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支書個人先進事蹟
篇一
一、勇於開拓,創經濟強村
15年前,民豐村是個窮得出名的窮村。1987年4月村委會換屆改選時,村民一致推薦某擔任村委會。此時,他陷入了激烈的思想鬥爭之中:接受吧,這個窮家不好當;再說自己不愁吃、不愁穿,家裡辦的作坊式紙盒廠,少說每年利潤在萬把元以上,何必去“自討苦吃”?不接受吧,如何對得起村民的信任。
某不負眾望,最終他還是走馬上任了。他向黨支部、村民會提出了“以工興村、強工富民”的思路。在他的建議下,村裡將原先的化纖造粒廠改造成現在的富利嘉紡織和富星無紡布兩家股份制,僅4年時間,就累計創稅利400萬元。與時同時,他和村班子成員又大膽開拓,解放思想,積極為民營個私經濟發展提供條件和服務,放水養魚,傾力營造“村裡搭臺,個企唱戲”的大上、快上發展個私經濟的氛圍,使一批上規模、上檔次、有市場競爭力的企業脫穎而出。97年,民豐村的個私企業還不到20家,如今,全村除了3家中外合資、兩家股份制企業外,個私企業已達176家,其中年產值1000萬元以上就有6家,出口企業3家,並初步形成了以毛紡為龍頭,紙盒、皮件、標準件協調發展的工業格局。個私經濟的迅速崛起,為全村經濟注入了勃勃生機,97年工業產值僅1億元的民豐村,去年全村工業產值已達3.57億元,實現稅利1188萬元。併為農村剩餘勞動力提供了就業機會,目前全村85%以上的勞動力進廠務工,僅此一項,每年為農民增加收入1500萬元。
某牢固樹立“發展是硬道理”的思想,集中力量把經濟拉上去,增強本村的綜合經濟實力,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積極鼓勵農民辦企業發展經濟。經過幾年的勵精圖治,艱苦創業,民豐村躋入了“浙江省致富脫貧先進村”、“**市農村經濟百強村”、“**區農村經濟十強村”、“**市文明單位”先進行列。某以自己的實際行動向群眾交出了一份滿意的“答卷”。
二、因地制宜,引村民致富
1997年4月,民豐村先後合併毗鄰的漁業、繁勞動、榮躍三個後進村。面對全村黨員、群眾和上級黨組織的信任,某別無選擇,一次次打消了卸任的念頭,還忍痛割愛放棄了外地一家年薪6萬元辦廠聘請機會,義無反顧挑起了村黨總支書記的擔子。
“讓村民富裕,是我的最大願望!”某任村黨支部書記後,想的第一件事,就是要讓全村925戶農戶,戶戶奔小康,人人住新樓。
為了儘快改變合併後進村的面貌,他深入群眾,搞,找到了村上交款拖欠、電費、自來水費等外債累累的“癥結”,其原因在於基礎設施及農業生產條件改善未到位,群眾有意見,致使人心煥散,經濟發展滯後,找準切入點,因地制宜,提出了實施“發展統一制訂,公共事業統一建設,各項投入統一安排,村民的福利逐步到位”致富新略。他與全村黨員幹部齊心合力。僅化一年多時間,就對原繁榮村投入20多萬元,用於改造、整治道路、橋樑及排灌渠道水利設施建設;對原榮躍村投入30多萬元,新築道路2公里,打通了東臺浜、周安港、北長埭三個組交通“瓶頸”,解決了150戶農戶行路難。搬遷改造華家橋機埠,擴大灌區面積100畝。同時還順利解決了農電、自來水及部分漁民建房等遺留問題。使原先的三個後進村很快由弱變強,共亨富裕。
去年,他又通過村、區、鎮三級攜手投資100萬元,啟動建設2500畝基礎設施配套、農機化操作、裝備於一體的高標準現代化農業綜合園區,引導農戶以效益農業帶動傳統農業。現在全村以大棚蔬菜、果木、特種水產養殖為主的塊狀特色效益農業已明顯凸現,僅大棚蔬菜面積達到210畝,佔了全鎮“半壁江山”。去年,全村工農業總產值達到4.13億元,其中農業產值達到5560萬元,人均收入達到6125元。
