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南陽漢畫像石的檔案學意義論文

  漢畫像石以藝術影象貫通文學、繪畫、舞蹈、音樂、書法等多種藝術形式,具有豐富的資訊,是文化藝術傳承的重要載體,凝集了許多時代的藝術成就,是群眾從事文化藝術活動的反映和群眾藝術智慧的結晶,可稱之為文學藝術檔案。

       今天小編要與大家分享的是:解讀南陽漢畫像石的檔案學意義相關論文。具體內容如下,歡迎參考閱讀:
 

  內容摘要:漢畫像石是中華民族藝術寶庫中的珍貴遺產。它涵蓋了漢代政治、經濟、民俗、社會生產、思想、文化藝術等多方面內容。漢畫像石作為一種獨特的檔案載體,既是寶貴的歷史文物,也是彌足珍貴的檔案材料,具有較高的檔案學意義。

  關鍵詞:南陽;漢畫像石;檔案;

        論文正文:

解讀南陽漢畫像石的檔案學意義
 

  漢畫像石興起於西漢中期,盛行於東漢中期,至東漢末年衰落。隨著東漢的滅亡,漢畫像石的雕刻製造也逐漸退出了歷史舞臺。但作為歷史記載的漢畫像石以獨特的表現手法和特殊的藝術形式,反映了漢代喪葬祭祀風俗,再現了漢代政治、經濟、思想、藝術等方面的內容,是古代文明的組成部分,已經成為中華民族藝術寶庫中的珍貴遺產,具有極高的史料價值和檔案價值。
 

  一、從載體上看,南陽漢畫像石是一種獨特的檔案載體

  在五千年的中華文明史中,檔案載體形式隨著人類物質文明的不斷進步而演變。龜甲獸骨、青銅石器、竹木簡冊、綿帛紙張等均在一定歷史時期內作為主要檔案載體被充分利用。其中,石刻檔案廣泛存在,在留存至今的明清以前的中國古代歷史檔案中,石刻檔案佔據一定的比例,內容涉及到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中國古代石刻檔案主要有刻石、碑、墓誌、摩崖、宗教造像題記、石經等種類。畫像石是石刻檔案的一部分,是由工匠以石為底、以刀代筆,運用多種雕刻手法雕刻而出的藝術品,主要用於墓碑、地下墓室、墓地祠堂、門闕、廟闕的建築裝飾材料。畫像石作為石刻檔案的一種,主要是以圖畫形式***部分有文字***鐫刻在石質載體上,它生動地儲存了當時的社會活動資訊。

  漢代檔案的書寫材料主要是承襲先秦,以竹木簡牘為主,但易遭蟲蛀火焚,不易儲存。由於南陽地處中原,《漢書•地理志》記載南陽“西通武關,東受江淮”,其東、西、北三面環山的盆地構造為漢畫像的雕刻提供了天然材料,且石質材料經久耐腐,不易損毀和遷徙。黑格爾在其《美學》中談及,在可以用來雕刻的石頭、木料、青銅、黃金等材料中,特別適

  宜於雕刻的材料是石頭。石頭本身就有堅固持久的客觀性。[1]而漢代南陽冶鐵業規模較大,工藝水平非常先進,鐵製工具的質量較高,為漢代畫像石的雕刻提供了可能。[2] 先秦時期,繪畫、圓雕和碑刻藝術的發展,以及漢代壁畫、帛畫、漆畫、陶畫和畫像磚的流行,也為漢代畫像石的產生創造了藝術淵源。神仙思想氾濫,庸俗經學、方術巫術大行其道,原始道教逐漸興起,催生了南陽漢畫像石喪葬風俗的盛行。加之南陽土地肥沃,灌溉發達,物產富饒。經過歷任統治者與民休息,恢復生產,據《後漢書•劉隆傳》稱南陽“商遍天下”、“富冠海內”,“河南帝都多近臣,南陽帝鄉多近親。”***《後漢書•劉隆》***南陽成為最大的南北經貿集散地,與洛陽、邯鄲、臨淄、成都並稱“五都”,在政治、經濟、文化上處於全國顯赫地位,為漢代畫像石的誕生奠定了良好的社會基礎。
 

