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鄉養殖創業致富例項
人生一個樂事就是創業有成,但創業成功並非易事。看看那些回鄉創業的例項,學習他們的方法,從故事中找到自己的成功之路。那麼下面是小編分享的,希望對你能夠有所幫助。
一
從搬磚工做起,千萬大老闆返鄉種菜
“一個農民進城,賺了1000多萬元,又回老家流轉了?1500畝地種菜去了。”這是一位朋友對袁勝華的介紹。
第一次見到袁勝華,是在漢口循禮門的一家西餐廳。據說,這是他第一次吃西餐。很少西裝筆挺的他,顯得有些不自在。幾次從褲兜裡掏出煙來夾在指間,憨笑著問路過的服務員:“抽菸是不是要***?”那神態,像極了擔心被老師批評的小學生,讓人忍俊不禁。“你就把我寫成一箇中國農民就好了。”他爽朗地一笑,有了些許放鬆。
從搬磚頭的小工到包工頭——
木地板生意抓住市場機會
“我初中畢業,就是個農民,當過建築小工,挖過礦……”袁勝華毫不避諱地對記者說。
現年42歲的他,出生於湖北竹溪。1986年初,13歲的他跟隨父母舉家遷移到武漢市蔡甸區大集街。窮人的孩子早當家。在五個兄弟姐妹中他排行老三,初中畢業後就開始替父母承擔養家重任。
記者面前的袁勝華中等個頭,身材清瘦。很難想象,16歲的他走上社會的第一份工作,是在建築工地上當小工,搬磚頭、篩沙子,和水泥。年紀雖小,但他卻是工地上最活躍的一個。不僅和工友們打得火熱,還和工程監理們越走越近。“做哪一行,都不能滿足於現狀,要有上進心和目標。”袁勝華坦承,他從來都不滿足於僅靠做小工養家餬口。僅一年後,他就成了小包工頭,帶領幾十號比他年長的農民工。監理們手上有工程專案,都樂於分一些給這個“腦袋靈光”的小夥子。後來,隨著工程越來越多,他的施工隊規模越來越大。
如果不是因為妹妹的召喚,他可能會一直做建築行業。2000年2月,做建材生意的妹妹由於生意繁忙,請他抽空幫了一個月的忙。無意之間,讓他看到了建材行業的美好前景。
一個月後,他投入2萬元,毫不猶豫地在漢口金太陽建材城拿下門面,做起了巨寧地板的代理。
那時候,木地板市場競爭還不是十分激烈。天生的好口才,加上熱情爽朗的個性,讓袁勝華結交了不少生意上的好夥伴。初戰告捷,不大的門面檔口最多時一天的營業額就達4萬元。
從副食批發到建材超市、酒樓和足療城——
蔡甸大集街上做“老大”
既承包建築工程,又做木地板買賣,袁勝華的生意做得順風順水。但由於門面拆遷,在2007年前後,他結束了木地板生意。
在關門的前半年,他就已經確定好了新的發展方向——回蔡甸大集做副食批發。
這個決定,緣於他對大集的熟悉。當時大集街上小的副食店雖多,但大規模的批發中心卻幾乎沒有。副食小店主,要跑五六十公里路到漢正街進貨。而附近七八萬居民,對副食品的需求是個小不的市場。
看準就下手。2006年下半年,一向果敢的袁勝華帶著妻兒折回大集街。
回到熟悉的地盤後,頭腦活絡、人緣極佳的他如魚得水。副食生意紅火自不必說。“搞副食批發時,我老婆說,地板生意賺的錢夠下半輩子生活了,沒必要冒風險;我做酒店時,老婆說,已經有這麼多錢,買輛好車到處玩玩就行;我做蔬菜基地時,老婆認為我瘋了。”每一次轉型,袁勝華都遇到過反對。
但他不僅做了,而且出手迅速。
