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光燦爛的日子電影觀後感

  陽光燦爛的日子的背景是時的北京,一群生活在部隊大院裡匿的孩子,在耀眼的陽光與遍地的紅旗中間,渡過自己的青春。意識流的故事裡,有愛情和性的衝動,有幼稚和失敗的革命精神,也有成長的故事。本文是小編整理的,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篇1

  前幾天買了《陽光燦爛的日子》因為喜歡夏雨那張燦爛的笑臉。回家一口氣看完,看完以後感覺真是很經典的片子。彷彿又回到了自己的中學年代……

  影片到處都瀰漫著歌曲,現在挺起來感覺真是很棒的,就象前些日子看《小裁縫》一下子就喜歡上了片頭的那首歌曲。現在聽起來旋律特別美。

  影片中馬小軍逃課回家嘗試開鎖……玩避孕套……掌握開鎖技術然後“自由”的“進入”別人的家中……好奇、嘗試何嘗不是我們在那個年齡的所作所為?記得小時候在工廠中有哥們從醫務室弄來些避孕套玩,那時候真的以為就是氣球,大人也不告訴你是作什麼用的……然後就見到滿居住區瓢著這種氣球,男孩、女孩都開心的玩著……

  我感覺電影主要反應了那個年代或者大多數人的青春期和青春期的性。馬小軍為了在女生面前有面子傻傻的爬到那麼高的煙筒上並失足掉了下來……那時候我們不懂愛情只是拼命的用我們自認為勇敢的方式去引起女生注意……還有濛濛朧朧的性……

  另外給我印象最深的就是片子幾個哥們打架的場景,那個時期好像個個兄弟都熱血沸騰、俠肝義膽,不考慮自己的安危,看到片中馬小軍那一板磚,感覺自己的心都在顫抖,彷彿又看到了那時我們同學打架時的情景那時候彷彿人人都有釋放不完的精力作不完的正義之舉……

  影片中不斷穿插的幻想也令人捧腹大笑,特別是夏雨的一句句“我X”讓人感到真的太真實了……

  篇2

  所謂放鬆一下,考完試的午後看上一部如果還不算讓人特別失望的電影的話,應該是一件特別美好的事兒!一直挺信任豆瓣上豆友們對於電影的品位,於是再一次開啟排行榜,恩恩!再三斟酌挑選後,決定觀看《陽光燦爛的日子》。

  很喜歡姜文,總覺得他有一種可以把一件非常簡單明白的事兒訴說成一個特別朦朧又讓人回味的精彩故事的天賦,而當這天賦遇上了藝術,成就的又何止是一部好電影?《陽光燦爛的日子》在當年獲得的所有殊榮便足以說明一切。拋開一開始馮小剛導演在課堂上唏噓的橋段和整個電影充斥著荷爾蒙分泌過盛的夏日氣息,這部電影它想表達的究竟是什麼呢?是關於“性”嗎?我在想……70年代紅色旗幟下的那一代少年,青春期對於理想和慾望的渴望又怎會比現在的少?太過壓抑的政治環境反而會讓那份渴望變得更加危險吧?馬小軍終究是個要強的人啊,當主觀意願強烈到連自己也分不清現實和臆想的時候,危險便在不自覺中悄悄升級。

  其實他從頭到尾都清楚哪些是真實的哪些是自己的臆想,不願去面對現實罷了,痛苦也無非都是這樣生來的。最後再也無法排遣那份渴望,試圖採用強暴米蘭來得到心靈的發洩,米蘭問他“你覺得這樣有勁嗎?”的時候,他依然昂著頭挺著腰板理直氣壯的說了一句“有勁!”,可是說完卻如此落魄又無地自容的瞪著自行車向衚衕裡奪命而逃。

  有些東西如果不是真正屬於你,就算得到了只是徒增自己的心虛罷了。

  電影講述的一段關於“性”的故事,但在我看來,姜文和王朔又怎會把劇本落的俗套?它其實是在告訴人們“慾望”到底是個什麼東西,呵呵,慾望它真不是東西,你絕對不要試圖抓住它,它以很多種面目出現在我們面前:關於性、關於金錢、關於權利、關於名利等等。之所以被稱之為“慾望”,它本質上不存在於你的現實中,若你苦苦追尋卻又忽略現實,終究是會變成極端自卑或者極端自負的傢伙。或許只有兩種方法去正確排遣吧:努力做更好的自己,讓自己配的上心裡的慾望;做個知足常樂的人,讓自己迴歸現實,慢慢忘記那些不切實際的慾望。如果兩種都做不到,我們本該美好的生命將在掙扎和壓抑中度過,那才將是人生最淒涼的劇本啊。