  二、從價值上看,南陽漢畫像石具有較高的檔案價值

  南陽漢畫像石多出自50 餘座墓葬,是墓葬內的建築構件。由於南陽漢畫像石題材繁多,儲存較為完整,內容又涵蓋漢代的政治、經濟、文化、藝術、宗教信仰等,這些珍貴的歷史史料歷來為考古界、史學界和藝術界所重視和研究。其價值主要表現在:

  *** 一*** 補闕正史

  漢畫像石以圖畫的形式對於歷史能詳實地記載和反映。墓葬之地能反映當時的歷史、地理、經濟等情況。墓主人的愛好、生平、官爵記載等能反映當時的政治制度,而描畫的生活場景和遊樂活動則能補闕正史,是珍貴的參考資料。

  ***二***詮釋文化

  漢畫像石是研究漢代文學藝術、漢代喪葬禮俗的寶貴資料。廣泛的題材,翔實完整的內容,為研究漢代的政治、經濟、文化、藝術、宗教信仰等提供了珍貴影象檔案。[3]
 

  三、從內容上看,南陽漢畫像石是系列檔案內容的綜合

  ***一***南陽漢畫像石是一部生動的“民俗檔案”

  節日歡慶、婚喪嫁娶等都是民俗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南陽漢畫像石以直觀、生動的影象檔案向我們展示了漢代的禮俗、節俗,包括飲食、喪葬、祈雨、祭祀、婚姻、辟邪、祈福等習俗,展現了漢代的生活風貌。如《加冠圖》反映了拜見父母、叩首致孝的禮俗,與文獻所載“建安十八年正月壬子,濟北王加冠戶外,以見父母”***劉昭注引***相互印證;《宴會圖》、《庖廚》反映漢代人日常生活中豐富多彩的飲食生活和宴賓陳伎的飲宴習俗,以五穀雜糧為主食,另有雞、鴨、牛、鵝、魚等肉食,也有瓜果疏菜等豐富多樣的副食。[4]自娛、待客中常用壺、樽、勺、耳杯等酒器,有投壺、六博、猜拳等酒令,酒的用途涉及到祭祖祀神、逐疫驅鬼等,充分反映了中國傳統的飲食文化;通過墓壁上刻畫之神荼、鬱壘以辟邪驅鬼,門上刻繪虎、熊等物以辟邪祈福,可以反映當時節日風俗;《殯葬出行》、《殯車出行》、《墓地墳丘圖》、《墓祠上冢圖》、《伏羲女媧》、《日月合璧》、《墓門神》、《二龍交尾》等畫像反映了漢代的葬制葬俗;漢代畫像石中的女魃、雨師、天龍、河泊、雷神等畫像反映了漢代的祈雨風俗;人首蛇身的伏羲女媧則表現了漢代人崇敬人類始祖,以蛇為“圖騰”和婚配有“神人”作媒等婚姻習俗[5]。
 

  ***二***南陽漢畫像石是一部豐富的“歷史檔案”

  南陽漢畫像石用藝術的手法再現了歷史,後人能一覽漢代人的社會生活和漢代之前的春秋戰國甚至更早的歷史時段之社會風貌。著名史學家翦伯贊更是稱之為“繡像漢代史”。《二桃殺三士》、《晏子見齊景公》、《荊軻刺秦王》、《鴻門宴》、《趙氏孤兒》、《高祖斬蛇》、《范雎受袍》、《狗咬趙盾》、《西門豹除巫治鄴》等石刻,故事主題突出,人物形象鮮明,觀之回味無窮。透露出漢人講氣節、重信義的社會風尚,讓後人以史為鑑,以圖為訓。

