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石家莊春節習俗

  要說春節過年,從南到北,由西向東,還得說河北人過年最為講究。你知道嗎?今天小編特意準備了一些資料,希望你能喜歡。

  

  無極剪紙

  無極剪紙始於古代,盛行於明末清初。每逢節日、婚禮,人們都用剪紙製作燈花、掛彩紙、剪年福***符***、貼窗花的形式,來表達對生活的熱愛和感受。無極剪紙造型豐富、題材廣泛、生活氣息濃郁,其風格受山西和天津楊柳青年畫影響,逐步形成獨具一格的剪紙藝術。

  正定常山戰鼓

  正定常山戰鼓歷史悠久,早在戰國時期已具雛形,至明代已盛行於民間,正定是歷史上“常山郡”所在地,故稱其為“常山戰鼓”。常山戰鼓是由鼓、大鈸、中鈸、小鈸、小鑼等打擊樂器組合而成的一種民間清鑼鼓,主要用於廣場表演。

  常山戰鼓,鏗鏘有力,助威壯膽,催人奮進,產生一種心齊志堅、所向披靡的豪邁感。所以在春節、廟會等重大節日、活動中都要請其助陣,以壯聲威。

  井陘拉花

  井陘拉花源於民間節日、廟會、慶典、拜神之時的街頭廣場花會,經多次挖掘、整理、發展,享譽全國,名揚海外。井陘自古就有過年演花會、放煙火、賞花燈的習俗,井陘拉花是花會中的主打節目,其舞姿舒展大方、剛柔並濟,音樂古樸典雅、剛健深沉,為群眾帶來精彩的視覺盛宴。

  晉州官傘

  官傘發源並流傳於晉州境內的故城、槐樹、東宿和城關一帶的漢族民俗舞蹈,以舞者持傘表演而得名。官傘本是古代統治者為炫耀權威、地位而設的儀仗之一,隨著時代的演進,習俗的變化,傘的作用逐漸消退,衝破社會等級而流傳民間,成為漢族民間舞蹈藝術,營造喜慶、熱烈和祥和的新年節日氛圍。

  藁城宮燈

  藁城宮燈為藁城特產,始於東漢、盛於隋唐,相傳東漢光武帝劉秀定都,為了慶賀統一天下之功業,在宮廷裡張燈結綵大擺宴席,所掛宮燈盞盞精緻,宮燈之名由此而生,後來宮燈的製作技術傳入民間。據傳,明代藁城屯頭村李師傅手工製作的紗燈,以美觀明亮、耐風耐用為特色,遐邇聞名,生意愈發興隆,其藝傳世而不絕。

  如今,藁城宮燈作為河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專案,近幾年可謂家喻戶曉。其外形精巧、結構簡單,色彩豔麗,寓意吉祥,已成為新春佳節裝點家居、饋贈好友的最佳飾品。

  河北春節習俗

  一到臘月初八,河北人家家戶戶都要用五穀雜糧加上花生、栗子、紅棗、核桃、蓮子、果脯之類熬成一鍋香甜稠粘的臘八粥。當然現在河北的一些城市已很少有人做臘八粥,但吃臘八粥,還是人們過年中不可或缺的一道主食。每當這一天,大人們將剝淨的蒜瓣浸入醋瓶中,泡上20多天,準備除夕夜吃餃子時蘸著吃。

  過完臘八,離過年就越來越近了。河北民俗流傳著:娃子娃子你別饞,過了臘八就是年。臘八粥,喝幾天,裡裡拉拉二十三。臘月二十三,就是人們說的小年。到了這一天,過年的氣氛已充盈大街小巷,置年貨,賣年貨,或許這是一年中買賣最興隆的時候。祭灶,也是北方人,特別是北方農村必不可少的節目。“上天言好事,回宮降吉祥!”是流傳已久的民俗,現在更多的是人們圖個吉利。二十三,送灶王,二十四,來掃房;二十五,糊窗戶;二十六,燉大肉;二十七,宰公雞;二十八,把面發;二十九,貼春聯;年三十,閤家歡樂吃餃子。

  破五,是北方人比較注重的一天,這一天,婦女不許做針線活兒,早晨用喜慶的鞭炮宣告初五的到來。

  現在初五也成了人們扭秧歌的日子,一到初五,城市的文化廣場等地方,往往有秧歌比賽,其喜慶氛圍,是一年中的極盛。這一天,休息的大人們都愛領著孩子到扭秧歌的地方湊湊熱鬧,喜慶氣氛瀰漫著整個城市。

  不過春節的民族

  彝族

  川南滇北的彝族就不過傳統春節,起碼沒那麼重視,他們有自己的傳統節日彝族年,不過這個時代春節的味道漸漸淡了,少數民族的特色傳統節日似乎也在漸漸消退。

  涼山彝族新年是彝族民間最為重要的傳統節日,也是家人團聚走親訪友的時機。一般在每年的11月中旬舉行,具體時間由當地通曉天文曆法而德高望眾的德古推算決定,除豬、龍、牛、雞、蛇日不宜定為年節外,其餘日子均可。如果過年之時有人去世,以後也應避免擇定此日。

  新年一般慶祝三天 第一天是“庫什”,這天天還未亮各家各戶就起來,男的在家清掃祖宗靈位,洗涮敬奉祖靈的餐具,磨刀,宰殺過年雞,婦女們爭相汲水,做蕎餅。蕎餅和雞肉煮熟後,用木碗裝好雞頭和兩塊腿肉、三個蕎餅再敬祖靈。殺豬,豬殺死後,男主人便拿出煙和酒招待前來幫忙的人,女人和小孩就開始用蕨草燒烤褪毛。男人們到其他人家幫忙殺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