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讓自己迷失在成功的故事中

  成功的人是跟別人學習經驗,失敗的人只跟自己學習經驗。以下是小編整理的的文章,歡迎大家閱讀。

  不論是誰都想成功,不論是誰都想尋找實現成功的最佳途徑,於是有些所謂的經典“故事”,便粉墨登場,只是到了後來,有的人在頻頻撞了南牆以後,才覺得有上當受騙之感。故事變事故,乃此之謂也。

  有個讀小學的孩子,儘管平日說話做事顯得很機靈,可學習並不用功,於是學習成績不免受到影響,有一次竟還考了不及格,對此孩子的家長不以為然,依然很自信,自信孩子智商高,以後一定會趕上去的,因為放任自流,缺乏與學校溝通,缺乏對孩子的嚴格教育和正確引導,孩子成績每況愈下便成了必然的趨勢,人們不禁要問:這位家長的自信源於什麼?難道僅僅是因為“智商高”。

  後經瞭解,原來他聽信了愛因斯坦孩提時的故事,殊不知這個傳說中的故事是以訛傳訛的產物,真實的情況是:愛因斯坦在上小學時學習成績優異,而不是後來認為的劣等生,這個說法之所以會流行,是因為每個人都喜歡這樣的故事,小時候學習不好,長大後同樣可以取得偉大的成就,但是令很多家長“失望”的是,愛因斯坦12歲就開始自學微積分了。

  也難怪,有識之士直言不諱:“不要痴迷於從閱讀成功人士的傳記中尋找經驗,這些書大部分經過精緻包裝,很多重要事實不會告訴你,蓋茨的書不會告訴你他父母是IBM董事,是他們給兒子促成第一單大生意,巴菲特的書只會告訴你他8歲就知道去參觀紐交所,但不會告訴你是他國會議員的父親帶他去的,由高盛董事接待的,”是啊,當人們聽完許多關鍵細節被故意忽略後的不厚道的“故事”後,有可能會出現“事故”—因為人們聽信之,以為從此以後自己走的路一定是正確的,即使偶遇失敗,也是一時的困惑,你堅信最終還是會贏的,這不是誤人子弟嗎?

  一個人的成功,是基礎條件、機遇希望、家庭背景、天賦經歷等諸多主客觀條件相互作用的結果,成功人士要重新複製自我都不可能,遑論後人一定能複製成功,真正能夠複製成功的,便是自我悟徹、自我把握、自我努力,英國劍橋大學對從本校畢業的曾獲諾貝爾獎的專家進行過調研,結果顯示:他們並非天才,中學時代學習勤奮努力,順利考上劍橋,大學時代大多也是埋頭學業,成績優異,工作後,有的潛心科研,有的將科研與商業結合,但基本仍是兢兢業業,鑽研不止,最終走向輝煌,名利雙收,而美國一本知名雜誌對各界成功人士的調研同樣表明:在天賦、智慧、機遇、能力、勤奮、鬥志、毅力等十幾個成功要素中,排在第一位的是勤奮。

  不要輕易相信別人的“故事”,不要太相信聰明,不要相信取巧和走捷徑,只須在乎自己的判斷,在乎勤奮、毅力等“大道理”,大道理是經過幾千年論證的,你以為你是個例外,這種可能性微乎其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