2011年,勝華建材超市開張,瓷磚、材料、五金、水暖等裝修用品一應俱全;不僅賣產品,還承接裝修業務,成為當地最大的建材超市。
2012年,大集天凱大廈旁的鄂湘大酒店開業。黃豆粉野菜糊、苞穀米飯、魔芋酸包菜、土豬蹄燉土豆等竹溪老家地道口味,立即喚起了好吃佬的食慾,不僅蔡甸的人知道這家店,沌口開發區,甚至漢口等中心區的食客都跑過來嚐鮮。
2013年,鄂湘足療城開門迎客。
如今,論規模和營業額,袁勝華的建材超市、酒店和足療城,在蔡甸大集街上都稱得上老大。
指著酒店周邊遠處的高樓,袁勝華對記者說:“你看,那邊是世茂龍灣,這邊是法國風情小鎮、千年美麗、溫莎小鎮……”這些樓盤早被納入了他的“超強大腦”。要知道,他的酒店和足療城,以及建材超市,全是伴隨這些新樓盤而生。
為了那份解不開的農民情結——
竹溪1800米高山上種菜
去年下半年,袁勝華做了一件讓妻子“徹底抓狂”的事兒——他跑回竹溪老家,從農民手中流轉了1500畝土地,在海拔1800米的高山上種蔬菜。
瞭解他平日生活習性的朋友,對此一點兒都不意外。因為,從始至終,袁勝華都有著剪不斷理還亂的“農民情結”。
前些年,只要閒下來,他就開著小車到處轉,到大集農戶家去摸底。誰家種菜不施肥不打藥,誰家養雞不新增飼料 ,他都搞得一清二楚。後來,他在當地租下50畝地種植蔬菜,不僅供應自家酒店,還帶動當地村民擴大種植規模,因此獲得了農業科技示範人物、農村致富帶頭人等獎項。
有時,他還會開車七八百公里,來回十幾個小時,回老家去收正宗土味兒,因為在老家,農民仍然過著種地靠天收的日子。
武漢的朋友都很瞭解他,只要知道他回了趟老家,就大老遠到他酒店門口,甚至等上幾個小時,就為他車上那一把山野菜。為了吃上一口真正綠色的蔬菜,幾個朋友組團去他老家既能遊玩又能買放心菜,這種活動也變得頻繁起來。
久而久之,袁勝華動起了心思:既然有需求,我何不自己回老家種菜?
這次,袁勝華看上了竹溪境內桃源鄉一個叫雞心嶺的地方。此地位於重慶、湖北、陝西三省***市***交會處,更有種說法:走上雞心嶺,一腳踏三省。最高山峰海拔近?2000米,景色秀美,山泉豐沛,且日夜溫差大,周邊沒有一家廠礦,是種菜的最佳場地。經與當地政府和農戶協議,採取“公司+合作社+農戶”的模式,他拿下1500畝地。
袁勝華的想法很簡單,蔬菜種植不施農藥化肥、零汙染、不用大棚、採用泉水灌溉,產出銷往武漢。這樣一來,可以幫助當地鄉親擺脫貧困,留住外出打工的年輕人的腳步。
經過一番市場調研,他發現湖北省內沒有一家賣平價山野菜的連鎖專賣店,於是又調整了經營思路,打算開“三省雞心嶺”高山無公害蔬菜專賣店,採取連鎖加盟的形式經營。從產地到店面,每一份菜都打上二維碼,只要手機掃碼便可知道這些菜是何時在哪塊地播種生長,什麼時候採摘,通過哪一輛冷鏈運輸車運送過來的。類似於淘寶物流追蹤。
除了蔬菜,專賣店內還將出售竹溪貢米、野生板栗、高山竹筍、烏皮核桃及野生獼猴桃等土特產。
袁勝華告訴記者,第一季蔬菜近20個品種將於5月份上市,目前已經發展了20家加盟商。
“儘管自然種植的蔬菜生產週期比較長,成本較高,但我還是打算走平價路線。”袁勝華表示,未來他還將在山裡放養家禽牲畜,發展生態旅遊,並計劃開武漢市內最大規模的純天然高山菜主題餐飲。
二
蔡甸“米王”創新湖北豆絲加工工藝賺大錢
