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小升初作文素材

  小升初是小學的階段中最重要的一個學期,提高作文的寫作對升學考試會有不少的幫助,學生可以多積累一些優秀的作文素材。下面是小編整理的一些關於的相關資料。供你參考。

  1

  一日,幾位友人光臨寒舍。小酌之後,大家圍爐而談。聊著聊著,一位朋友突然問起,什麼是真正的朋友?頓時,在座的各抒己見,可誰也說不清真正的朋友該是什麼樣的。

  過了一會兒,一位朋友講了一件文壇往事:

  1962年,作家劉白羽由北京到上海治病。當時他的長子濱濱正患風溼性心臟病,他放心不下,便讓濱濱也到上海看病。遺憾的是,由於治療效果不佳,濱濱的病情不見好轉,他本人也要返回北京。萬般無奈的劉白羽只得讓妻子汪琦送病危的兒子回家。母子倆回北京的當天下午,劉白羽心神不定,煩躁不安。這時,巴金、蕭珊夫婦來到了劉白羽的病房。兩人進門後,誰都沒有說一句話,默默地坐在沙發上。其實他們非常瞭解濱濱的病情,都在為他擔憂,生怕路上發生意外。病房裡靜悄悄的,巴金伸手握住了劉白羽微微發顫而又汗津津的手,輕輕地撫摸。蕭珊則一邊留意劉白羽的神情,一邊望著桌子上的電話。突然,電話鈴響了,蕭珊忙搶在劉白羽之前拿起話筒。當電話中傳來汪琦母子已平安抵達北京的訊息後,三個人長長地舒了口氣,臉上都露出了笑容。

  原來,巴金估計那天北京會來電話,怕有噩耗傳來,劉白羽承受不了,於是攜夫人蕭珊專門前來陪伴他。當兩人起身告辭時,劉白羽執意要送到醫院門口,他緊緊地握著巴金的手,一再表示感謝。巴金卻擺了擺手,淡淡地說,沒什麼,正好有空,只想陪你坐一坐。

  聽完這個故事,小屋裡安靜了許多。大家心裡明白,在巴金夫婦心細如髮、體貼入微的行為面前,所有關於朋友的話語都顯得蒼白無力。在最沮喪、最無助、最困頓、最黑暗的時候,那個願意陪你坐一坐的人,才是你真正的朋友。

  2

  冰心,是被“五四”的驚雷震上文壇的一顆明星。她的《繁星》與《春水》在《晨報副刊》上陸續見載後,愛讀她的小詩的青年朋友日益增多,其中就有梁實秋。梁實秋還特地寫了一篇評論文章《繁星與春水》。當時梁實秋並不認識冰心,僅從詩作中感覺到冰心是一個理智多於情感的女詩人。

  事有湊巧,1923年暑期,冰心於燕京大學畢業後,乘上一條名叫“傑克遜總統”號的美國遠洋輪赴美留學,就在甲板上與剛從清華大學畢業,也要去美國留學的梁實秋不期而遇。經在同一船上的知名作家許地山的介紹,他倆相識了。冰心說要到美國修習文學,而梁實秋說他志在“文學批評”。

  在海船上搖晃了十幾天,許多乘客暈船,但這幾位年輕的文學家卻是海闊天空,談笑風生,還興致勃勃地辦了一份文學壁報,題名“海嘯”。事後他們選了其中十四篇詩文送給《小說月報》,發了個“專輯”。這是冰心與梁實秋第一次共同參與的文學活動。

  到了美國以後,冰心進了波士頓附近的威爾斯利女子大學的研究院攻讀美國文學,梁實秋則進了波士頓的哈佛大學攻讀英國文學。兩校相距約一個多小時的火車路程。遇有假期,冰心與梁實秋都互約朋友往訪相邀,或泛舟於勞倫畢迦湖,或到波士頓的“杏花樓”上小聚。

  1925年3月28日,波士頓地區的中國留學生排練了一出《琵琶記》在美術劇院公演,梁實秋飾蔡中郎,冰心飾宰相之女,另一女學生謝文秋飾趙五娘,逢場作戲,別有情趣。後來謝文秋與同學朱世明訂婚,冰心曾對梁實秋開玩笑說:“朱門一入深似海,從此秋郎是路人”!不料,梁實秋就此自稱“秋郎”,往後的許多文章即署此名,這也為文壇一件趣事。

