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開發營銷案例分析

  在確定營銷計劃之前,應先進行案例分析,以免做出不切實際的預測。那麼下面是小編整理的相關內容,希望對你能夠有所幫助。

  一:

  大品牌產品升級引發的經銷商壓貨血案

  2015年,老高每天上班的第一件事就是看報表。

  看著越來越糟糕的資料,老高越來越膽戰心驚。

  老高是某著名快消品***本文稱為A企業***的經銷商,在別人看來,在省會中心地帶,擁有數千平方米大院自有產權,前邊四層辦公樓,後邊大片庫房,近百臺車,200多人的團隊,生意夠大夠土豪。

  可事實上,老高從這家品牌身上掙得的利潤卻是一年不如一年。2015年下半年,算完人力成本和市場成本,每月七八百萬元銷售額,利潤不足10萬元!這還不算固定資產折舊、銀行融資成本!起早貪黑,鬧心憋屈,掙這幾個錢,不是廠家的裝卸工是什麼!

  與老高一樣,A企業的多數客戶,正面臨著一個普遍難題:銷售額提高很多,卻時不時虧損?

  但即便如此,2016年來自廠家的巨大增長壓力依舊沒有放鬆的跡象。

  終於,在看到鄰省省會經銷商老劉與A企業“友誼的小船說翻就翻”之後,老高堅定了退出的決心,要知道,老劉一直是這個廠家的大區級標杆客戶,配合好,執行強,可因為連著幾個月壓貨都沒有完成任務,就被廠家拆分了,這讓老高感到刺骨的寒意。

  逼迫在花樣翻新

  2013年到2014年,A企業持續高速增長,年均增長率達到了30%,但增長動力是一樣的:密集分銷,核心是“加車加人”“密集鋪市”和“促銷投入”。

  但越來越明顯的是,靠密集資源投入換得的擴張性增長格局,已經不可能無限期成為拉動這家企業增長的源泉了。

  首先,擴張越來越困難,能鋪的網點都鋪了,渠道越來越飽和;

  其次,競爭越來越激烈,為了搶佔份額,價格戰成為常態,利潤越來越薄。

  2015年初,面對董事會要求年度增長40%的目標,營銷高層提出“轉型”戰略,要點是“產品升級”“管理複製”和“費用檢核”。

  其一,開發、推廣幾隻高階產品,毛利高,讓經銷商有錢賺,同時優化公司產品矩陣、利潤矩陣;

  其二,強硬要求經銷商複製廠家管理模式,經銷商要建立巡查隊伍,要參照廠家業務工資體系,對配送員工資進行改革,實行專車專送,用“排他性”條款高效佔用配送資源;

  其三,加大促銷檢核力度,費用必須專款專用,必須100%落地,避免經銷商截留,錢要花到市場上,從而壓出渠道銷量極限來!

  在營銷高層看來,“轉型”成功的關鍵就是“費用檢核”,費用只有和目標量完美掛鉤,才能有效確保目標達成。為此,他們設計瞭如下流程:

  1.任務分解

  任務自上而下分解,總部分給大區,大區再分給區域。為確保完成,每個層級都有自己的小算盤,就是在自己領到的基數之上再加幾個點。而層層加碼後,經銷商領到的任務要高出“增長40%”的目標不少。

  2. 合同簽訂

  要求業務人員簽訂年度和月度銷量責任狀,為確保新產品推廣成功,還要單獨簽訂新產品銷量責任狀,輔以銷售提成,目的只有一個,把業務人員和經銷商捆綁在一起,逼出各自的極限來!