  漢初黃老思想和巫術迷信思想流行,加上東漢原始道教文化的浸潤,南陽漢畫像石出現大量刻有祥瑞辟邪、神仙幻境、神禽瑞獸等為主題的畫像,真切表達了漢代人的思想觀念。古人認為,人是魂***神***魄***形***結合的統一體。人亡之時,魂魄分離。《禮記•郊特牲》記載“魂氣歸於天,形魄歸於地,故祭求諸陰陽之義也”。形魄雖死,魂氣卻可以“視死如生”。為達到“人死猶生,人生有貴”的願望,如王符在《潛夫論•浮侈篇》所說人們紛紛“生不極養,死乃崇喪,或至刻金鏤玉,檽梓,楩楠良田造塋,黃壤致藏,多埋珍寶,偶人車馬,造起大冢,廣種松柏,廬舍祠堂,崇侈上僭”。

  通過厚葬,人的靈魂經由龍、鳳、玄武、大螺、仙鶴等導引,通過人戲龍或乘龍、駕虎騎龜、鹿車、虎車、魚車等方式,實現了死後魂入天國的幸福理想,寄託了長生不死的祈望。通過在墓門、墓壁等處刻繪神荼、鬱壘、宗布等影象,實現斷絕鬼魅干擾的美好願望。[6] 而大量繪有日常起居、圩田打獵、鬥雞走狗、笙歌宴飲等內容的漢畫像石則表達了祈求福壽安康、生活富足的理想。漢畫像石以較強的實用性和功利性充分展現了古人的精神追求。

  漢畫像石也側面反映了當時統治階級的統治手段和思想,真實地反映了當時的社會意識形態。政治上,漢武帝時期,“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以儒家思想為正統, 將儒學確立為官學,崇尚孝道,以孝治天下。漢代的貴族富豪為博取孝名而修築豪華堅固的畫像石墓,厚葬風氣遂成為一種社會風潮。《漢書•郊祀志》載:“武帝初即位,尤敬鬼神之祀”,寵愛方士,統治階級的狂熱迷信,導致巫術迷信思想盛行。

  南陽漢畫像石也反映了角抵、雜技等當時流行的體育活動。南陽漢畫像石中的角抵畫像數量多,形象生動逼真。有包括徒手相搏、持械相鬥和戴假面具等的人與人鬥、人與獸鬥形式,也有牛、虎、熊等獸與獸鬥形式。雜技活動內容較多,難度頗大,如《倒立》、《衝狹》、《槓鼎》***又叫弄壺***、《弄杖》、《飛劍跳丸》、《吐火》等。

  南陽漢畫像石描摹出人間永珍,展現了漢代人豐富多彩的生活。《車騎出行》、《殯葬出行》展示了貴族出行巡狩、出行征戰、出行田獵等活動;《賞樂圖》、《投壺圖》、《狩獵》以寫實的手法刻畫了消遣娛樂的場面;影象中大量持戟執盾、捧奩擁彗、端燈提壺的侍女等反映了下層人的社會生活;《拜謁》從側面表現了漢代的人際交往;《賄賂》生動的刻畫了當時用賄賂收買官吏、企圖行賄的畫面;《講學圖》再現了漢時教書育人的場景;《耕耘圖》、《牽牛圖》、《捕魚圖》反映了人們從事農業生產勞動的情況。
 

  ***三***南陽漢畫像石是一部“藝術檔案”

  漢畫像石以藝術影象貫通文學、繪畫、舞蹈、音樂、書法等多種藝術形式,具有豐富的資訊,是文化藝術傳承的重要載體,凝集了許多時代的藝術成就,是群眾從事文化藝術活動的反映和群眾藝術智慧的結晶,可稱之為文學藝術檔案。