村子富裕了,某又把為群眾辦實事作為一件硬指標完成。現在,農民飲用自來水、有線電視入戶已經普及,康莊公路貫通村、組,95%以上農戶能通上汽車。今年又投入60萬元,澆築2.5公里村、組柏油路面主幹道,使村組公路達到等級公路標準。出資5萬元,委託上海同濟大學設計規劃3.5公頃90幢“民豐別墅區”,目前已有80戶農戶喬遷新居。一個率先實現農業現代化、城鎮工業化、住宅別墅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美好社會主義新農村景象已經展現。
三、真心為民,讓群眾實惠
某深知,黨支部威信高不高,關鍵要看老百姓能不能得到實惠。因此,它除了始終把增強實力作為村黨總支各項工作的第一要務外,還千方百計為民謀利益、辦實事。
為了豐富村民的業餘文化生活,村裡辦起了圖書室、乒乓室、閱覽室等活動場所。還建立了村幹部聯絡制度,要求每個村幹部至少聯絡5戶農戶,其中1戶為示範戶,2戶困難戶,2戶種養大戶,經常到這些農戶家中走訪,瞭解他們的生活情況和思想動態,為他們提供資訊和服務。
為了村民共享城鄉一體化成果,近年來,某在上級有關部門的支援下,積極籌措資金為村民做好事、辦實事:投資40多萬元進行農網改造,實現了城鄉同網同價,農民得到了實惠;率先實行費改稅的政策,把應退的統籌款百分之百全部退到農民手裡,使農民償到了實行稅費改革的甜頭;改善村容村貌,著力為村民營造良好的生活環境,投資47萬元疏浚河道4.9公里,土方59250,通過省、市、區驗收;推行農村合作醫療,參保率達78%,為廣大群眾撐起了大病的保護傘;在村裡配備了電腦,連上了寬頻,村民只要到村裡一上網,就可以很方便地查到要找的資訊了;家家戶戶按裝了電話,實現了電話村。
在精神文明建設上,某在全村廣泛開展建立星級文明戶活動,全村現有星級文明戶785戶,並通過了市級文明單位的複查驗收。還出資5000元,購買了彩電、DVD和學習資歷料等送到2戶黨員家裡,掛上了電教化教育點、黨員文化示範戶的牌子,在分片開展黨員電化教育的同時,讓黨員文化示範戶成為科技知識的傳播者,先進文化的者、為村民提供了活動空間,有效的扼止了賭博等不良風氣的蔓延。同時,建立健全了聯防聯網路體系,組織青年志願者進行夜間巡邏,為村民創造平安生活環境。
四、嚴於律己,做黨員表率
某不但牢記宗旨,辦事公道,心裡始終裝著人民群眾,還廉潔奉公,嚴於律己,樂做黨員表率。他在中認識到,農村各項工作要發展,班子是關鍵。作為村黨總支班子“一把手”,他非常注重自身素質提高,對村裡的重大事情,都經過村民代表討論再實施。為做好黨員發展工作,他認真培養,拓寬渠道,把村裡最優秀的人才吸收到黨內來,嚴格按《黨章》規定把好***關,做到公開公正上牆公示,做到成熟一名,發展一名。僅去年以來,就有2名預備黨員轉為正式黨員,並吸收了3名預備黨員,為村黨員隊伍增添新鮮血液。
為了使幹部長期受教育,老百姓長期得實惠。某經常組織村班子全體成員認真學習“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胡錦濤“七一”重要講話,在工作中自覺做到“三心”和“三情”,即:公心、責任心、事業心,對黨有感情、對群眾有親情、對工作有熱情。並每月組織全體幹部進行義務值班巡邏、義務勞動:如去年8月25日,他帶領村黨員幹部維修村級道路3公里;9月份,又2次清掃村級道路;10月8日,還組織人員疏浚河道,村幹部帶頭打撈漂浮物。今年5月20日至6月5日,村裡修築一條2。5公里的村級柏油公路時,他連續半個月日夜堅守在工地上,一步不離。在“雙整治”中,他第一個拆除自家的墳墓,為村民作表率,使全村300多隻墳墓一個月內全部清除完畢,實現了全鎮第一個無建築性墳墓的村。
