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勵志的哲理文章

  每一篇都是非常正能量的,都很值得一讀,那麼都有哪些呢?一起來看看吧。

  :一生必看的四個地方

  一是去醫院看看,知道健康的重要性。

  看看哪些受病痛折磨的患者,方知人生在世,健康才是第一位重要的,失去了健康,也就失去了生存的首要條件。當前流行的“富貴病”大都源於不斷的應酬,才悟出老中醫所言“日日上高坐,漸漸入祠堂”的真諦。一句話,不管外界如何如何,自己的健康是自己作主,這一點至關重要!

  二是去貧民窟看看,知道人要知足常樂。

  看看那些日日在溫飽線上痛苦掙扎的窮人,他們辛辛苦苦幹了一輩子,但微簿的收入仍是捉肘見襟,更有甚者吃了上頓愁下頓,那些“一餐飯一頭牛”、“一擲千金”的特定人群的瀟灑,在這裡則是一種罪過。我們都是凡人,都要養家餬口,自己收入雖說一般,但比上不足比下不餘,“人心不足蛇吞象”,過得去就行了;屬於騎車族之列的,完全沒必要看見騎摩托車、開轎車的就耿耿於懷,因為身後還有許多走路的,還有好多拉板車的呢,至此,有什麼理由還不滿足呢?

  三是去火葬場看看,知道人活著才是一種幸福。

  逝者已去,殊途同歸,不分貴賤,皆化灰燃。陸游有詩“死去原知萬事空”,金錢、名利皆身外之物,生不帶來死不帶去,又何必為此挖空心思。金錢不是萬能的,只要夠用就行,不要鑽到錢眼裡去,錢多了未必就是福,當錢多得不能存銀行、放家裡既怕查怕偷怕搶,壓在心頭而又揮之不去時,豈不是人生的一大悲哀!又有什麼必要把帶不進棺材的錢看得比命還重呢?

  四是去監獄看看,知道自由是何等的重要。

  如今參觀監獄已不單是探監人的專利了,而成了警示教育的一項有效舉措。聽一聽服刑人員現身說法,對個別有賊心無賊膽的,還是很有效的。那些高牆內失去自由的群體,有落馬的高官,也有違法的平民,此時才領悟出“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人生最大的痛苦莫過去失去自由。”一牆之隔,迥異世界,兩種人生。或許此時才想起“生命誠可貴,自由價更高”,這句詩總結得是何等的經典。

  :賈平凹說房子

  當代著名作家賈平凹

  人活在世上需要房子,人死了也需要房子,鄉下的要做棺、拱墓,城裡的有骨灰盒。其實,人是從泥土裡來的,最後又化為泥土,任何形式的房子,生前死後,裝什麼呢?

  有一個字,囚,是人被四周圍住了。房子是囚人的,人尋房子,自己把自己囚起來,這有點像投案自首。過去的地主富農,買房買地,現在一般的農民省吃儉用,第一個建設就是蓋房,活著沒有蓋所房子,好像一個總統沒有治理好國家一樣,很丟人的。時下的房地產很熱,大款們也是廣置房產,都要囚,囚了自己,還要子子孫孫都有囚的地方。

  人為什麼都要自個兒尋囚呢?沒有可以關了門、掩了窗,與相好談戀愛的房子,那麼到樹林子去,在山坡上,在潔淨鵝卵石的河灘,上有明月,近有清風,水波不興,野花幽香,這麼好的環境只有放肆了愛才不辜負。可是,沒有個房子,哪裡都是你的,哪裡又豈能是你的?雁過長空無痕,春夢醒來沒影,這個世界什麼都不屬於你,就是這房子裡的空間歸你。和尚沒有家,也還有個廟。

  人就是有這麼個壞毛病,自由的時候想著囚,囚了又想到自由。現在的官們款們房子有幾幢數套,一套裡有多廚多廁,卻嚮往沒牆沒頂的大自然。沒房子的,走到公共廁所都在暗暗設計:這房子若歸我了,床放在哪兒好,灶安在哪兒好。人都被上帝分配在地球上,地球又有引力,否則,在某個早晨,人都會突然飛掉。

  人多多少少都會有點房子的,是一室的或者兩室三室的--人什麼都不怕,人是怕人,所以用房子隔開,家是一人或數人被房子囚起來。一個村寨有村寨牆,一個城有城牆。人生的日子整齊分割為四季一年,一年十二月,一月三十天,每人每家的居住就如同將一把草藥塞進藥鋪藥櫃的一個格屜一個格屜裡,有門牌號碼,以數字固定了——《易經》就是這麼研究人的,產生了定數之說。人逃不出為自己規定的數字的。

  有了房子,如鳥停在了枝頭,即使四處漂泊,即使心還去流浪,那口鍋有地方,床有地方,心裡吃了秤錘般地實在。

  房間裡,隨心所欲地佈置了,在外做什麼職業,在內就表現什麼風格,或者在外得不到的,在內就要補上。想做藝術家的佈置出了比藝術家還藝術家的氛圍,有完整的盤羊頭骨,有偌大的插畫軸瓷缸,書不上架堆在桌上,紙菸拆開用菸斗來吸。

  那些自己做苦工偏要培養兒女做音樂家的人,過平常日子,傢俱是逐步添辦的,色調不一,米袋子同浴盆、涼鞋、捨不得丟的吃過餅乾的盒子塞在床下,醋瓶子、蒜瓣和《新華字典》共放於縫紉機面板上,牆上是全家照片鏡框和孩子的三好學生獎狀,他們今天把桌子移靠窗,明天床又東西向變為南北向,常變要出新,再折騰還是擁擠。

