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雷雨的讀後感三則

  《雷雨》是劇作家曹禺創作的一部話劇,發表於1934年7月《文學季刊》。那麼關於雷雨的讀後感怎麼寫呢?下文是小編為大家推薦的,歡迎大家參考。

  雷雨讀後感篇一

  讀《雷雨》,我只用了半天時間。應該說能夠從頭到尾,一氣呵成地感受其神韻的文字魅力和行雲流水的情節,本就是一種非凡享受。而其中最玄妙,也是最出彩的地方,無疑是結局一個又一個突如其來的死亡,它會讓人們在匆匆的一瞥中有些措手不及的茫然。

  然而平復了那些紛亂的情緒,定神淺思,也許“死亡”,對於這些生活在痛苦之中的人們,本就是一種痛定思痛的解脫。拋離愛恨的糾葛,解繫世俗的仇恨,最終我們還是要把靈魂交還給上帝,經歷審判,得到救贖。

  “死亡”一詞,可以說貫穿了整部《雷雨》,姑且以此為線索梳理一下思緒,會發現它更像是一個引子,通絡了一個家族的命運。

  從序幕中兩位尼姑談論的神鬼,再到周萍和周蘩漪各自的懺悔或執著,最終直指那些無知青年的咽喉,每一個佈景和情節,都或多或少瀰漫著對死亡的嘆息和恐懼。然而面對這一出悲劇,真正可怕的到底是死亡,還是愛情的盲目?

  其實我一直在想,魯四鳳——這個揣著小幸福蠢蠢欲動的女人,這個在愛情與道義的掙扎中活脫出來的女人,如果不是意外,不是命運的捉弄,她是否會得到最終的幸福呢。也許會吧,帶著母親臨終的祝福,攜著愛人私奔海角,從此擺脫家族地位的一切捆綁和束縛,從此過上一種世外桃源的生活;但是更也許不會吧,因為她雙手緊緊挽著的是一個揹負罪責,終生處於悔恨和惶恐中的男人,他們可以背離家族的往生,可以亡命天涯追尋他們想要的幸福,然而無論足跡印留在多遠的彼處,他們的精神裡卻始終會殘留另一個的女人身影。如那夜雷鳴的雨後,她惡毒的詛咒,那低低的嗚鳴聲竟會如此四壁迴盪。四鳳的悲哀並不在命運玩人,而在於她本就選擇了一個擔不起責任的男人。

  所以說周萍的死,在我看來到並不算意外。感情用事地講,我很不欣賞這個男人。周萍的一生應該可以用極其卑微潦倒來形容了,他總是在是非之中搖擺,前世深陷在與繼母的***情事中,後世又投入了魯四鳳的愛戀糾結。此人活得實在不夠坦蕩,屬於淡薄尊嚴,丟棄理想,泯滅自由,只把結餘的生命留給“情”字,死不撒手。我以為,愛他,就好比施捨同情,女人的憐憫下,只有懦弱的男人。

  曹禺曾經在《雷雨》的序言中評價過他自己筆下的人物,但得到其大加讚賞的卻只有兩個人,其中一個便是死得很不值當的二少爺周衝。相比而言,我覺得周衝是《雷雨》裡最具悲情色彩的人物。他先是對四鳳的求愛失敗;又在爭執中委命於父親的呵斥,認識到獨權的威嚴終究是不可動搖的;之後他又抱著近似菩薩的善心去探望困頓中的四鳳,卻被魯大海視為不速之客辱罵出門;最終他還是被自己最敬重的生母周蘩漪利用,做了一段家族恩怨的陪葬品。一件件打碎他夢想的事情接踵而來,殘酷的現實生活留給他的只有悲痛——剩下的是一種掉到黑洞中不可重生的絕望。周衝是無辜的,他只是一個被社會矛盾、家庭仇恨無故吞噬了的受害者,一個在夢想與現實中游離屈尊的年輕人。他最終還是死在自己夢開始的地方,令人悲憐不忍,心痛不已。

  從死亡的陰霾中走出來,我看到唯一一個還活著的人就是整部《雷雨》的靈魂——周蘩漪。她是曹禺老先生最喜歡的一個人物,也是他認為最“雷雨的”角色。按理說,周蘩漪並不算什麼討巧的角色,但她的行為和心理狀態卻盡顯了一個女人最剛烈最隱忍的一面——為了愛情而活,卻又被愛摧殘了身心,絕望了人世。我能夠給予她的更多的是同情,更或者說是仁愛。周蘩漪是鮮活的、真實的,她生命的一半已經沉淪,但是在感情崩潰的邊緣卻忽地懼怕起了死亡,露出對現實的無盡渴望和激情,於是她本能地抓牢身邊最後的一棵救命草,不顧一切地瘋狂地向上攀爬,但卻不料,她所有的希望最終還是土崩瓦解在一個懦弱卑微的男人手裡。而我的同情,最終停留在曹禺先生沒有給周蘩漪一個超脫的權利,死亡對於她來說是甜的,但卻不可得,她將帶著遺恨和罪責感孤守在愛人和兒子的墓冢前,直至生命的終結。

  在我看來,《雷雨》裡這幾個徘徊在死亡邊緣的角色,其實都有著對生命的無限渴望和追求,只是他們在命運的衝突裡偏離了原有的軌道,最終,淚水和痛苦交織相容,命運之手把他們拽到了它永不知足的戲弄之中。但是,關於那些愛與恨的矛盾糾纏,也許也會因為這些死亡而被釋解,沒有什麼是不可原諒的。