在建立基層黨組織規範運作機制上,他先後落實了一系列村級重大事項決策制度、民主聽證會制度、規範決策程式、制定了村民自治章程,提高村民參與的積極性。村務公開力求“四規範”,即:公開時間規範,收支每月公開,村幹部工作目標和年度計劃等在年初上牆;公開陣地規範,並在方便群眾閱覽的位置設立公開欄;公開程式規範,公開的內容全部通過村民代表會討論;公開管理體制規範,建立村務公開檔案,除了在村裡設立村務公開欄,還在黨員家庭設立了村務公開便民閱看點,便於群眾查詢、。健全村民代表會議制,從每10—15戶農戶中推選出一名村民代表,參加村民代表大會聽取村民委員會的工作彙報,享有村級重大事件表決權,對村民委的工作進行監督。去年9月25日召開的村民代表會議時,某把準備自籌20萬元資金疏浚3.5公里河道的事項交給村民討論,熱心徵求村民意見,結果41名村民代表在聽取村委會意見後一致同意後,又在村務公開欄內公示,受到村民稱讚。不久前,村裡又經過村民代表大會討論,出臺了《民豐村村民自治章程》,進一步規範了村民自治工作,保障村民的自治權。
篇二
柯名志,男,現年48歲, 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曾擔任三門縣小雄鎮山場村村主任,2011年4月份通過村民選舉擔任山場村黨支部書記。任期以來,他愛崗敬業、腳踏實地、廉潔自律、心繫群眾,解百姓之憂,排群眾之難,堅持黨性,公而忘私,帶領全體黨員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為山場村新農村建設和經濟發展做出了很大的貢獻。
抓班子帶隊伍,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村黨支部有沒有戰鬥力,村幹部在群眾心裡有沒有威信,關鍵在於黨支部一班人能否搞好團結,在處理事情上,能否做到公開、公平、公正。為了搞好支部團結,柯名志始終堅持以大局為重,做到不利於團結的事不幹,不利於團結的話不說。把團結作為凝聚力量的前提,堅信團結出戰鬥力。日常工作生活中遇到事情都會徵求每個支委成員以及群眾代表的意見和看法,不搞一言堂或個人說了算,對於村內重大事項的決策,和群眾關心的重大事情,堅持做到召開村兩委及村民代表會議,集體來共同討論。村裡實行村務、財務、黨務三公開制度,增加了工作透明度,消除了隔閡和疑慮,贏得了群眾的理解和支援
抓經濟促發展,帶動群眾建設新農村。發展才是硬道理,為了全村的經濟發展和新農村建設,身為黨支部書記,心裡時時刻刻想的是群眾。2010年山場村申報浙江省“中心村”建設獲得成功之後,2011年“中心村”專案啟動之初,尤其是在村集體經濟“一窮二白”的情況下,以及涉及到一些村民個人利益方面,很難得到村民們的理解和支援,柯名志與村主任柯孔領帶領村兩委幹部齊心協力,通過多種途徑各方面渠道申請專案啟動資金,排除種種意想不到的困難,省“中心村”建設專案方得如期啟動,並順利通過上級各部門初步檢驗。2011年山場村還有一個三門縣“清水綠廊”工程,為了這2個惠民惠集體的工程的順利施行,柯名志與柯孔領這兩位村主職幹部真的是絞盡了腦汁,磨破了嘴皮,因為工程的施行涉及到有些村民的房屋、土地、露天糞坑的拆除,有些村民思想觀念沒轉過來,就會產生矛盾,為此,柯名志與柯孔領帶領村兩委幹部一起,幹部帶頭主動拆除涉及到自身的建築、土地,並通過多次、多方面的做村民的工作,最終得到村民的理解和配合,使工程順利的進行,並在9月份順利通過省督察組的初步驗收。在這兩項工程建設中,村裡共修築溪壩3000米,翻修4座橋,拆除露天糞坑260 口,綠化面積達3200平方米。“清水綠廊、小橋流水”,現在走進山場村就會讓人不由自主的想起這句話。