  篇3

  最近喜歡上了一部電影——《陽光燦爛的日子》。

  那是一個瘋狂的年代,有著許許多多紅色經典和現代的我們沒法理解的狂熱。“北京,變化得這麼快。20年的工夫她已經成為了一個現代化的城市,我幾乎從中找不到任何記憶裡的東西,事實上這種變化已破壞了我的記憶,使我分不清幻覺和真實。我的故事總是發生在夏天,炎熱的氣候使人們裸露得更多,也更難以掩飾心中的慾望。那時候好象永遠是夏天,太陽總是有空出來伴隨我,陽光充足,太亮,使得眼前一陣陣發黑……”

  應該說姜文花了8年時間改編的這個片子,更多地關注的是成長,它將你推入了我們心中的某一段獨白,和那個叫馬小軍的男孩一塊兒長大,而他的成長又映射出了我們的影子,那些曾經鬥志昂揚,激情四射,目空一切,為所欲為的時代。馬小軍的任何一個舉動或是想法都牽動著那些記憶的衣角,生活單純到不需要太多思考。

  張狂是年輕人的圖騰,無論怎樣,它都透著野性的生猛,難以被馴服。

  比如馬小軍偷看爸媽的情書,比如他對米蘭的渴望,和內心對異性莫名其妙的悸動,比如他撬開別人家門鎖,進去“坐坐”,尋求那種窺探的刺激。

  其實那些被成人世界所遺棄的潛意識,以及少年的輕狂對英雄主義的錯誤認識,讓我們回憶起當年逼真的自己,也許我們所向往並不是肉體,也不需要什麼道德規範來譴責我們的靈魂。也許只是好奇,只是內心衝動,我們期待的恰恰是一種朦朦朧朧的感覺,一種對異性的隱約和禁忌之美。

  看電影的時候,如果我們足夠誠實,那麼就不得不承認我們都曾有過那樣的時刻。這也是我為什麼尤其喜歡影片的黃綠色基調的原因,它符合人物的心境,也符合青春毛茸茸的質感,它讓成長的冒失看上去更可愛一些,帶著暖洋洋的親近感,而不是嚴厲的責備。

  然而那些陽光燦爛的日子,卻又總是包含著人生的浮華。姜文給我們講述的是一則有點憂傷又不失快樂的青春故事。我的情緒很容易為影片左右。

  米蘭,一個曾經被馬小軍視為天使和女神的女孩兒,在生活中卻是個女流氓式的人物,最後還落到了哥們兒手裡。這是馬小軍一次毀滅性的經歷,當夢想從高空跌落的瞬間,一切美好已被摔得粉碎。成長的路上,無論我們是否願意承認,有些酸澀往往伴隨在這樣悽婉的旋律中,讓人不禁淚眼婆娑。

  然而長大,似乎也不是一場騙局,每個人都變了,也都慢慢被同化。

  在影片快結束的時候,馬小軍長大了,他和他的朋友大多名利雙收,成了真正的英雄或大款。而此時古倫木騎著他的棍子也出現了,當一幫小夥子趴在豪華車上再次拿古倫木打趣的時候,我們驚訝的發現傻子古倫木也變了。他不再傻乎乎地叫“歐吧、歐吧”了,而是狠狠地罵道:“傻逼!”

  一下子,我被這句“傻逼!”逗樂了,但是笑卻僵在嘴邊,不知道為什麼顯得如此尷尬。似乎我們已經習慣了在成長中離經叛道,那些越來越不清晰的記憶被扯得更遠了,只當有一天我們忘記了曾經肆無忌憚的自我膨脹,才猛然發現原來的我們都已經變得面目全非了。

  我們的記憶和馬小軍的成長一次次重疊碰撞,那些玩世不恭的髒話,那些輕狂自負的英雄主義,那些美麗朦朧的愛情,都在一些不必要的成熟中被淹沒了,忘記了。

  “那是我一生中最美好的一天,晨風的撫摸使我一陣陣起了雞皮疙瘩,周身發麻。我還記得有股燒荒草的味道特別好聞,可是大夏天哪兒來的荒草呢?但無論怎樣,記憶中那年夏天發生的事,總是伴隨著一股燒荒草的味……”

  電影,可以一次次看,但是,關於昨天,它只能被我們藏得越來越深,以至於最終會被遺忘。學會忘記是人成長的代價,有些記憶我們要學會小心輕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