  由於是大品牌,加上各種威逼和利誘,老高們雖然很有意見,但最終還是被迫簽了合同。

  3. 費用逼迫

  首先,將公司產品進行梳理,將數只佔銷量半壁江山的產品,實行隨車搭贈,但拿到這筆費用是有條件的:以經銷商月度任務為標準,按照銷售額達成率進行補貼,完成95%,費用全額補貼,低於95%,分坎級扣除一定比例,要是低於70%,那一分也沒有。設定70%,那是要確保2015年銷量至少不會負增長。

  其次,單獨申請的促銷活動要和規劃量以及月銷售額掛鉤,只有規劃量和月銷售額都達標,才能拿到全額費用,否則將按照坎級扣除一定比例費用,但月銷售額達成率最低是70%,低於這個數,促銷費用只能報銷50%。

  最關鍵的是,A廠家要求嚴控價格和經銷商毛利,執行的促銷活動,要限定供貨價和出貨價,老產品,經銷商毛利不得超過10%,新產品,毛利不得高於20%。目的是讓消費者能夠獲得產品紅利,進而持久拉動消費。

  最後,大區、銷售部、集團三級巡查隊伍要對各類促銷活動進行高頻次檢查,一旦查出問題,除扣除該項費用之外,還要重罰。

  過度逼迫引發的“血案”

  2015年,老高被綁架了:因為促銷費用是自己墊付的,所以為了掙出費用和開銷,老高只能壓貨。不單老高,A廠家多數經銷商,也都被迫選擇壓貨。

  問題是,壓貨之後,麻煩才剛剛開始:

  1.因為壓貨,老高銷售節奏被打亂。當月前20天都在處理上個月庫存,到了月底,為了拿到費用,不得不繼續衝量,如此反覆迴圈。這樣,扭曲的壓貨做法導致扭曲的銷售節奏,扭曲的銷售節奏又要求進貨繼續扭曲,否則就難以為繼。

  2.壓貨壓多了,產品新鮮度自然就差,為了處理舊貨,廠家的辦法是,只管高階產品處理,而且要集中回收清點,費用嘛,按照到岸價,你一半,我一半!至於返貨成本,以及低端產品處理,廠家壓根就不管。於是,老高的毛利空間被狠狠咬掉了一大塊。

  3.頻繁處理舊貨,不僅給消費者留下了這個廠家一直在處理舊貨的印象,而且還佔用了新鮮貨齡產品的售賣位置和機會。

  4.再看“產品升級”策略,為了做大新產品,由大區牽頭,自上而下為經銷商規劃了很高的計劃量,考核經銷商的進貨活躍度和環比增長率,也就是限定經銷商的單月進貨次數和單次必達進貨量,如果未完成計劃,就予以強配。這樣,在新品尚未被市場接受、形成良性流轉的時候,老高又被壓了一堆庫存。相反,總部從人為拔高的銷售報表中得出了虛假資訊,於是繼續逐月增加任務,而且廠家各級業務人員為了拿到新品激勵,接著再壓。

  5.雖然後來,A廠家要求,當月前七天的訂單量不低於上月後七天的70%,否則即視為壓貨,要對區域予以重罰。但上有政策,下有對策,一線常用的辦法是:要不在當月23日壓一批大單子,要不就在下月的7日再壓。因為在更短的時間跨度內集中進貨,這無疑放大了老高們的銷售、資金和利潤風險,要知道,A品牌的相當部分產品貨齡只有幾十天,為了不砸到手裡,老高只能平進平出,甚至低價拋售,這不是虧損是什麼!

  老高很快力不從心了。2015年11月,老高費盡氣力,依舊還有3個月的任務沒有完成,A廠家大區經理周新***化名***很不高興。他把老高和責任業務主管叫到大區,要求述職,並且強調,那三個月欠賬,年底必須補齊!除了要老高表態“必須完成”外,還要落實到紙面,簽訂責任狀!否則,就考慮市場拆分!

  老高很生氣,說來說去,還不是強行壓貨嘛!年底補齊欠賬,擺明了不是關心你們年終獎嗎!至於壓來的貨以及高庫存,還不是我自己去想辦法?

