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孝的滿分作文

  孝,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百善孝為先,這是民族歷史上的佳話。要做一個好人,一個善良的人,一個成功的人,首先就要做到孝。下面一起和小編欣賞一下關於孝的作文吧!

  孝範文篇一:孝順長輩

  什麼是孝?孝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百善孝為先,這是民族歷史上的佳話。母親也經常對我講一句話“不求成才,只求成人。”孝是做人的根本。父母養育我們半輩子,只求我們孝順他們三分之一的時間,難道這點要求我們都做不到嗎?

  我國古代人就十分孝順。比如《三字經》中的黃香,在他9歲時母親就去世了,他十分悲傷。可母親已經活不過來了,於是,他決定把對母親的思念以及愛全部都傾注到父親身上。冬天的天氣十分冷,晚上睡覺時,黃香就先躺在父親的被中,等被窩熱後才回到自己冷冰冰的被窩裡。

  我們現代人也不甘落後,就讓我們看一看陳毅大元帥的故事吧!有一次,陳毅路過家鄉時,回家看望已臥病在床,大小便失控,不能自理的母親,他幫母親洗了髒衣服並且做了一些家務事。作為大元帥的陳毅,他每天工作繁忙,日理萬機都能抽空回家孝順母親,何況我們小學生呢!我們一定要向陳毅大元帥學習。

  就拿我來說吧,我認為對長輩最大的孝順就是把自己的學習成績提高,儘量讓父母少操心,平時在家做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就像上個星期天***母親節***的時候,我就等母親吃完飯,搶著洗了所有的碗筷後,給母親捶了捶背。我在母親後面一下一下,十分認真地捶著,突然間,我發現母親的後背有一些駝了,我不禁想起了母親平日裡不僅要辛苦地工作,而且回家還要做好多家務活,於是我捶的更加認真了,並在心中暗暗許諾:我以後要更加孝敬母親。當然不只是對自己的家人,對所有的長輩都應該如此。如在校,我們要聽從老師的教導,在校外,我們也要孝敬長輩,我每個星期最少和爺爺、奶奶通一次電話,因為太遠,要不然我每天都會去看他們。

  中華民族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在遠古時就有“禮儀之邦”之稱。可見,孝順長輩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我們絕不能丟掉老一代流傳下來的良好品德,那就讓我們儘自己最大的努力好好孝順長輩吧!孝順還有另外一種,那就是舍小家顧大家,歷史上這樣的人也很多,過去人說的忠孝難兩全,實際忠是最大的孝,對我們小學生來講,要想孝,首先要把科學文化知識掌握好。孝順的方式很多,每個人可能都有自己的方法。那就讓我們從我做起發揚我們的優良傳統吧!

  孝範文篇二:今天你“孝”了嗎?

  有這樣一個學生,在她生日前一天,她爸爸說要給她買一個蛋糕慶祝。但後來,爸爸因為工作繁忙,一時忘了買,那個女生就絕食一天表示反對。她爸爸沒辦法,開車又到鎮裡,買了一個蛋糕給女兒。

  由此,我覺得這個女生實在是太不孝順了,父母含辛茹苦地把她養大,而到頭來,卻因為沒買蛋糕這麼點小事而進行絕食反抗。她爸爸應該對她進行教育,不應該一味地順從她。這樣只會讓她更加囂張,依賴心理增強,獨立性變差。還會形成唯我獨尊、任性自私、驕橫無禮、以自我為中心的不良品質。長大後工作怕苦怕累,不去鑽研;勞動時拈輕怕重,偷工減料。總之是有百害而無一利的。試想,這些養尊處優的孩子長大後能建設祖國服務社會嗎?他們能養活自己算不錯了。

  現在的我們,大多是獨生子女,在家都是養尊處優,是家裡的小公主、小皇帝。祖輩們大有“俯首甘為孺子牛”的犧牲精神。事事包辦、時時呵護,使“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小皇帝”、“小公主”的地位日益穩固。祖輩對孫兒施愛有加,往往心太軟,導致教育孩子方面寬而不足,嚴而有餘,甚至當父子之間有衝突時,往往不自覺地、不分原則地偏袒孫輩。

  這個“孝”字是會意字,是一個“老”跟一個“子”,合在一起就成了一個孝字。老是指上一代,子是指下一代,上一代跟下一代融成一體叫做「孝」,所以上一代跟下一代密不可分。我們看這個字就好象一個兒子揹著一個老子,所以上一代念念想著如何栽培好下一代,才能對他的父母、他的祖先有所交代,甚至於是對社會教出一個好孩子,也是對社會有所交代。而孩子念念揹著父母,也就是說念念把奉養父母的責任扛在肩上,時時想著父母,如何讓父母更快樂,生活更圓滿。所以古代的孝子確確實實都能夠時時刻刻念著父母。

