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苗如何種植

  豆苗無論作為主菜或配菜,都是十分美味可口的,如鮮菇扒豆苗、蟹肉扒豆苗、清炒豆苗等均是菜館中的雋品。下面是小編精心為你整理的豆苗的種植,一起來看看。

 

  豆苗的種植

  1.選用優種

  宜選用豆苗產量高、生長速度快、苗粗壯、品質好的豌豆種,如青豌豆等。為保證較高的發芽率,最好採用當年生產或貯存一年的新鮮種,並要注意挑除殘破、蟲咬、畸形、癟粒等種子,以防在生產中發生爛種、黴變現象;

  2.浸種催芽

  播種前,將選好的種子放在55℃的熱水中不斷攪拌浸泡約15分鐘,待水溫降至25℃左右時,加入500倍的農保贊1號液肥,繼續浸種5~6小時;撈出、用溼布包好,置於20~25℃條件下進行催芽;當有70%左右的籽粒努嘴時,即可播種;

  3.上盤播種

  用於栽培的塑料育苗盤或馬口鐵焊制的鐵盤***規格是長、寬、高分別為60、25、5釐米***,要先用3%~5%的漂白粉或石灰水進行消毒,再用清水沖洗乾淨。在盤內鋪放兩層潔淨的白綿紙或無紡布,以使之吸水均勻,保持溫度。將種子均勻平撒於盤中,每平方米1500克左右***以幹籽量為準0。播後噴一次20℃的溫水,把盤擺放在育苗架上;

  4.科學管理

  上盤上架後,用黑色塑料膜覆蓋***也可利用暗室生產***,促使芽苗在黑暗中生長。每隔6~8小時,接膜噴淋一次20℃的溫水,以充分溼透盤內墊物而不流水為好。結合噴水,間隔3~5次加配一次600倍的禾欣液肥與農保贊1號等有機肥料,以保證芽苗長勢茁壯,提高產量及品質。噴水時應注意淘汰不發芽的種子,避免發生黴變。培育期間,應保持室內空氣溼度85%左右,溫度15~20℃ ***最佳為18~20℃,低於12℃生長緩慢,高於25℃則造成徒長***,以利於芽苗正常生長髮育;

  5.適時採摘

  豌豆苗在保溫、保溼的黑暗條件下,經過12~15天,苗高可達15~18釐米。這時,要逐漸去除遮光物,讓幼苗在自然光照下繼續生長2~3天。當芽苗由黃綠變濃綠、葉面略帶蠟粉、莖近四方形時,便可整盤採摘;也可自芽苗的莖基部用快刀刈下。其產量一般為播種量的2~3倍。

  豆苗的生長環境

  對溫度的要求

  大豆是個喜溫的作物,在溫暖的環境下生長良好。發芽最低溫度在6~8℃,以10~12℃發芽正常;生育期間以15~25℃最適宜;大豆進入花芽分化以後溫度低於15℃發育受阻,影響受精結實;後期溫度降低到10~12℃時灌漿受影響。全生育期要求1700~2900℃的有效積溫。大豆的幼苗對低溫有一定的抵抗能力。一般溫度在不低於零下4℃時,大豆幼苗只受輕害,超過零下5℃時幼苗全部受凍害。幼苗的抗寒力與幼苗生長狀況有關,在真葉出現前抗寒力較強,真葉出現後抗寒力顯著減弱。

  對光照和光周期的要求

  大豆是喜光作物,對光照條件好壞反應較敏感。由於大豆花莢分佈在植株上下部,因此上下部各位置葉片都要求得到充足的陽光,以利於葉片進行光合作用,以便將有機養分輸送到各部位花莢。所以栽培過程中要保證大豆群體生長植株透光良好,每層葉片都能得到較好的光照條件,進行光合作用,才能有效地提高產量。大豆是個短日照作物,就是說在一晝夜的光照與黑暗的交替中,大豆要求較長的黑暗和較短的光照時間。具備這種條件就能提早開花,否則生育期變長。這種對長黑暗、短日照條件的要求,只在大豆生長髮育的一定時期有此反映,即當大豆的第一個複葉片出現時,就開始光周期特性反應。這種反應達到滿足的標誌,是花萼原基開始出現。從此之後即使放在長光照條件下也能開花結實,對光周期反應結束。大豆光周期反應的這一特性,在大豆引種時應特別注意。品種所處的緯度不同,對日照反應也不同。高緯度地區品種生長在日照較長的環境下,對日照反應不很敏感,屬中晚熟品種。因此由北向南引種會加速成熟;半蔓型的會變直立,植株變矮,結實減少。相反由南向北引種,會延長生育期,植株變得高大,所以南北不宜大幅度調種。

  大豆對水分的要求

  大豆需水較多,每形成1克幹物質,需耗水600~1000克,比高梁、玉米還要多。大豆對水分的要求在不同生育期是不同的。種子萌發時要求土壤有較多的水分,滿足種子吸水膨脹萌芽之需,這時吸收的水分,相當種子風乾重的120%~140%。適宜的土壤最大持水量為50%~60%,土壤最大持水量低於45%,種子雖然能發芽,但出苗很困難。種子大小不同,需水多少也不同。一般大粒種子需水較多,適宜在雨量充沛、土壤溼潤地區栽培;小粒種子需水較少,多在乾旱地區種植。大豆幼苗時期地上部生長緩慢,根系生長較快,如果土壤水分偏多根系人士則淺,根量也少,不利形成強大根系。這時以土壤增加溫度,通氣性好於根系生長有利。從初花到盛花期,大豆植株生長最快,需水量增大。要求土壤保持足夠的溼潤,但又不要雨水過多,氣候不溼不燥,陽光充足。初花期受旱,營養體生長受影響,開花結莢數減少,落花、落莢數增多。從結莢到鼓粒時仍需較多的水分,否則會造成幼莢脫落和秕粒、秕莢。大豆從初花期到鼓粒初期長達50多天的時間內,一直保持較高的吸水能力。農諺有“大豆於花溼莢,畝收石八;幹莢溼花,有稈無瓜。”說明水分在大豆花莢、鼓粒期是十分重要的環境因素。大豆成熟前要求水分稍少。而氣溫高,陽光充足則能促進大豆子粒充實飽滿。

  對土壤及養分的要求

  大豆對土壤適應能力較強,幾乎所有的土壤均可以生長,對土壤的鹼度適應範圍***pH值***在6~7.5之間,以排水良好、富含有機質、土層深厚、保水性強的壤土為最適宜。大豆在田間生長條件下,每生產50千克子粒,需吸收氮素3.6千克;磷0.6~0.75千克;氧化鉀1.25千克。比生產等量的小麥、玉米需肥都多。大豆不同階段吸肥速度和數量與幹物質積累相適應。初花期一鼓粒期的50多天中,大豆一直保持較高的吸肥能力。從分枝期到鼓粒期吸收氮素佔全生育期吸氮總量的95.1%,每日吸氮量以盛花到結莢期為最高。這個時期吸收磷也是最多,達全生育期吸收磷總量的l/3,其次吸磷多的時期是苗期和分枝期,佔總量的l/4。因此在大豆栽培中除了播種前在土壤中增施磷肥外,在生育期間葉面噴磷肥,增產效果很明顯。對氮肥的供給則應以有機肥作底肥,並在始花期***大豆吸氮高峰開始時期***追施氮肥,增產效果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