  南陽漢畫像石題材包括很多神話故事。神話傳說是文學藝術的一種表現形式,也是南陽漢畫像中獨具藝術特色的部分。神話人物多為人首蛇身的獨特造型,形態優美,富有想象力。較為常見的有:伏羲、女媧、羲和、后羿射日、嫦娥奔月、雷公出行、風伯、雨師、河伯魚車、東王公與西王母等。其中以牛郎織女、后羿射日、嫦娥奔月等神話流傳最廣。《楚辭•天問》王逸注曰“堯之時十日並出,焦土稼,殺草木,羿仰射十日,中其九日,日中九烏皆死”,用誇張簡化的手法再現了中華民族不屈的奮鬥精神,使漢畫像的表現與代代口傳的及文字記載的神話故事吻合,大大提高了漢畫像的文化價值。

  漢畫像石描畫了漢代廳堂、門闕、樓臺、橋樑等的建築式樣和藝術風格。南陽漢畫像石中漢代貴族住宅一般以前堂為主要建築,堂前建一門闕,此外還有廚房、車庫、馬廄等。並以簡化與抽象處理後的圖案進行裝飾處理,圖案一般有菱形穿環、菱形套連、十字穿環、三角形等。[7] 這些圖案一般都有特殊的含義,象徵著美好的祝願和希望。如以“五銖”圖紋象徵金錢財帛的富足,以“柿蒂紋”象徵光芒四射的太陽,寄予“見日之興,天下大明”之義,而“十”字紋,“萬”字紋符號則暗含著是對太陽神的敬仰和崇拜。

  南陽漢畫像石刻淋漓盡致地表現了盛行於兩漢的舞樂百戲,它是一種糅合了舞蹈、音樂、雜技藝術和幻術的綜合性表演藝術。首先,南陽漢畫像石也是舞蹈藝術的真實寫照,它以妙曼、飄逸、靈動、精美的影象檔案補充了經史子集等表達的不足。為研究漢代的舞蹈藝術提供了難得的第一手資料,從中可以一窺漢代肢體表現的藝術。比如畫像石中七盤舞、建鼓舞、踏鼓舞、長袖舞等畫面充分演繹了漢代多種多樣的舞蹈形式。以七盤舞為例,伴隨著美妙的樂聲,舞者在七個盤***或鼓***上旋轉雀躍,動作輕盈靈巧,長袖飄飄,衣帶揚拂,極具“飛動之勢”,畫面疏朗有秩,瀟灑空靈,質樸自然。在《踏鼓舞》中,舞者傾軀折腰,長袖曳

  地,畫面簡潔疏朗,意境深遠。漢畫像石中的舞蹈畫面充分表現了漢代人豪邁自信、大氣磅礴的精神狀態。[8]畫面古樸自然,灑脫中不拘細節,這些珍貴的影象資料營造出雄渾深沉的漢風漢韻。其次,漢畫像石中描繪的樂器種類繁多。不少樂器演奏圖中涵蓋了漢代常見的樂器種類、樂器形制和演奏方法等。據有關資料記載,漢畫像石中出現的樂器有三類:一是打擊樂器,如建鼓、鞞鼓、鎛、鍾鐃等;二是吹管樂器類,如壎、箎、竽、排簫等;三是彈絃樂器類,如琴和瑟[9]。

  漢畫像石中也有少量的書法藝術檔案。主要有“鬱平大尹馮君孺久”、“許阿翟”、楊官寺、獨山西坡等畫像石墓中的一些文字刻石。其中許阿翟墓誌銘畫像石為南陽漢畫館的鎮館之寶,其左部的墓誌銘文豎刻六行,滿行23 字,計136 字。墓誌銘博採眾長,糅合了隸書和魏碑的優點,是隸書向魏碑過渡時期的代表作,對於研究中國書法、書體的發展史以及畫像石的斷代分期有著十分重要的價值。