抓具體辦實事,真正做到方便於民。對於農民群眾來說,喊十句口號,不如做一件實事。在為群眾辦實事上,不能輕易承諾,而一旦作出了承諾,就一定要實現。幾年來,柯名志始終情為民系、利為民謀,把為民辦實事作為村黨支部的重要議事日程。目前,山場村村莊主要道路均實現了硬化,90%的村機耕路路面已進行硬化。供排水系統完善,汙水處理池工程已於近期建成並投入使用。為了改善老年人的居住條件,村裡投資63萬元修繕了村老年公寓。柯名志也從沒忘記弱勢群體,對村裡的低保戶、特困戶更是百般關心,惦記他們的日常生活、身體健康。村黨支部成員帶頭包扶苦難戶,定期走訪,解決生產和生活中的實際困難。逢年過節,柯名志帶領村黨支部一班人上門慰問,並送去油、米等生活用品。由於地理壞境的因素,山場村與小雄鎮人民政府有點距離,為了方便老百姓辦事情,柯名志親自擔任了村裡的代辦員,平常為村民辦理各種事務,很大程度的方面了村民,贏得百姓的一直好評。
柯名志長期以來牢記黨的宗旨,牢固樹立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思想,以實際行動認真實踐“三個代表”,贏得了群眾的支援和使用者,一步一個腳印的書寫著一個共產黨員的美好人生。
篇三
興辦事業,我在前
多年來,村幹部的舊觀念是“稅費收好了,矛盾不上交,工作就做到家了”。但張支書的思維並不侷限於此,早在1986年,他就想到,這樣的工作是被動的,他認為應該把心思放在如何幫助和帶領全體居民致富上,而這單憑開開廣播會、做做他人的思想工作是沒有說服力的,他覺得自己應該做創業的帶頭人。由於資金不足,他就和村民陳均合作,從創辦預製場入手,以作坊起家,當時租地2.95畝,建了一個800平方米的場地,年產值達到50萬元,當年就收回了全部投資,為今後的發展積累了原始資金。1999年初,四安鎮了民營園區,張支書瞄準這個機會,又與村民王建中合夥承包了鎮紡織廠下設的一個車間,由於他經營有方,車間獲得了可觀的利潤,更增添了他興辦民營企業的信心以及將企業做大做強的。
帶民致富,我來幹
張季明同志先富了起來,同時他也不忘帶領群眾脫貧致富。他清楚知道群眾的具體困難和疾苦,用自己的真心、愛心去對待每一位群眾,去溫暖居里的每一戶家庭,通過點滴小事,把黨對農民的關懷滲透到群眾的心裡。他常這樣講,作為一名村支書,每一個村民都應該是自己的親人一樣,尤其是貧困戶,不管他們是出於什麼原因致貧的,我們都有責任、有義務去拉他們一把,不讓任何一個掉隊。憑藉自己辦企業走南闖北的膽氣和見識,他想到採取請進來、走出去的方式,為居民提供就業機會。一方面利用鎮區在居委會的優勢,千方百計引進工業專案,鼓勵有資金、有能力的居民大膽辦企業,為農村勞動力的就地創業創造條件;一方面去南通、走上海、奔京廣,根據本居現有勞動力的素質和技能,剩餘勞動力外出務工。現在,80%的村***居***勞動力都走上了經商務工的道路,其中有近100名成了大小不等的老闆,全居老百姓已經徹底擺脫了貧困。 在四安街道,提起張支書的好,每個人都能說出一段故事來。不把路修好,幹啥都不行。他在老沿防村任村支書的時候就尋思著要修路,測量了一年又一年,就是沒錢。2001年道路建設一炮打響,這回,修路所需的資金,張季明全掏了;出工出力,鄉親們全包了。環村4公里的黑色路、至戶5公里的砂石路,把家家戶戶與外部世界緊密相連,解決了村民行路難的問題。在鎮成立工業園區之初,他積極響應,與村民一起動手備土打壩,為園區的開闢打了前哨。現如今,全居已實現道路通達化、灌溉防滲化、住居樓房化、廠企園林化、主要幹道路燈化,為富民強居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援。