這個夏天,夏長興格外忙碌:一方面,新米即將上市,他的米業公司進入生產旺季;另一方面,他設在玉賢的加工廠正大批量生產湖北特色美食——豆絲,以及油炸蘭花豆和花生米等休閒食品。“湖北人愛吃豆絲,但過去受時令限制,一般只在秋冬兩季做。經過創新加工工藝,今年7月起,我們就能不受季節限制全年加工豆絲,而且還開發出雜糧、蓮藕、綠豆等多種口味。”夏長興自豪地說。
從1994年辭職下海,夏長興在長達20餘年的時間裡,基本上只做了一件事:賣大米。“創業就是把一件事做精做透,自然也就成功了。”如今,他創辦的天安米業有限公司已經成為蔡甸米業加工的龍頭企業,年產值上億元。
“武漢好爸爸”為兒治病辭職賣大米
如果不是因為兒子,或許,夏長興不會邁出創業第一步。
辭職下海前,夏長興在蔡甸區糧食局下屬的柏林糧管所工作,當過營業員,下鄉收過糧油,後來做到了業務經理。當時,雖然收入不高,但糧食系統是鐵飯碗,依然有不少人羨慕。
1993年,兒子的出生,徹底改變了夏長興的生活。兒子剛生下來就連續高燒不退,送到醫院檢查,被確診為先天性心臟病,如不能及時治療會有生命危險。而當時他和妻子的月工資加在一起還不到500元,為給兒子治病,他背上了十幾萬元的鉅額債務。
為了救兒子,為了還債,夏長興毅然辭職,用身上僅有的幾百元錢買了一輛三輪車,開始了賣大米的生涯。創業之初異常艱辛,夏長興每天清早起床,騎著三輪車到糧油店批發大米,再走街串巷叫賣,經常到晚上八九點鐘,才拖著疲憊的身體回到家。好在,一年下來,他攢下2萬多元,也有了一些固定客戶。
同時,他也敏銳地意識到,要擴大經營就得有固定的場所。於是,他租下一間門面,開了家糧油門市部,批零兼營。
“中國合夥人”老同事聯手再創業
隨後幾年,夏長興的生意做得風生水起,從一家門市部發展到四五家門店。生意蒸蒸日上的同時,兒子的病經過手術治療也痊癒了。
沒有了後顧之憂,夏長興更是一門心思撲在生意上。1999年,一個新的機遇擺在了他面前:那一年,糧食部門開始整體改制,幾個昔日的同事找到他,希望他能牽頭,把糧食局的大米加工廠盤下來。最終,夏長興拿出20萬元,老同事則拿出自己買斷工齡的錢,一起入股辦廠。
2005年,在大米加工廠的基礎上,夏長興正式成立了天安米業有限公司,註冊了“金碾王”商標,推出了“晚金優”、“農家晚粳米”等系列產品。2009年,“金碾王”被評為武漢市著名商標,2012年被評為湖北省著名商標,2013年被評為武漢名牌。天安米業也被評為武漢市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2012年的產值超過了1億元,產品還銷往雲南、廣東、上海等多個省市。
儘管事業越做越大,夏長興並不滿足。他著手在蔡甸玉賢鎮新開加工廠,對大米和一些當地農作物進行深加工,提高農產品的附加值。
採訪中,夏長興帶記者參觀了他的豆絲自動化加工車間和蘭花豆加工車間。其中,豆絲是把大米和綠豆混合打成漿,攤成皮切成絲,夏長興還對這款武漢人喜愛的特色小吃進行了創新,推出了雜糧、蓮藕、綠豆、黃豆、蕎麥等多種口味。
僅需2分鐘米漿就變成豆絲 1月19日,記者來到萬順農產品合作社的生產廠區,這裡過去曾是當地一所小學,豆絲生產線就建在改造後的教學樓裡。“一樓是磨漿車間,核心裝置都在二樓。”合作社負責人夏長興大手一揮,帶著記者直奔位於二樓的糊化成形車間。“糊化成形”說得通俗些就是“烙豆皮”,這是整個豆絲製作的關鍵。車間裡的兩臺轉輪式電動烙豆皮機器,是合作社與武漢工業學院食品學院歷時兩年,共同研發生產的專利產品。