  我們安吉孝豐,相傳歷代多孝子,故得“孝豐”之名。二十四孝中的“郭巨埋兒天賜金”、“孟宗哭竹冬出筍”等膾炙人口的故事均出於此。安吉還有座孝子橋。此外,孝豐鎮中心小學年年都會評孝子,可見學校等教育部門對孝的重視。全國在2004年還舉辦了“孝親敬老之星”評選活動。由此可見孝的重要性。

  科學發展和社會和諧是十七大最強音,社會科技在不斷髮展,和諧社會需要大家共同努力去構建。為了推進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國家頒佈了《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將孝敬父母和尊敬長輩作為家庭美德建設的最主要內容,今年初,中宣部、教育部又印發《中小學開展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實施綱要》要求中小學生積極開展“以中華傳統美德和革命傳統為重點”的宣傳教育活動。

  古人得出結論:“百善孝為先”。那麼,今天你“孝”了嗎?

  孝範文篇三:論“孝”

  孝,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自盤古開天闢地以來,“孝”的佳話不勝列舉,上至君王將相下至黎民百姓大都懷著一片“孝”心。

  焦仲卿是一位孝子。他臨死前徘徊不定就是因為記掛著年邁的母親,擔心她以後的生活。他深深懂得身為兒子的責任和義務,他的憂鬱正體現著一個兒子對母親的“孝”。

  孝,多麼溫馨的字眼。因為它,家庭更加和睦,社會更加和諧,國家更加團結。孝不僅是一種美德更是一份發自內心的毫無點綴的親情。“百善孝為先”,一切的一切都不如一個“孝”字來得真切感人。

  東漢時期有一個孝子叫黃香。他年幼喪母,與父親相依為命。他的父親每天早出晚歸在外奔波,回來時十分勞累。黃香為了讓父親舒服一些,熱天裡總是用扇子先把父親睡覺的床枕扇涼。到了冬天,他就每每早早地鑽到父親冰冷的被窩裡用身體將其暖熱了再讓父親去睡,從不間斷。因此,他在12歲時已美名遠揚。

  古人況且如此。在我們這個文明的時代,更應如此才是。可是子不孝女不賢,父母親與兒女打官司的事層出不窮。這可能是法治社會的人的法制意識的“進步”吧!也可能是我們正在向奴隸退化――那奴隸主必定是金錢了。

  女兒因錢不夠把相依為命的父親送上法庭,兒女因對財產分配不滿意將孤苦的母親告上法庭……這些都是我們文明人作出的文明事。

  難道說社會進步了,文明發展了,父女母子之間的那份深情舊眼變質了嗎?難道幾百元的生活費就足以讓子女忘記父母當年的養育之恩,忘記該孝順父母嗎?難道親情骨肉之間,為了一點小小的利益,就該兵戎相見走商法庭嗎?這些現代化建設的驕子的所作所為真讓父母寒心,讓天下人齒冷!

  孝,不應該被金錢覆蓋,不應該隨著時間而流逝。它是一個永恆的話題!

  孝範文篇四:孝順是每個人的本份

  「孝順」這兩個字眼,相信大家都耳熟能詳,大家也都瞭解那兩個字所包含的意義,知道該怎麼孝順長輩,孝順父母,可是,實際去孝順父母,長輩的人,臺灣人數不到一半。

  我現在六年級的道德課本,有幾頁,幾面的內容,和我們常見到的「孝順」這字眼有關。內容的主角是一種動物“烏鴉”,它的故事的大意是這樣的:烏鴉媽媽有兩個烏鴉寶寶,因為寶寶一生出來還不會飛,所以烏鴉媽媽找食物餵給它們吃,寶寶長大了,會飛了,可是烏鴉媽媽已經老了,飛不動了,小孩為了要孝順母親,出去外頭找食物回來給母親吃。烏鴉反哺這個故事主要內容就是兩個字「孝順」。

  那時,老師又補充了一則有關於「孝順」的事,有看過新聞的人應該也知道,有一位老博士,是知所進退的賢哲,他知道自己年紀大了,所以退休回家享清福,可是,這就是惡夢的開始,他有三個兒子在外國讀書,因為老博士須要一些生活費,打電話到國外給三個兒子叫他們每一個人每個月寄二百元美金回來,但只有大兒子有寄回臺灣一次錢而已,老博士因他的兒子不孝,所以控告他那三個兒子,但他的兒子在國外不是在臺灣,所以無法控告,做父親的只好忍受孩兒對父親的不孝。

  兩個故事,你比較喜歡哪一個而且,你自己是否有想過,你以後的角色是烏鴉的孩子還是老博士的那三個一點都不孝順的兒子呢我想請你們清楚的想一想,動物烏鴉都做得到這個「孝順」,何況是我們人類,老博士那三個兒子是不是連烏鴉都不如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