  人與人的交往就好比一隻刺蝟,總需要保持一定距離來自衛的。或生或死,或矛盾或統一,總有那麼一些關係,一些感情,始終糾結不清的。

  雷雨讀後感篇二

  雷雨從開始似乎就註定了這個是一個悲劇。然而悲劇的造成者便是故事的男主人公:元錫公館的大少爺——周樸園。

  就像眾多中國悲劇那樣,一個風流的少年看上了自家的女傭,這樣的結合自古至今都不會有好的結果。倘若那個男的有情有義,大不了兩人私奔,背離父母,遠走高飛作對苦命鴛鴦,然而刺骨始終的女主角侍萍就更苦命了,周樸園這個風流少爺雖被她的青春美麗與溫柔打動,但他那顆只懂愛自己的心又怎會與她廝守一生?他為了自己的前途最終放棄了侍萍。孤苦無依的侍萍帶著患病的二兒子傷心的離開,原一味故事就這樣結束了,誰知造化弄人,命運又將他們牽扯在一起。錯綜複雜的關係又上演了,簡直就是一團糟,最終導致了同母異父的兄妹相愛。身為他們的母親,侍萍只能接受命運的捉弄,也只能埋怨自己給孩子帶來的命運,似乎一切該終結了,偏偏當年的風流少年周樸園在誤會下道出了他們是同母異父的兄妹。這件事害死了3個人……

  這樣一段揪心的人生怎不讓人心痛?歷史上這樣的故事幾乎是久演不衰,在類似故事下的犧牲者不在少數,我想,這並不是簡單的故事而已,社會的真實情況應該是故事的原型。這與當時人民的道德準則、思想觀念密不可分。在現今社會,人思想的改變,女人變得堅強、勇敢,絕不會無聲無息受命運的壓制,必會反抗。除了科技發達以外,人文思想的進步也是時代進步的一大標誌。人們常常在知道過去的不幸後,暗自慶幸自己生活在這樣美好的時代。然而,我不但要感謝新時代,新中國給予我們的幸福生活,而更應感激麗時代給我們的覺悟。沒有過去的悽慘,哪來現在的幸福甜美?

  雷雨讀後感篇三

  三十年的漫漫時光,三十年的愛恨糾葛,三十年的淚與鮮血鑄就了一場悲天慟地的雷雨。這雷雨下衝刷的,是中國封建舊社會吃人的禮教傳統,是劇中人痛苦與矛盾交織的情情仇仇,是命運之神獰笑的薄薄嘴角……一場雷雨,一場夢。夢醒之後,一切成空。

  悲劇的初始,往往是一個並不動人的錯誤。富家少爺在空虛無聊的生活中與家中女僕墜入愛河,這樣的故事在那時的時代背景下不算少見。理所當然,富家長輩憤然反對二人"懸殊"的交往,在大年三十的夜晚生生將懷抱嬰兒的女僕趕走,還"用心良苦"的強要了他們的第一個兒子,悲劇的初形在這裡開始醞釀而出。

  周樸園,作為劇中中心矛盾的焦點,無疑是情感衝突最激烈之存在。年輕時愛上侍萍的周樸園,或許還能說是仍有一絲純淨殘留。可自那個年三十之夜,他聽任家中長輩將梅侍萍趕走,隨後娶了門當戶對的闊小姐時起,他的心靈已徹徹底底成了利益至上的最佳寫照。在三十年後,他重又認出侍萍的那一刻,他所表露出來的情感,不是久別重逢的喜悅,而是徹頭徹尾的猜忌,懷疑與恐懼。他想到的,是侍萍是到來也許會對他的地位,利益所造成的威脅,是真相揭穿後自己將面臨的尷尬處境,而不是對侍萍悲慘遭遇的同情和憐愛。他口口聲聲的說他一直留著她喜歡的傢俱,說他保留她的習慣,珍視那繡了梅花的舊襯衣,可說到底,這些都不是因為愛,都是因為要彰顯他那早就不存在的良心,告示天下的人——"看!我是個有情有義的君子!"其實哪裡有什麼情呢即使曾經有過,那也在三十年的時光中消失殆盡,他如今的一切的一切——包括給侍萍五千大洋,承諾包管她的生活開支,要她們永遠不再踏入周家的大門——全都,全都,是為了他自己。對他而言,愛情早已是漫長生命中的一點佐料,可有可無,如夢一般不切實際。這個資本家的代表,早已在商界的"薰陶"下血肉模糊,面目全非,不成人形。

  至於魯侍萍,悲劇的核心承受者,她的命運無疑是坎坷苦難的,但何嘗又不是可悲的。回想三十年前的那場愛情,她也是錯誤締造者之一。可女人啊女人,你為何糾纏一場無疾而終的情愛三十年,三十年以後還仍拘泥於自己所受的委屈與災難愛也好,恨也好,難道最終受傷的不是自己麼既然如此為何又苦苦沉溺,深陷其間你將這一生的苦難歸於命運,歸於看不見莫不著的生命之線,唸叨著如何苦如何悽慘,緊緊抓住那血紅色的恨意,執拗的不願放手。難道這就是你生命價值的所在麼堂堂正正的對峙,隨後瀟瀟灑灑的揚頭離去,總比自行降自己於他人身下要舒暢,不是麼

  這不僅僅是一個故事。這是一個時代所鑄造的暴風驟雨。風雨之下,世間一切罪惡醜陋原形畢露,無處藏身。沒有什麼愛能穿越這無限悠長的時間,沒有什麼事能真正達到永恆。人生如夢,夢裡淚雨滂沱。夢醒之後,自己的人生還是要自己勇敢的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