關鍵時候,我來上
俗話說,無工不強,無商不富。張支書也深深明白這個道理,為了招商引資,他想盡了辦法,為投資者鋪平道路。辦企業,學校教學管理制度,需要廠區,而千百年來,土地是農民的命根子,要從農民手上徵用土地,難度可想而知,工業園區裡的十幾位企業家對此都深有感觸: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工作總結範文,張支書挨家挨戶幫他們上門做工作,將一分分土地徵集起來變成了廠區,白天農戶沒人在家,張支書就晚上過去,動之以情、曉之以理,不和農戶簽好字、訂好就不回去睡覺,就憑著這股“犟”勁,不少農戶就這樣被他打動了,同意出讓承包的土地。在張支書的帶動和努力下,全居近40家民營個體企業如雨後春筍紛紛建立,其中有達1000萬元的定報企業,也有幾個人的家庭作坊,同時也為全居提供了1000多人的就業機會,老百姓有了穩定工作,純收入逐年提高,居經濟也逐步好轉,成了零債務村,且有盈餘。
開展,我領先
平日的工作他總能處理得遊刃有餘,將老百姓的糾紛化解在萌芽狀態;稅費徵收期間,他是全村起得最早、睡得最遲的人,廣播會開到喉嚨沙啞……為了努力改變居委會的面貌,也為了創設招商引資和擴大商貿成果,張支書帶領著居委會在各項工作上都爭先創優。開展多種形式的思想和精神建立活動,是統一農民群眾思想,樹立共同理想的必要載體,是農民進行自我教育的有效辦法,也是引導村民形成文明健康生活方式的有效途徑。張季明與兩委班子成員圍繞居委會建立文明街道,廣泛開展農民素質教育。在農民素質教育中,他組織居民開展“雙思”教育,採取算賬對比的方法,引導居民從農村改革20年來的變化中深刻領悟致富思源“源”在黨的富民政策。與此同時,他把居黨支部、居委會下一步交由居民代表討論,使居民看到了富而思進的前進方向。平時居里的工作,無論是農業稅費徵收、民事糾紛調解還是道路橋樑建設都走在全鎮前列,居黨支部連續多年獲先進黨支部稱號,全居七星級以上的文明戶佔總戶數的90%以上,勞動力轉移達85%以上,科普示範戶達12%。一份耕耘,一份收穫,去年,社群居委會一舉奪得江蘇省唯一的科普文明街道榮譽稱號。
多年來,他一直都是早上5點鐘起床、晚上12點以後才休息,從來不知道啥叫累。白天,張支書儘可能地在村裡工作,夜裡,他開始在廠裡辦公,既管生產業務,又抓企業,通宵達旦是常事。如有需要,他還親自走南闖北,進原料、銷產品。日子雖然苦,但苦中有甜。正是由於張季明的吃苦精神,他實現了人生的“雙贏”。面對飛躍發展的形勢,一向不甘落後、勇於進取的張支書又有什麼新的打算呢?且看他的行動和計劃:年底前全居再新辦3家民營企業,產值1.5個億,居民人均收入突破6000元。個人企業在現有基礎上,再投入150萬元,新建廠房1400平方米,力爭實現產值、利稅翻番。
每每談及這些,淳樸的張季明總是淡然一笑。用他的話講,“如果這也能算得上的話,那麼這成功的訣竅只有一個字,那就是„想‟。凡事只要認真地去想,反來複去、設身處地地去想,疏漏就會少了,辦法就會多了,成功的把握就大了”。看似很普通的一席話,而其中所蘊含的樸素而深刻的哲理卻是每一個村幹部都應該思考和借鑑的經驗之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