  隨後的事,讓老高更加不爽。因為未完成任務,周新對老高的市場檢查立馬多了。各種檢查結論層出不窮,什麼鋪市率不足啦,什麼終端表現弱啦,總之,意圖昭然若揭,那就是你老高的市場基礎建設弱化,這嚴重影響了任務達成!嚴重拉了大區後腿!而且,周新還不時來老高這視察,夾槍帶棍,威脅要搞市場拆分!

  比老高更悲催的是老劉。

  兩年前,老劉積極響應周新號召,砍掉了代理的大多數知名品牌,專心做A品牌的“專營”代理商,而且還開設了不少終端“專營”店。周新大加讚賞,大會小會表揚之外,總部來了人,都往老劉那裡帶。

  這兩年,周新用老劉這個標杆去逼迫其他客戶,效果很不錯。拿2014年來說,老劉率先任務撞線,可誰都知道,老劉是壓貨壓出來的。到了2015年,因為2014年基數高,老劉拼了大半年老命,還是沒能完成任務,而且很明顯,隨著欠賬隨來隨多,老劉肯定是完不成全年任務了。

  標杆沒有起到標杆的作用,這嚴重影響了所在大區,所以,2015年10月份,周新拆分了老劉。

  因為自廢武功,手頭沒有幾個知名品牌,面對周新的霹靂手段,老劉不得不忍氣吞聲。

  老高想,任務年年增長,總有一天,今天的老劉,就是明天的自己。

  與其投入巨大成本,忍受日益高昂的利潤侵蝕,以及並不明朗的經銷前途,還不如趁早退出。

  於是,2016年3月,春節剛過,老高就不幹了。

  拿逼迫保增長,前提是不能過度損害經銷商的利潤空間

  在經濟下行、人口紅利和渠道紅利減少的背景下,在更困難地培育全新增長模式,和更簡單地、更便捷地把壓力傳遞到渠道中間,包括大品牌在內的很多品牌選擇了後者。而大多數營銷管理人員也支援這一選擇,他們更喜歡用“短、平、快”的打法,快速壓出渠道的極限來,而經銷商便是承載和釋放他們壓力的最重要節點。

  至於許多廠家強調的“轉型”,不過是換了個馬甲,本質上還是原來逼迫的路子。拿老高的遭遇來說,所謂“產品升級”,以產品活躍度和訂單必達率的形式,重新走上了壓貨的路徑依賴;再看“費用逼迫”,可能短時間內壓出了銷量,可從更大的尺度來看,只會越來越加深產品動銷和庫存這對矛盾,直到崩盤。

  老高放棄代理時,周新還說:“我們企業2015年增長率領跑行業,你去哪再找這樣的生意?這樣的品牌?再堅持一下,把市場基礎做好了,那還不是數錢數到手軟?”

  可是A品牌完全搞錯了。問題不是它品牌力有多強,不是增長率還在高位執行,而是這種增長模式是以過度犧牲經銷商利潤空間為代價的,是靠壓貨來拉動的,而這注定不會長久。

  反思:面對大品牌的壓貨式高壓,經銷商如何拯救利潤?

  1.要多元化經營,不要把雞蛋放在一個籃子裡

  像老高那樣自願退場是一種選擇,但前提是,你得有退路。如果像老劉那樣,為了迎合廠家,自己自廢武功,踢掉其他同類品牌,專心搞什麼“專營”代理商,搞什麼終端品牌“專營”店,那隻會成倍放大經營風險,到最後,只能被迫接受廠家設計。

  經銷商要有品牌群組合概念,哪些品牌外表光鮮,裡子稀爛,利潤稀薄,甚至以過度侵蝕自己及渠道利潤來獲得增長?哪些品牌牌子、利潤都不錯?在此之下,還要考慮品牌內部產品群定位構建,哪些是跑量性產品?哪些是高毛利產品?哪些是狙擊性產品?