  南陽漢畫像石充分展現了漢代的雕刻藝術。畫像石採用平面陰線刻、凹面陰線刻、平面剔底淺浮雕、橫豎紋襯底淺浮雕、區域性高浮雕等雕刻技法佈局畫面,疏朗明快,主題鮮明突出,體現出深沉雄大、粗獷豪放和古樸渾厚的審美特點,展現出漢代人個性特徵和渾厚氣魄。

  ***四***南陽漢畫像石是一部“天文學檔案”

  南陽漢畫中最珍貴主題內容是天文星圖,它具有濃重的地方特色,內容豐富,地位重要。此類天文星圖佔全國同類畫像石中的一半,是我國漢代天文科學的實物見證。用影象記錄之天文現象,與漢代文獻結合起來,充分體現了漢代在天文學方面的發展成就,形成了圖文並茂的漢代天文學檔案。

  典型的有刻有陽烏或三足烏的日輪、刻有蟾或兔的月輪、表現日食天象的“日月合壁”、表示祥瑞的“日月同輝”、牛郎織女星、北斗星、蒼龍星、白虎星、慧星、鉤陳星等。這些圖案既巧妙地解釋了天文現象的產生原因,也蘊含了陰陽和諧的哲學境界,寄託了墓主人夫妻和睦、政治承平、德懿天下的期望。它以象徵的手法,把天文與人文緊密聯絡起來,融人倫哲理、自然現象、政治教化於一體,構成了中國文化的深遠意境。[10] 南陽漢畫像石刻的大量出土從側面反映了當時的天文學水平,為研究我國古代天文學提供了極其珍貴的影象檔案資料。
 

  四、南陽漢畫館是一個現代意義上的檔案館

  南陽畫像石大多出自歷代被盜掘毀壞了的漢代畫像石墓中。在漫長歲月中, 不少漢代畫像石墓被盜掘和拆毀,或流落民間,或挪作他用,或遺失荒野,或流落海外。為對漢畫像石進行有效的保護,南陽建立了我國第一座專門收藏、陳列漢代畫像石刻的藝術博物館,積極採取各種措施收集、珍藏各類漢畫像石,傳承中國古代文明,積極服務廣大人民。至今,新館建築面積2700 多平方米,藏品3000 多件,被譽為全國建館最早、規模最大、品種最多的漢代石刻博物館。南陽漢畫館以實物館藏展覽的形式,形象地展示給世人一個物質的和精神的漢代社會。

  南陽漢畫像石作為中國漢畫像石藝術的組成部分,它以直觀的圖畫形式保留了漢代社會生活的真實面貌,具有極高的檔案學研究價值和較大的研究空間。漢畫像石作為一種檔案,我們有必要對之加強保護和整理,並將其與傳世文獻結合起來應用於歷史研究、文化詮釋、藝術借鑑等各個方面,使古老的畫像石煥發出新的光輝。
 

  參考文獻:

  [1] [ 德] 黑格爾.美學[M].朱光潛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29.

  [2] 周到,呂品. 南陽漢畫像石簡論[J]. 中原文物,1982,***2***.

  [3] 恆曉紅. 南陽漢畫像石申請世界文化遺產的條件與優勢[J]. 南都學壇,2010,***2***.

  [4] 魏仁華,韓玉祥. 試論漢畫中的飲食文化[J]. 南都學壇,1997,***5***.

  [5] 程健君. 南陽漢畫中的“伏羲女媧圖”考[J]. 南都學壇,1988,***2***.

  [6] 陳江風. 漢畫像“神鬼世界”的思維形態及其藝術[J]. 中原文物,1991,***3***.

  [7] 徐森. 淺談南陽漢畫像石的歷史淵源及藝術特點[J]. 文學界,2011,***1***.

  [8] 姚偉. 來自漢朝的數千張“照片”——南陽漢畫像石系列之一[J]. 躬耕,2009,***4***.

  [9] 李幼馨. 南陽漢代畫像石刻中的音樂[J]. 南都學壇,1992,***4***.

  [10] 陳江風. 漢畫像天文星圖與民族傳統觀念[J]. 尋根,1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