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女性創業致富事例

  創業要找最適合的方法,不要找最好的方案。看看那些女性創業的事例,感受他們勇於創業的精神,激勵自己的鬥志,從他們的故事中找到成功的方法。那麼下面是小編分享的,希望對你能夠有所幫助。

  一

  安徽80後女生開店、製作手工藝品創業

  她叫婷婷,是一名來自安徽的80後女孩,個頭不高,大眼睛,小臉蛋很精緻,她說話時語氣平緩、柔和,略帶稚氣,偶一害羞,臉上便泛出一片緋紅。兩年多換數次工作後,2009年辭職創業,開店、製作手工藝品,婷婷毅然選擇走自己的路,實現自己的理想。每天,婷婷都會像守著“孩子”似的守著自己的店,有朋友、顧客光顧便招待,無則做做手工,弄些小玩意兒,雖然生意不是特別好,但她覺得很滿足,她說能做自己喜歡的事兒,這就是一種幸福。

  2002年,婷婷隻身一人來到長沙女子大學就讀動漫設計專業,06年畢業後,她和同學一起到北京開始了人生的第一份工作。“那是在一家公司做設計,因為是新手,所以工資非常低,主要是為了積累經驗。”沒多久,婷婷便換了工作,後來她選擇回到長沙。然而,工作一直不能讓她稱心如意。

  “在兩年多裡我換了好幾份工作,因為這些工作我都不太喜歡,我平時喜歡做一些小工藝品,比如玩具、飾品等,我有自己的夢想,那就是開一家屬於自己的店來賣自己做的東西。”

  毅然辭職開創意店因工作不順心,婷婷在08年做了一個“艱難的決定”——放棄工作,選擇“待業”,而那一年正好是金融危機,就業形勢嚴峻。

  “那時一些同學不理解,說我現在辭職很不理智了,其實我是想實現我自己的夢想。”辭職後盼盼努力籌集資金,而這一籌集幾個月便過去了,店依然沒有開成。“開一家店至少要幾萬元,而我只有幾千元,遠遠不夠。”

  一天,她在與朋友的聊天中得知,長沙市為了鼓勵創業,在黃興路步行街動漫sky為創業者提供150多個免租金的鋪面,免租期限是半年,盼盼非常開心,覺得萬事俱備,“東風”也來了。於是,她急忙和一同學商量,兩人湊了一萬多元合夥開起了店

  “店名為‘80棧’,意思是能讓所有的80後都有個停靠的地方。”婷婷覺得自己很幸運,因為當時就業形勢不好,而政府部門出臺了許多政策鼓勵自主創業,她覺得自己剛好趕上了好時候。

  新店開張的情景,“那天,我和同學正在裝修門面,刷漆、釘架、擺物品……忙得不亦樂乎,突然一名顧客帶著女朋友過來詢問,而我們才剛剛擺出一些物品,很多價格標籤都沒有貼上去,但還是被這對情侶賣走了第一件。同學就說不用選日子開張了,今天就是最好的日子。”

  自制“小玩意兒”月賺三五千,在“80棧”可以看到,這是一間不到十平米的小店,店裡三邊都立著木架,架子上擺滿琳琅滿目的手工藝品。婷婷很自豪,因為這些“小玩意兒”都是她“天馬行空”後的作品。“我們自己從北京、廣州、上海等地淘了原材料,然後自己設計、製作,幾乎每一件物品都是自己縫補出來的。”

  二

  張冬梅:大山深處養泥鰍年入百萬

  若不是回鄉看到老家變化不大,她也許不會選擇農村創業。她說,或許一家人還繼續留在外地,一家四口還繼續著聚少離多的生活。

  創業期間,為了流轉土地,她獨自一人上成都,下重慶,奔赴雲南昭通,輾轉貴州畢節,行程數千公里,簽下了19份土地流轉合同。

  目前,她養殖的泥鰍已經銷售了60多萬元,預計全年銷售額可達120萬餘元。122畝的泥鰍養殖基地,只有她和她的父母在管理和經營。她就是在南溪區仙臨鎮鑫豐種養殖專業合作社理事長張冬梅。

  回鄉創業

  張冬梅今年29歲,是南溪區仙臨鎮合眾村七組人,早年家貧,4歲那年,父母迫於生計舉家外遷,成為打工一族。特別是她大學的時光,一家四口長期三地分居。渴望能一家團聚的她,卻因為現實而無法實現這個願望。