  經銷商要有優質的經營結構思想,經銷商要對自己代理的品牌群和產品群進行梳理,明確產品定位、產品組合、產品層次,確定適合自己的品牌群和產品群組合,提高產品組合盈利水平,提升抗風險能力。

  只有多元化設計,才能有效對衝廠家侵蝕利潤的潛在風險。

  2.聚焦渠道分類管理建設,不要“貪多求全”

  對快消品企業來說,鋪市率是考核經銷商的一個極有用手段。你說任務高,我就檢查鋪市率,如果鋪市率低,說明市場空間還很大嘛!如果鋪市率符合標準,那麼單店庫存夠嗎?能不能和行業老大看齊?甚至會說,和產品稍有點聯絡的渠道,能不能鋪貨?!

  但問題是,有些網點,或剛開業,或人流量不足,或為獲得銷售費用而過度囤貨,或不適合該類產品售賣,等等。不顧這些門店消化能力,“貪多求全”,“過度鋪市”,只會是鋪市率、陳列有了,可最終多數返貨,只好再掏費用去處理。不知不覺中,經銷商便遭受了隱性虧損。

  因此,經銷商應和廠家確定符合地區經濟環境的“有效鋪市率”界定,不能不管什麼終端,只要能賣,就大量鋪貨,要警惕無效、低效網點的過度鋪貨。

  終端網點臺賬不應是建了檔案就完事,也不是簡單地按照營業面積等硬體去劃分型別,而要逐步建立基於銷量劃分終端型別的模式,再明確不同終端型別的基礎鋪市品項,每類產品的大致週轉天數,單次鋪貨底數,以及單店單位時間內應留存的庫存件數,最終聚焦優質網點,提高終端網點質量。

  3.經銷商要管好自己的倉庫,同時關注價值和數量變化

  很多大品牌業務人員,甚至管理人員,喜歡把經銷商的倉庫當作自己的倉庫,很多時候,不經經銷商同意,直接替經銷商下單,或者是強行配貨。這種只管完成任務、卻不考慮區域不同消費特性的行為,最令人不齒。為了完成任務,結果把公司的庫存變成了經銷商的庫存,把區域不適銷的產品硬生生變成了經銷商的庫存。

  經銷商要管好自己的倉庫,對不同產品的走勢、動銷、庫存要有清晰的判斷,不能將產品的訂貨權拱手讓人,要關注庫內產品的月庫存週轉率和月產品動銷率,用價值變化和數量變化判斷,來減少自己面臨的庫存風險。這樣,在廠家不合理配貨時,才能有理有據予以反擊。

  4.優化內部管理,規避不合理的管理複製,減少隱形管理成本支出

  經銷商要對管理體系進行梳理,各個崗位要進行定量分解,在管理環節和渠道建設上要匯入投入產出分析,減少隱形管理成本支出。

  尤其要注意,一定要規避不適合自己的管理複製。拿A廠家要求的配送員工資改革來說,該方案設定了基本工資、品項工資、市場基礎建設工資和銷量提成工資,而且限定人員只能是專職配送員,老高這個省會城市,基本工資每人2000元,一輛車兩個人,而這家品牌平均毛利不足15%,那麼“一月一車要多增加近3萬元銷售收入,才能對衝基本工資的成本支出”,再加上運營成本不能被其他品牌分攤的“專車專送”,以及其他細分考核和產品提成,運營成本十分巨大。因此,在渠道越來越飽和的背景下,當廠家企圖嵌入“高大上”管理制度時,經銷商一定要警惕,因為這很可能大量侵吞你辛苦賺來的利潤。

  二:

  青島水餃進京記

  很多人問過我一個問題:

  “我們嘗試過社會化營銷、新媒體營銷等,我們也有雙微,我們也發朋友圈,我們對新營銷投入的預算不斷增加,可是為什麼就達不到引爆效應?”

  那些急於新產品上市、急於新市場開拓的人,對這個問題尤其關注。

  上新產品了,或者開新店了,他們通常是怎麼做的呢?

  很多公司都在忙著砸錢啟動市場。啟動成功了,是因為“資源夠重視”;啟動失敗了,是因為“資源不到位”。

  通常是怎麼砸錢的呢?

