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那邊電影觀後感

  《天那邊》這部電影體現了鄉村支教的不易與艱辛。下面是小編精心為您整理的,希望您喜歡!

  篇一

  今天,我和孩子們又一次觀《天那邊》這部電影,說實話第一次看,我沒多大感覺,覺得很搞笑。但這次,我的感悟頗深。

  影片中的女主角許小萌,一個城裡的大學畢業生:為了實現自己的理想,毅然踏上了一條到農村支教的道路,並且在惡劣的環境中堅持了三個月,實現了預定的目標,回城後當她得知羅紀偉老師為了建學校而犧牲以後,她毅然決然地放棄了城裡的生活和工作,回到了水咕嚕小學繼續教書,因為她知道,如果他不去那裡就相當於孩子們沒有唸書的希望了,為了山裡的那些孩子,便一輩子守候在那貧窮落後的土地上,在她選擇去繼承"破羅"的衣缽的那一刻起,一股敬佩之情便油然而生,教書育人是身為一名教師應該做到的,但在當今社會有多少老師願意捨棄大都市去貧困山區支教呢?還清晰地記得大雨傾盆的火車站上許小萌那絕望的眼神!它讓我是那樣的糾心!當苦心經營的愛情因為江可可的吃不了苦而走進了墳墓;她是那樣的絕望和無助...因此,我恨江可可的負心薄情!同時也被許小萌那追逐理想的執著而深深地折服...

  影片中的"破羅"雖然不是專業教師,但他是一個可愛至極的山裡人,他純樸,善良;為了村裡那十八個孩子,他數十年如一日如慈父般地照顧著,哪怕是在生命完結的那一

  秒,他依然如此...在他身上我也看到了,很多不專業教師的不足之處。首先,存在一些教學失誤,例如:拼音拼讀錯誤。其次,教學時口頭語用的多,使用方言。最後教學不規範。但我相信如果他受過更好的教育將會是一位非常優秀的老師。他帶給孩子們的是一種只有家才會有的溫暖,他說過一句話:"在上課時,我就是孩子們的老師,課後,他與孩子們就不存在身份差別。"我很喜歡這句話。在他身上我看到了真正的師愛!記得最深刻的是羅老師的那句話"你們城裡的老師,來幾天就拍拍屁股就走了......你們教的太好,你們走了,孩子們怎麼辦?......"是啊,一個許曉萌或許會改變這個小山村孩子們的命運,然而在中國,還有千千萬萬個這樣偏遠貧窮的小山村,還有千千萬萬個期待著良好的教育,渴求知識的淳樸的孩子!我們期待著千千萬萬個許曉萌的出現,使"天那邊"的他們,能和我們一樣在藍天陽光下快樂的成長?

  我也是一名老師,我沒有影片中那兩個老師那樣崇高的境界,他們那追逐理想所體現出來的執著以及面對困難時的勇敢和那對教育事業的無私奉獻的精神值得我用一輩子的時間去學習。

  篇二

  《天那邊》這部電影,我感受到了鄉村支教的不易與艱辛,看到了師範學校大學生畢業後,去邊遠鄉村當支教的諸多麻煩與問題,被村民們不信任的感覺,被農村教師欺騙,惡劣的環境使故事中的男主角"江可可"近乎崩潰,在大城市中享受著優越的環境,不適應艱苦的條件,而離開。

  女主角則不同,雖然江可可的離開給予了她沉重的打擊,但孩子們的熱情讓她很快地將孤獨感填滿,父母的疼愛、家庭的呵護,讓這個女孩差一點在困難面前倒下。可最終她沒有,她用她頑強的意志力與堅定的信念堅持了3個月,而後回到大城市中,一日,村長來城裡看望她,當許曉萌問及羅老師的情況時,村長嘆了一聲:"羅老師因為修教室,到山上背黃泥,遇到泥石流而去世了。"

  這部電影主要為敘事的手法,在羅老師操著一口湖南方言教英語、江可可滿村偷雞解饞等都是該片令人捧腹的片段,而趣中帶著對生活的感悟與理解,也更真切地反應出中國邊疆地區農村生活的現實情景,襯托出了邊疆農村地區學校的落後與知識的偏倚。以江可可的角度出發,可以反應出許多中國大學生生活自立能力的不足與吃苦耐勞精神的缺陷。

  環境描寫上突出了邊遠農村建設的失敗,破舊的土房,不堪入目的傢俱。以同學們不洗手就吃飯,家長更是教導孩子們錯誤的理念,足以表現出邊遠地區人民文化水平的落後與淺顯。

  這部電影是一部教育類的影視作品,不僅是學生該看,國家建設者更應該關注這個作品。全篇都有可思考的問題與題材,個人認為是一部非常好的教育系列影視作品。

  篇三

  許小萌的男友江可可的行為我可以理解,自小就在國外長大的他,不屬於鄉下,不屬於鄉下的孩子們,不屬於整天吃蔬菜的人。他有他的人生理想,雖然他去支教是打著愛情的幌子,但他真正教學起來,又很活躍,很現代化,只是他的思想不屬於這。然而,我相信他愛過,而且很愛很愛許小萌,只是這份愛情已經有些變味,有些讓他承擔較多的心理壓力。

  羅老師及村長的"不信任"而不給他們課教,是怕孩子們受傷。羅老師能為了一隻雞要跟江可可拼命,因為那些家畜都是孩子們的希望。

  當許小萌問學校惟一一位羅老師為什麼不跟她講學生們的家庭生活情況時,羅老師的話語讓我似乎有所明白自己為什麼會在這裡,而不是在支教的學校。"我怕我講了,對你講也是個麻煩。其實,我也是有一點私心的,你們的水平太高了,教的也太好了,將來小屁股們的水平也太高了,我對付不了啊。上回支教那個的白老師,又是美式教育,又是英式教育,還有社會主義特色教育,搞的好好,小屁股們歡喜的不得了,二個月就走了,到現在,小屁股們想起來還哭。你們來,我不是不歡迎的,只是三個月、半年,你不能待一輩子啊。你瞭解再透的情況,到時候你走的時候,你心理不會痛快,小屁股們的心裡也不舒服..."我的教育水平非常有限,並沒有劇中本家許小萌那麼優秀,但我也是有信心教好他們。試想,當孩子們剛剛有了學習的興趣和動力,並且接受了一個陌生人,而這個已注入孩子們心裡的陌生人又要走了,對很多不懂的孩子們又是怎樣的打擊呢?而這種打擊又是接二連三的,這又何嘗不殘忍呢?而很多志願者來這支教的初衷就同許小萌一樣,為了實現人生的理想,為了自己課題的實驗和實踐。所以,導致為了不得不要自我保護時就產生了排斥行為,因為他們真正需要的是能在這裡待一輩的鄉村教師,能給孩子們帶來知識,一直陪伴孩子們,送出一批又一批大學生的老師。而我們會在遠離親人、遠離以前的生活圈的鄉下待一輩子嗎?這種"排外",導致了孩子們同樣不能接受到豐富的知識,不能受到正規的教育,就這樣一直落後著,有差距著,走出大山的慾望也將受阻且淡去。

  孩子是一個國家的希望,是一個國家的明天,教育的好壞就關係著一個國家的命運。我們只要盡己所能做到最好,不求回報的付出,那麼我們也不會失去來這的意義。

  我們始終是自己,要做自己,懷著當初的那份熱情,繼續尋求新路,做好我們自己,盡己所能,給這裡帶來美好。這種待遇,誰說不是對我們人生的考驗和人生道路上的荊棘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