  因為家裡經濟條件有限,張冬梅上大學後一直都在做兼職。手機促銷、發傳單、餐館服務員等等,基本上能合法掙到錢的兼職,張冬梅都願意去嘗試。從大二開始,每年的學費和生活費,她再也沒有問過家裡要一分錢。張冬梅粗略了算了一下,一年能為家裡省6000多元。

  2010年,張冬梅從山東經濟學院畢業後,在當地做了一份人力資源管理工作,每月工資幾千元。2011年,她又到重慶做財務管理,與此同時,她的父母正輾轉新疆、青海等地工作。一直想創業的張冬梅開始有些不甘平庸的生活。

  轉折出現在2013年,張冬梅一家回鄉省親。難得團聚的一家人有說不完的話,回到合眾村時,看到家鄉的樣貌和20多年前沒有太大的區別,張冬梅的心裡萌發了回鄉創業的想法,她把這個事情和父親一提,兩人一拍即合,準備在家鄉大幹一場。

  “爸爸懂得泥鰍的養殖,我們這裡山清水秀,還比較適合養殖。”張冬梅說,泥鰍的養殖效益短、平、快,寸苗成魚出水需要3—5個月,2000—3000斤/畝,每畝的收益在2.4—3.6萬元之間,一年可以收兩次,收入在4.8萬元到7.2萬元之間。市場前景也比較看好,說幹就幹,父女兩人當即決定回原單位辦理離職手續,回鄉創業。

  百畝基地

  2013年下半年,張冬梅和父親張修定回到了闊別20多年的家鄉,父女共同出資80萬元開始創業路程。當時,父女遇到的一個難題便是土地流轉,由於當地村民外出打工者較多,再加上對土地流轉概念的理解不到位,一家人陷入資金、技術到位,而場地未落實的尷尬境地。

  就在這時,張冬梅接到幾個電話,告知她可到對方所在地進行泥鰍養殖,可流轉300—500畝土地,每年每畝的單價只需要80元,租賃時間由張冬梅定。甚至還有免費出場地,讓張冬梅一家技術入股,年底五五分成。

  面對“誘惑”,張冬梅並未動搖回鄉創業的決心。既然有村民不願意,那她就一家家的跑,和對方談合作。當年,張冬梅開始蒐集外出打工人員的地址、電話等資訊,隻身一人前往成都、重慶、雲南昭通、貴州畢節等地,說服他們簽訂土地流轉合作協議。她一個個地找,一遍遍地查,歷時26天,行程數千公里,終於簽下了19份土地租賃意向協議,共租賃土地122畝,每畝585元。

  土地問題解決了,張冬梅便和父親開始著手養殖場的修建,從平場到挖坑等基礎活路,張冬梅都親力親為。養殖場辦起後,父女進行了分工,張修定負責技術管理,張冬梅負責養殖場運營。

  “如果按照新疆當地給我們的土地租金計算,我們可以節約100多萬元的成本。”說起為何堅持留在家鄉創業,張冬梅說,他父親當年是吃“百家飯”長大的,一來是想“羔羊跪乳”來報答鄉親的恩情,二來是想通過養殖帶動家鄉人民致富。

  年入百萬

  由於張修定掌握著一套熟練的泥鰍育苗、出苗、養殖技術,加上張冬梅一直在努力學習經營,鑫豐種養殖專業合作社辦起後,生意還不錯。截止目前,她家銷售水花、存苗、成魚的營業額已有60萬元。

  目前,該合作社主要從事泥鰍苗孵化、商品泥鰍養殖工作。在技術上,張冬梅一家還突破了傳統“靜水自然交配”孵化模式,將泥鰍的受精率提高到了95%以上。“目前,我們自助研發的活水孵化器‘U’型培育池技術正在申報發明專利。”張冬梅說,這個技術的創新,使泥鰍的成活率基本提高了40%左右。

  “我們生產水花的能力在1000萬尾/次、寸苗100萬尾/次,成魚年出水6—8萬噸,年收入可達到120萬元左右。”張冬梅說,按照目前養殖場的能力,在正常情況下每年的投入大概在30萬元左右***除去一家三口的工資***,一年的純利潤在90萬元左右。如此一來,她家今年就可以收回成本,到2015年就開始掙純利。

  張冬梅算了一筆賬,稻田和泥鰍種養配套,一畝可以產成魚1500斤左右,按照12元/斤計算,一年都要增收近2萬元。目前,已有20多戶農戶已經和她達成了意向性合作協議,準備進行泥鰍飼養。

  另外,張冬梅還準備新流轉200畝土地,配套種植梅花和特色水果,新建農家樂等,準備發展觀光農業和體驗農莊,帶動村民共同致富。

  >>>點選下頁進入更多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