夏長興說,豆皮的厚度影響豆絲口感,也影響後期晒乾的時間。在烙豆皮的過程中,火候大了,豆皮容易烙糊,沒“賣相”,溫度低了,豆皮又不易成形。過去,村民烙豆皮用的都是圓形的平底鍋,以蜂窩煤和木材做燃料,火焰溫度飄忽不定,烙的豆皮既不衛生,品質也不穩定。要想大規模生產豆絲,就必須走機械化道路。用機器生產出來的豆皮,厚薄均勻,顏色亮白,口感和外觀都遠勝傳統手工豆皮。“機器每天可烙豆皮一萬斤,只需一個工人就能操作。”
生產出來的豆皮厚3毫米,寬60釐米,像玉帶一樣源源不斷地從機器中吐出。在傳送帶末尾,一位工人將豆皮捲成圓筒,送入切絲車間。在切絲車間裡,豆皮卷被切成一指寬的溼豆絲。隨後,溼豆絲又隨著傳送帶,送入長約20米,溫度約60攝氏度的高溫烘乾車間。經過一次烘乾的豆絲落入一樓的低溫烘乾車間,經過二次烘乾後的豆絲就可以進入包裝車間了。
從米漿到豆絲成品送入倉庫,等待包裝,全過程只需2分鐘。而用傳統工藝製作的幹豆絲,僅晾晒就要花費一週以上。
豆絲產值翻番網銷全國各地
2013年2月,合作社豆絲生產線正式投產,到2014年春節前,產值達到800萬元。2014年春節後至今,合作社已經生產豆絲300多萬斤,產值達1300萬元,預計在2015年春節前能達到1600萬元,產值實現翻番。
由於統一購買生產資源,統一收購農產品,統一加工,統一銷售市場,社員去年人均收入1.7萬元。2013年,萬順農產品專業合作社被評為“湖北省省級示範合作社”。
幾年時間,玉賢種植大戶社員從5人發展到現在的260多人,農產品經紀人社員達到40多人。合作社與各大連鎖超市和農貿批發市場都有良好的營銷合作,銷售額逐年遞增。“豆絲產業正在發展的上升期,我們不能急功近利,過節不趕工,保證豆絲品質是關鍵。”“過去還有農戶自家晒了豆絲拿到集市上賣,現在他們棄了老把式,從合作社批發豆絲,去市場零售。”夏長興得意地說。去年9月,夏長興開通了電商平臺,全國人民都可以通過網路,以廠家價格購買豆絲、荷蘭豆等特色農產品。“現在每天都有至少20單生意,顧客清一色的好評。”
■導師點評
湖北豆絲走出作坊傳統食品工業化路更寬
湖北省農業科學院農產品加工與核農技術研究所糧食與果蔬加工研究室主任、研究員何建軍認為,夏長興從走街串巷賣大米,到開公司加工大米,再到對農作物進行深加工,附加值不斷提高。
難能可貴的是,他還對湖北特產——豆絲的傳統作坊式加工方式進行了改良升級,研發出自動化豆絲生產線,改變了過去只有秋冬季節才能加工豆絲的局面。自動化生產的豆絲,在營養搭配、品質控制、衛生安全等方面,均較傳統作坊豆絲有了“質”的飛躍。
豆絲生產符合我國提倡的傳統食品工業化、主食產品工業化,是當下國家政策積極支援和倡導的,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和廣闊的市場。他建議夏長興積極申報專利進行智慧財產權保護,運用多種營銷模式***尤其是電商銷售模式***,拓寬產品銷售渠道,儘快走出產大於銷的局面。
>>>點選下頁進入更多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