  最常見的做法是:把廣告貼遍周邊小區的電梯,地面小廣告四處撒網,購買微博轉發、論壇灌溉,有錢的主兒還會在電視上大炮打蒼蠅。精打細算的,則沿用最穩重的做法:點——線——面,資源聚焦,穩步推進,逐個攻克。

  常年做市場的,誰沒有幾把“刷子”!這些“刷子”固然有效,但大家都在用,又似乎不盡如人意。“你賺了名氣,賺銷量了嗎?你增加了投入,增加產出了嗎?”在回答這些問題時,大都差了點底氣。

  為什麼沒有底氣?

  因為廣告帶不來口碑,少數個體的嘗試消費,很難產生持續效應。他之所以不確認能否砸開市場,是因為他不確定引發市場連鎖反應的那個槓桿支點到底在哪裡!

  是的,找到了這個支點,你就找到了一個新市場的引爆點。

  去年年底我們做了一個案例,如何運用粉絲營銷的思維來撬動一個新市場。看明白了這個案例,你也就有了答案。

  區域性品牌走出去的困境

  去年我們做了一個這樣的客戶,它叫船歌魚水餃,是青島的一個區域性餐飲品牌,它在青島當地非常知名。據統計,如果你在青島旅遊待3天的話,一定會有一頓飯是在船歌魚水餃飯店吃的,因為它代表了青島的特色。

  但是它開拓青島以外的市場,尤其是離開山東,卻沒有那麼順利。當它準備進入北京市場,搶佔全國這個制高點的時候,面臨了巨大壓力。

  和大多數區域品牌曾經遭遇的困境大同小異:北京相對於其他地方來說成本更高,區域品牌的知名度很難換得優質商業地段的足夠重視;在山東受歡迎的主打產品,能否在北京等外地一炮打響,也缺少把握;原來駕輕就熟的啟動方式、可用資源,在北京可能失效。

  創始人跟我溝通說,我們有沒有可能通過粉絲營銷的方式來支援北京開店,同時兼顧考慮把一個區域品牌推向全國?

  我們是怎樣做的

  去年12月12日,它的北京第一家店順利開業,地點是中關村的新中關購物中心,開業時的場面火爆到從早上10∶30開始,排隊到晚上10∶00。持續幾個月運營之後,到今天如果你去那個店你會發現午餐和晚餐依然是排隊。它也連續開了第二、第三家店,很多人問我,究竟我們用了什麼樣的方式?

  1.找對核心層。我們展開的核心,依然是圍繞著我提出的社會化營銷的黃金法則,首先就是圈層。針對船歌魚水餃這樣一個專案,一個對北京大眾來說完全陌生的品牌,我們怎樣來定義它的核心層呢?

  這個核心層的人,如果找對了,就是你的爆點起點。

  通過頭腦風暴,我們把核心層人員定義為在北京的青島人。所以我們通過各種社會化媒體的方式,來招募和勾起在北京的青島人對青島的吃食、對青島品牌的回憶。

  在這個過程中,我們給我們的社群起名叫“餃子幫”,每個人稱為“餃子俠”,他還有自己專屬身份的象徵,就是“餃子令”。

  2.給活動以符號,融入品牌含義。餃子令,分別為黑色、黃色和白色的餃子,非常鮮明地代表了船歌魚水餃的產品特色。

  我看到很多企業在做活動的時候,活動的名稱甚至活動的全程並沒有植入它們的產品和品牌的任何資訊。也就是說,活動設計毫無個性,毫無專屬感,交給任何一個同行做都是可以的。因為沒有發力點,且分散發力,這樣的活動通常都很難鬧動靜、很難有記憶、很難有持續。

  我們無論是“餃子幫”“餃子令”,還是“餃子俠”,這些都是跟我們產品相關的資訊。持有“餃子令”的“餃子俠”,都是有特權的:他可以享受八八折優惠,在整個船歌魚30家分店中都可以享受這個優惠;他在群裡,可以由幫祕負責為他提前訂位。