  1926年,冰心和梁實秋都學成回國。冰心曾在燕京大學和清華大學任教,梁實秋則先後在東南大學、暨南大學執教。1929年,梁實秋曾約聞一多一起去冰心與吳文藻婚後的新居做客。後來梁實秋出任青島大學外文系主任時,常寫信邀冰心到青島避暑,但冰心終因體弱多病未能應邀,而由梁實秋的同班同學吳文藻作為全權代表去踐了約。

  抗戰時期,梁實秋去四川重慶。冰心先離京到了昆明,後來到了重慶歌樂山,與已住在北碚的梁實秋又恢復了交往。抗戰勝利後,冰心隨同丈夫吳文藻去了東京。梁實秋在北京師範大學、廣州中山大學任教一段時期後,於1949年6月去了臺灣。

  新中國成立後,吳文藻毅然辭去國民黨政府的一切職務,偕同冰心於1951年歸國。冰心自此一直從事創作和翻譯工作。她沒有忘記老朋友梁實秋。早在東京時期就勸梁實秋由臺灣轉到東京再說,後因海峽局勢緊張而從此未通音訊。

  十年***時期,梁實秋完成了三十七冊的《莎士比亞全集》的翻譯出版後,一度在美國閒居。有一天,梁實秋突然在1968年11月出版的臺灣刊物《作品》上讀到女作家謝冰瑩寫的《哀冰心》一文,裡面有“冰心和她的丈夫吳文藻雙雙***自殺了”一句,梁實秋立即在美國西雅圖動情地寫下了悼念文章《憶冰心》,並寄往臺灣登在《傳記文學》上。

  1972年春,梁實秋接到在倫敦的凌淑華的來信後,才知冰心依然健在!欣慰之餘,提筆寫了更正文字。後來梁實秋在出版散文集《看雲集》時,把《憶冰心》一文收入集中而略作說明。同時在《看雲集》中還初次發表了冰心的句話》。這是冰心在1936年寫的一首愛情詩,原來準備在梁實秋主編的《自由評論》上發表,但因該刊停辦而積存在梁實秋的書篋中,一直未能問世。《憶冰心》終於被冰心看到了,但在十年***中,冰心難以有所表示。

  1985年上半年,梁實秋的散文集《雅舍懷舊——憶故知》***即《看雲集》中一些文章***將由中國友誼出版公司出版時,冰心欣然提筆為此書作“序”。序中談到抗戰勝利至今四十年的隔海相望時,深情地說:“我感激故人對我們的眷戀,我沒有去過臺灣,無從想象臺灣的生活情況,但北京的情況呢,紙上真是說不完,我希望實秋回來看看。……”現在,傑出的社會學家、民族學家吳文藻教授已於1985年10月2日病逝,但冰心仍然健在。還有許多橡冰心一樣的文壇故交也在期望梁實秋先生的歸來。

  友誼的雙手已伸過了海峽!

  3

  愛因斯坦小的時候,並不是一個天資聰穎的孩子,相反,當別人家的孩子都開始學說話的時候,已經三歲的愛因斯坦才“牙牙”學語。當比他小兩歲的妹妹瑪伽都已經能和鄰居交談了,愛因斯坦說起話來卻還是支支吾吾、前言不搭後語,被一些鄰居認為是白痴。但是,擔任電機工程師的父親,卻沒有對兒子失去信心,他想方設法地讓愛因斯坦發展智力。父親為兒子買來積木,教他搭房子。小愛因斯坦每搭了一層,父親便表揚和鼓勵一次。在這種激勵下,愛因斯坦一直搭到了十四層。

  愛因斯坦長到六歲的時候,語言能力仍然很差。一天到晚也說不了幾句話,七歲的時候,父母把他送到學校,學校死板的教學讓他提不起精神,常常不能按時完成作業,老師們都認為這個學生是一個傻瓜。但是,父親卻鼓勵愛因斯坦:“我覺得你並不笨,別人會做的,你雖然做得一般,卻並不比他們差多少,但是,你會做的事情,他們卻一點都不會做。你表現得沒有他們好,是因為你的思維和他們不一樣,我相信你一定會在某一方面比任何人都做得好。”父親的鼓勵,使愛因斯坦振作起來。

  愛因斯坦的母親賢惠能幹、文化修養極高,她對自己的兒子百般呵護和鼓勵。愛因斯坦小時候常常愛提出一些怪問題。如指南針為什麼總是指向南方?什麼是時間?什麼是空間?別人都以為他是個傻孩子。可是,愛因斯坦的母親卻十分自信地認為:“我的小愛因斯坦並不傻,他將來一定是位了不起的大學教授!”

  就這樣,在父母的鼓勵和愛護下,愛因斯坦的智力迅速發展,對科學產生了強烈的愛好,並開始走向科學研究的巔峰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