  書上寫著的是:家是避風港,家是安樂窩。有房子當然不能算家,有妻子兒女卻沒有房,也不算有家。家是在廣大的空間裡把自己囚住的一根樁。有趣的是,越是貪戀,越是經營,心靈的空間越小,其對社會的逃避性越大。家真是船能避風嗎,有窩就有安與樂嗎?人生是煩惱的人生,沒做官的有想做做不上的煩惱,做了官有不想做不做不行的煩惱。

  世上的事,認真不對,不認真更不對,執著不對,一切視做空也不對,平平常常,自自然然,如上山拜佛,見佛像了就磕頭,磕了頭,佛像還是佛像,你還是你--生活之累就該少下來了。

  :你的底線 決定你的擁有

  有位朋友,離開原來的公司十年後,還時常夢見被過去的老闆追殺。如今,她做了老闆,有了“追殺”他人的資本,回首來時路,她說前上司絕對不是穿Prada的 惡魔,甚或在其他人眼裡是還是穿Chanel的淑媛,自己那段噩夢似的經歷實在是因為初入職場,缺乏底線,長得就像砧板上的黃瓜——欠拍。

  愛默生總結美國才華橫溢而又行事不端的大律師韋伯斯特一生信奉的三不原則為:絕不償還任何可能逃過的債務,絕不做任何可以拖到明天的事情,絕不做任何能找到另人替自己做的事情。“正是這些讓他走向了成功。不過,他對自己的親人可完全不是這樣。”

  這是一個“壞人”當道的世界。如果你不懂得在某些時候變得冷酷無情,那麼,不僅成功會離你很遠,即使要求不高的舒心與平淡也會被壓榨得越來越少,因為你不是黃瓜,不會心甘情願地被拍成一道配菜。

  “可是,人與人之間為什麼不可以坦誠相待?”職場失意,情場受傷者往往會含淚吐血地質問。坦誠相待固然不錯,但人與人之間更基本的關係是試探底線。這個世界上 有許多人屬於進攻型選手,不是每個人都值得你坦誠相待,或者說,在試探底線這一工作未完成之前,坦誠相待基本相當於“找拍”。

  看看我們周圍,不難發現,有些人換了若干家公司,角色永遠是受氣包,有些人換了若干個男朋友,角色永遠是苦情女主角。為什麼遇人不淑的總是她們?演員張靜初在迴應拒絕天價***事件時,意味深長地說:“你是什麼樣的氣場,就會吸引什麼樣的人。”

  所謂遇人不淑,可能只是因為你的氣場正好吸引這樣的人,甚至是激發了原本善良的人們心中藏得很深的那一點點惡。人人皆頑劣,誰都希望有機會能欺負一下別人。這個“別人”正好落到你的頭上,因為你沒有勇氣像韋伯斯特或者張靜初那樣說“絕不”。

  許多自認為有底線的人,他們的底線是會隨著事情的變化而變化的。

  一個將“男友出軌”定為分手底線的姑娘,事到臨頭卻在糾結這男人究竟是酒後失身還是主動失身,是他獻身還是別人送上門來。一個口口聲聲無法接受AA制的女 子,卻在遇到一個自稱身家千萬卻堅持在約會時與她AA制買單的男人時發生了動搖,理由是這個男人條件太好了,他也許只是試探我。一個沒辦法接受朋友背叛的 人,卻在那個背叛他的朋友一番花言巧語之下重拾了對他的信任,理由是如今碰上個知根知底的朋友不容易。

  如果願意,我們總可以找出許多理由來降低自己的底線,並且這些理由長得還很面善。可是,你會慢慢變成一個不再清晰地明白自己需要什麼的人,你的底線與命運全部掌握在其他人手裡,你惟一要祈禱的是碰到一個有點良心的上司、朋友與男友,不會將挑戰你的底線當樂趣。

  真正的底線,意味著“絕不”,意味著不可更改,意味著沒有“也許”與“或者”。讓自己的底線一降再降,相當於沒有底線。物價飛漲,人心不古,環境汙染,愛情價高,如果不秉承“絕不”這一原則,永遠有各種理由逼迫我們降低自己的底線。

  並且真正的聰明人,不會輕意地暴露底線,他們所表現出來的底線,永遠比自己真正的底線高那麼一點。“如果你想得到100%,那麼你最好提出200%的要求;如果你只提出100%的要求,那你最多能得到80%的滿足。”這條商務談判的鐵律適合於任何人生談判桌。

  底線是一場勇敢者的遊戲,往往將我們置於死地而後生。涅磐的痛苦與重生的快樂同樣深重,因此許多人寧願放棄底線,苟且於這個殘酷的,卻永遠不忘記用那一點點 溫情吸引著我們的世界。放棄底線,重新得到的儘管已經不是我們想要的,但比起堅守底線,瞬間失去的苦,似乎要輕微那麼一點點。然而,那是一種綿長無盡的 苦,是一種不斷墮落於看不到底的深淵的苦,是一種註定只能在人生中充當配角的鈍刀切肉的苦。

  底線不會讓我們立刻快樂起來,卻會讓我們活得更有尊嚴,而在漫長的生命體驗中,尊嚴是最終極的快樂。當你學會堅守底線,旁人才能學會止步於你的底線之前,做 甘願被你馴養的小狐狸或玫瑰花。當你學會堅守底線,青春臨到盡頭,驀然回首之時,你的手裡才不會握著一把十三不靠的爛牌。

  堅守底線,你不一定得到了全部你想得到的,但你所得到的,一定不是你不想得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