泡泡網李想創業歷程

  汽車之家的創始人李想,相信大家都不會陌生,他能獲得今天的創業成功和他付出的努力是分不開的。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相關文章。

  案例1:80後億萬富翁李想的成功創業歷程

  1、 為了“理想”創立汽車之家

  李想2005年創立汽車之家的時候已是億萬富翁了。據公開報道,李想2000年註冊泡泡網,2002年告別父母從石家莊遷到北京,招兵買馬,開始正式的商業運作。自此,泡泡網的廣告銷售每年以100%以上的速度增長,2005年泡泡網收入2000萬,利潤1000萬,李想一股獨大,身價超過1億元。李想是為了做成第一汽車垂直網站而做汽車之家的。請看他接受《創業家》&I黑馬採訪時的表述:“我們做泡泡網的時候錯失了週期,被中關村線上抓走了。中關村線上是後來者,但市場轉換的時候,它抓上了時機。當時我們沒在意這個機會,時機過了以後,就得多好幾倍的努力才行。就像現在的汽車之家,我們抓住了機會,我們的努力沒有下降,我一天工作十個小時,你能一天工作十五個小時、二十個小時嗎?泡泡網做到了第三名,做不到第一。做汽車之家,我們看到了一個市場機會,而且全力以赴抓住了這個機會,其實就能成為第一***其實李想也是一個非常愛車的人***。我們做得不早也不晚,正好趕在汽車增長的高發期。另外一方面,汽車網站的對手比IT行業要弱得多。我自己認為我們是所有汽車網站裡最會做網際網路的,因為現在的汽車網站百分之九十九都算不上網際網路公司,他們根本就沒有運用網際網路的生產力。”

  2、為了做成事,不惜把CEO位置讓出,甘做副總裁

  2007年,李想引入職業經理人秦致做汽車之家的CEO,而他甘當副總裁。秦致畢業於清華大學,後赴美留學,先後獲依阿華大學計算機碩士和哈佛商學院工商管理碩士。曾在國外多家知名公司工作,回國後加入265上網導航任營運長,並促成了其與Google的併購。李想曾這樣對《創業家》&I黑馬談起引進秦致的初衷:“秦致2007年來公司,我們團隊光和他見面就有好幾個月,團隊所有人都幾乎認可了,他才進來的。我覺得秦致很適合,他有我們所缺的東西。我們一幫人擅長做產品,瞭解使用者,但是管理經驗、銷售經驗都非常欠缺。”

  3、 善於利用風險資本,迅速做大汽車之家

  2008年,李想把他2000年創立的泡泡網“相當於賣給了”澳洲電訊,據傳價格是5億元左右。這固然有當時泡泡網因為資本市場泡沫的破裂,上市難成的原因,賣掉也是一個不錯的出路,但更核心的原因是,李想可以憑藉這筆資本收入,聚焦資源,把汽車之家迅速做到行業第一。果然,一年後,汽車之家成為汽車類垂直網站絕對老大,第三方調研顯示汽車之家流量佔所有汽車類網站資訊的50%。

  4、發揮產品和技術的優勢

  李想是石家莊最早摸計算機的高中生。“我是高三時開始上的網,當時上網還很貴,一個月要700、800塊錢。”在此期間,李想迷上了個人網站,除了上學他把所有的時間都用在計算機上,像許多電腦迷一樣,他也建了一個個人網站,“一開始是自己做著玩,但我這個人喜歡爭強好勝,別人做得好,我就要比別人做得更好。”他把自己喜歡的電腦硬體產品都放在網上,有很多人上網和他交流,慢慢地就有了訪問量,3、5個月後訪問量達到1萬人次/天。他靠建站掘到第一桶金10萬元,並因此成為他後來創辦泡泡網的資本金。

  我們會發現,新一批成功的矽谷式創業家,基本都懂技術:58同城創始人姚勁波最早就做過域名交易平臺;去哪兒創始人莊辰超是程式設計師出身,曾為世界銀行開發過搜尋專案;YY語音創始人李學凌雖然是記者出身,但也懂技術和程式設計;搜狗CEO王小川,美團網創始人王興都是IT男出身。

  5、連續創業的勁頭

  李想2000年創立泡泡網,2008年賣掉;2005年二次創立汽車之家。跟他一樣是連續創業家的矽谷式創業家越來越多了。莊辰超做去哪兒之前還做過虎鯊網,賣給了TOM,現在他又是融360、美麗說等高成長企業的聯合創始人;王小川先後參與過ChinaRen、搜狗的創立;王興先後創辦過校內網、飯否和美團網;李學凌先後創辦過CFP***今年或者明年年初在香港買殼上市***、YY語音……

  6、 學歷低但受教育程度不低

  這一點毋庸置疑。即便李想高中沒畢業就輟學創業,但他受的教育程度並不低。他是石家莊最早使用計算機的高中生,1998年前,他曾給《電腦報》、《計算機世界》等中國一流的IT刊物撰寫稿件。他2000年創業,5年後身價過億,當時被樹為80後創業代表人物,無論是做泡泡網還是做汽車之家,他都是完全按照市場規律,靠對網際網路的嫻熟應用,靠對使用者的理解和把握成為行業的前茅。