  3.建立影響層。在建立粉絲基本盤之後,我們又建立了另外一個基本盤,就是北京吃貨這個群體。為什麼要找吃貨群?我覺得跟船歌魚本身的產品力是息息相關的。

  船歌魚水餃的特點就是它是海鮮餡餃子,有黃色、黑色,它的口感非常好。現在順豐冷鏈非常發達,我們開發一款網上可以購買的產品,消費者可以在網上訂購餃子禮盒,跟著節氣吃餃子。我們用第二個基本盤“餃子吃貨”,請他們在家裡體驗餃子,引發這幫吃貨的味覺,勾引他們進店去體驗的衝動。

  我們還邀請“餃子俠”們在店裡體驗產品,一起包餃子。在這個過程中,他們與品牌之間的關係變得越來越親密。

  這裡我想強調的就是,一方面你一定要找到對的人,另一方面你一定要有序引導。

  我總說有幾個步驟大家一定要記住:找出來、晒出來、轉出去、引回來。

  我們找出核心層,又引導他們一起晒出去,晒對餃子的感受,晒他們對青島的回憶,晒他們的各種關於餃子的故事、花邊新聞等。在這個過程中,讓大家又都轉出去,我們又通過二次傳播,通過一些大號的分享,通過論壇貼吧,通過各種社群轉出去。最終引回到線下。另外,我們也引流到電商。

  隨著新店的開業,我們社群的粉絲基本盤有300人左右,他們也都覺得跟這個品牌無形中建立了強關係。甚至有很多在北京的青島人會覺得,把船歌魚水餃這樣一個家鄉品牌在北京發揚光大,既是他們的驕傲,又是他們義不容辭的責任。

  通過這些啟動,讓一部分人先行動起來,形成群體的推波助瀾,這就是那個引爆的槓桿支點。

  4.結合熱點助推。其後,我們又抓住了“冬至吃餃子”這樣一個核心銷售日。在這個節點,我們主要丟擲了兩張情感牌:一是冬至有吃餃子的習慣,所以我們設計了H5,主打家人的惦念;二是我個人的創業執念,冬至是個勵志日,我寫了一篇關於冬至創業記的文章,或許是我的個人經歷擊中了大多數創業者的內心,引起了群體共鳴,傳播甚廣。

  另外,我們還設計了非常有趣的動漫形象作為微表情,當時這種微表情的自發傳播也非常多。

  當然,這些素材無一例外都體現出了船歌魚的元素。

  第一家店火爆開業。

  伴隨著首戰告捷,這個啟動過程,直接影響到了北京當地很多大的商業地產。當用戶的口碑起來之後,你就會發現C端實際上會影響B端。後來像萬達等這些大的商業地產都向這個品牌丟擲了繡球。船歌魚接下來再談進店的時候,就產生了很大的便利,也受益於渠道談判的風向逆轉,它後面第二家、第三家店的開業明顯提速。

  總結:一個隱形市場決定你能否啟動一個群體

  很多人都希望在粉絲營銷、社會化營銷方面真正邁出第一步。他們經常問我一個關鍵問題:怎樣用個體的口碑帶動一個群體的口碑?

  我的理解是,在一個小群體裡啟動10%的人群,可能形成引爆;而在10個小群體裡啟動10個1%的人群,就很難形成氣候。找到了你的第一批“口碑推動者”,就是你要完成的第一個圈層,它就是你的第一個需要啟動的隱形市場。

  這批人往往具有什麼特點?

  通常有“兩需一動”:

  “兩需”中一需為“剛需”***剛性需求就是強需***,二需為“高需”***高頻需求更是強需***。

  “一動”是“行動”:可以是積極響應、嘗試體驗的,也可以是H點較低、積極使用“話題貨幣”的。***作者為北京聯思達整合營銷機構創始人,深度粉銷理論體系的建立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