他。但都被他拒絕了。送魚的人不解,說,您不是很喜歡吃魚嗎?為什麼不收魚呢?公儀休回答,正回為我喜歡吃魚,所以我不能收你送來的魚。因為收了你送來的魚,我就犯了受賄罪,就有可能被撤職,烏紗沒有了,俸祿也就沒有了,我還拿什麼東西買魚呢?看來,這位公儀休,是懂得一點人生的辯證法的,他能守住自家“井水”,“井水”雖少,卻使他有從容取用不盡的買魚錢,從而使自己的日子過得很不錯。?

  古人云:天下之福,莫大於無慾;天下之禍,無大於不知足。把握眼前其實就是珍惜未來,為政清廉其實就是留住幸福。朱元璋的“井水”之說,實質是勸大臣們把賬算對算準了,無疑是至理名言。

  初中生作文哲理故事素材三

  弱者的智慧

  老教授以教學方法獨特享譽全城,如今已是桃李滿天下,但不可思議的是,他卻為自己的兒子——一個才13歲的初中生而大傷腦筋。

  這天,期中考試成績揭曉了,兒子在全班70多名同學中總分排到50名之外,每到這時,老教授給予兒子的除了嚴厲的批評和講解大道理之外,再也沒有什麼好的方法了。但老教授發現這樣做對於兒子來說已經無濟於事,因為有個可怕的念頭早已埋在了兒子的心裡:我太笨!別人比我聰明!好像自己的先天條件不如別人,怎麼努力也趕不上成績好的學生,只好甘拜下風。

  這次,老教授一改往日嚴肅的面孔,溫和地拿著成績單,鼓勵兒子道:“因為你笨,才能考第一。”

  接著,老教授平靜地給兒子講了一則故事:

  有一座富饒的金礦,堆滿了閃光的金子,吸引著成千上萬的人。通往金礦的路只有一條,位於一處地勢險惡的峽谷,谷底奔騰著咆哮的急流,峽谷間只有一座索橋,幾根光禿禿、晃悠悠的鐵索橫在峽谷間,有不少人因失足而葬身深淵。

  這天,來了四個人,一個是呆子、一個是聾子、一個是盲人、只有一個是健康的人。

  “不用講了!前面那三個都過不去,肯定是那個健康的人過去了。”兒子打斷了父親的話。

  “錯了,傻孩子。”老教授繼續講著這個精彩的故事:

  呆子看著眼前的一切,腦子裡只是白紙一張,什麼都沒想,哼著小曲,便悠哉遊哉地過去了。聾子看著這座橋墩,有點害怕,但他聽不到急流的咆哮,用眼睛看著腳步,十分順利地通過了。瞎子不知峽谷的險惡,顯得心平氣和,像平常一樣,用柺杖試探著,慢慢地移動,也穩妥地到達了彼岸,他們都得到了夢寐以求的金子。第四個聰明的健康人,猶豫了好久,又捨不得那座山上的金子,只好硬著頭皮,走上橋墩,然而,他目睹腳下險象叢生,雲霧升騰,耳聞深谷急流咆哮,早已兩腿發軟,面色如土,一下子跌入谷底……

  老教授用這個故事啟示兒子,聰明的人總是把問題想得太複雜,往往把事情辦得很糟糕,而奇蹟往往就發生在這些看似笨傢伙的身上,只要去做,一切不可思議的想象都會變為現實。

  從此,兒子徹底改變了對自己的看法,燃起了強烈的自信火焰,成績一路飆升,由50多名很快進入前30名,前10名,期末考試竟然名列全班第一。這個成績一直保持到高中畢業,後來,兒子考上了理想大學。

  這個故事的主人公就是我,是父親告訴我一個道理:智者的缺陷是能看破紅塵,把事情看得太透徹,那樣只會被困難嚇倒,阻礙前進的腳步。而弱者不知路上的險惡,輕裝上陣,結果往往出人意料。

  與其把困難看得明明白白,倒不如“糊糊塗塗”地往前走,這,也許是弱者的智慧。

 

初中生作文哲理故事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