  7、 做成汽車行業重要的平臺

  “2009年我們開始跟隨廠商做渠道下沉,我們做了一個全國的佈局,做經銷商業務。現在全國80個城市有我的辦公室和員工,我能讓經銷商把最新的資訊都發出來,稽核哪一些對,哪一些錯。給經銷商的客戶群提供不同的服務,隨時能讓客戶知道80個各城市你所關注的新車價格資訊和到店資訊。例如,一個別克的4S店,想全國80個城市同一天,每一個城市找兩個別克4S店做看車團,我就能做,有人和沒人差別還是很大的。”李想的汽車之家已把使用者和汽車廠家***以及渠道***牢牢地團結在周圍,平臺和生態初顯,“現在我們的渠道價值越來越大,很多4S店,我們佔到它全部銷售額的15%到20%,對它們來講,我們就是渠道。這些經銷商不會在乎汽車之家媒體的屬性,更多的是在乎渠道屬性,當然也會在乎互動屬性。”

  案例2:李想用十六年的創業經驗告訴你,如何將一個垂直媒體做到第一名

>

  經驗一:使用者永遠是最重要的

  先從我自己介紹,80後創業。我真正接觸電腦是從高一開始的,之前其實家裡也買不起電腦,所以我基本上從初一到初三,買遍了市面上所有的電腦類報紙和雜誌,就不停地在看。高一買了第一臺電腦,那時候第一臺電腦大概8000塊錢,奔騰133。買了電腦以後,我發現這些報紙雜誌上寫的非常不靠譜,我一直認為這些編輯還有作者,說的都是對的。當我自己真正接觸電腦的時候,發現他們寫的90%***都不是。

  所以我當時乾的第一件事情,我就按市面上最流行的文章風格寫,怎麼選電腦、選顯示卡的,寫這樣的東西。當時比較幸運,我投的第一篇文章,被《電腦商情報》全文刊發,佔了一個整版,而且基本上沒改。那是我在高一的時候第一筆收入,大概600塊錢。後來我不停地寫稿,寫了非常多。

  到了高一下半年的時候,撥號BBS流行起來了,大家用14.4K的Modem開始撥號,和郵件列表一樣討論問題,包括對罵。到了上高二的時候,就開始有個人網站了,也能夠上網了。我申請自己的個人網站,叫顯示卡之家,因為那時候3D顯示卡最火。當時在我所在的資訊港排名第一,還有一個競爭對手排名第二。那個第二名的,後來成了我的合夥人,樊錚。

  到了高三的時候,那時候是網際網路泡沫最嚴重的時候。賺錢非常容易,網站上的廣告展示一個月有1萬多塊錢收入。加上稿費我一個月差不多有接近2萬的收入,比我爸我媽加起來多10倍。

  回過頭去想,我做網站的時候,為什麼會比別人的訪問量高?其實特別簡單,我發現所有的網站在使用者訪問最多的時間段***凌晨***,沒有更新。但是大家都是早上上網,因為那時候第一網速快,第二是上網費便宜。那時候我跟他們唯一不同的一點是我每天早上5點鐘起床,開始做更新,6點到6點半的時候就更新完了。

  網民之間口碑相傳,這個網站有更新,大家都來我的網站看。其實我在整個高中的時候用了這麼一招,就把資訊港裡同類的個人網站都幹掉了。競爭對手還罵我是一個神經病,每天那麼早起來更新網站,他們一直罵到自己的網站沒了,也沒有像我一樣早起更新,這是當時特別好的一個機會。

  經驗二:大勢不好,再努力也沒用

  2000年的時候,個人網站轉成了泡泡網,其實泡泡網發展的並不順利,因為做泡泡網最核心的初衷,是從個人網站開始,這是我的個人愛好。這個個人愛好***喜歡電腦硬體***毀了後面很多的事。

  那時候並不懂得什麼叫管理,什麼是團隊協作,那時候想著自己儘可能努力,自己儘可能去做更多的事情,也不懂得溝通,也不懂得怎麼去調動員工的積極性,建立什麼樣的管理結構。所以基本上一個公司能犯的所有的錯誤,都在泡泡網淋漓盡致的全部犯了。

  另外一個問題,我們當時並不在乎時機的把握,就是自己喜歡,其實電腦的真正爆發期是在2000年到2003年,2003年以後整個電腦市場開始平緩並往下走了。在市場爆發的時候是決定勝負的關鍵,平緩或者下滑的時候,再努力就沒有用了,圈地變成了搶地。

  我們那時候基本上每天工作14個小時以上,但是競爭對手一天也能工作12個小時,除非你一天工作30個小時能超過他,在市場不增長的時候,活著還是很容易的,想要成第一基本上沒有機會了。

  經驗三:創業一定要找到能成“NO.1”的領域

  2004年的時候,我和合夥人商量要選擇新領域,趁著泡泡網還有利潤乾點新事兒。

  做新領域的第一重要的因素不是喜歡,我可以不喜歡,但是必須在這個領域能做到第一,因為常年做老三是個非常痛苦的事,什麼都改變不了。因為你去客戶那裡,跟客戶談,客戶說因為老大給了我這些條件,所以你必須給,我們沒得商量,客戶說什麼,我們就答應什麼,很被動。所以我們要找一個成為第一的領域。

  當時篩選了三個領域,一個旅遊,一個房地產,還有一個汽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