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道與人道的範文3篇

  茗者八方皆好客,道處清風自然來。大家對於茶道與人道瞭解多少呢?下面是小編精心為你整理的茶道與人道的範文,一起來看看。

  茶道與人道的範文1

  茶,乃自然植物,集天地靈氣,待拔嫩牙綠,後精工製作,取泉眼清澈沸騰,綠珠藏紫砂,待到傾情注,調戲綠浮塵,暗香鳴腹鼓。春秋茶綠香滿魂,***品茗品世事。悠樂輕奏,和茶閒情,閉目醉聞醒心神。茶道,人道。清者自清,濁自沉香。一飲滌昏寐,情思朗爽滿天地;再飲清我神,忽如飛雨灑輕塵;三飲便得道,何須苦心破煩惱。

  茶馬古道紅塵滾,人道滄桑幾度春?品茗醉心何需酒,茶香墨香魂裡香。管它個煩憂纏繞,理它個心事落寞,茶道千里陪人道,自我逍遙在世道。在茶事體驗中尋求意境,感悟人生的真諦,迎風,聽雪,霧茶,輕音,文癮,苦煞,難奈,提筆,潦草。

  茶飲入心,自然之中物與物的結緣,總是有始有終,茶與我們結緣,茶為真正健康文明的飲料。茶的自然科學性表明:茶是理想飲料,茶有助於養性靜心,在健康方面有如中醫般的功效和調理機能。“茶道亦人道,茶品亦人品”,茶與人的自然天性相聯絡,也即人性中近於“道”的本質。換了一種角度分析,當人為諸如人性本善或本惡爭吵不休,茶性及與此相伴的意境卻給人以啟示:喝茶時人們所體現的最初一面卻是最為自然與本真。

  茶的意境,即與茶相伴而來的,給人以清新、淡雅、閒適、悠然,親切而自然,因此,茶才不同於一般口腹物慾。飲茶可以是一種習慣,給人以助思考,添情趣,怡心情。如有人稱舉杯飲茶之“舉”,理解為一種期待,頗為形象。“茶之為物,能引導人進入一個默想的人生世界。”這是由茶中的意境所引導,讓人們從茶的感覺中放鬆心靈,讓人更睿智地領會世界上的人與事,或感受“心源,本是一壺茶,包容百味,因吐納而常新。”因此,茶的意境,乃禪茶悟道。

  茶道與人道的範文2

  喝茶只有兩個動作 -- 拿起和放下。

  忽然感悟了些東西,喝茶就是這麼簡單,拿起,然後放下。而人生,看起來繁雜的一切,其實又何嘗不是這麼簡單?有些事何必糾結於心?有些人何必糾纏不清?很多時候,看淡一些,看輕一些,世事原本可以像喝茶一樣,不過拿起和放下罷了。

  茶不過兩種姿態:浮、沉;喝茶人不過兩種姿勢:拿起、放下。浮沉時才能氤氳出茶葉清香; 舉放間方能凸顯出茶人風姿; 懂得浮沉與舉放的時機則成就茶藝。 茶若人生,沉時坦然,浮時淡然,拿得起放得下。待這茶盡具淨之後,自有人會記得你是如何的真香滿溢。

  低調的人,一輩子像喝茶,水是沸的,心是靜的。一幾,一壺,一人,一幽谷,淺酌慢品,任塵世浮華,似眼前不絕升騰的水霧,氤氳,繚繞,飄散。茶罷,一斂裾,絕塵而去。只留下,大地上讓人欣賞不盡的優雅背影。安靜一點,淡然一點,沉穩一點,隨意一點。品茶,品人生百態。在一杯茶麵前,世界安靜了下來,喧囂、浮華如潮水般地褪去,茶——人在草木間,只剩下最純淨的自己,在這一刻,茶與禪是如此的默契,茶——融水之潤、木之萃、土之靈、金之性、火之光,禪——冥思、純厚、枯寂、洞徹,解茶之曠達隨心,釋茶之圓融自在,金木水火土乃茶之五性,茶與禪——乃至真至拙至天然……

  懂不懂茶並不重要,千利休禪師說:“須知茶道之本,不過是燒水點茶。”喝什麼茶也不重要,適合自己的茶才是好茶。喝茶就是“忙裡偷閒,苦中作樂”。每個茶人心中都有一方清雅淨土,可容花木,可納雅音。日日在此間醒來,不問凡塵,靜心享受其中!

  喜歡茶,無可否認的理由,那就是健康。維生素C:茶葉維生素含量很高,只需25克就可滿足一日的需要。誰不想青春永駐呢?茶多酚:它最吸引人的功效就是抗衰老。維生素B:它對面板有好處。無機鹽和礦物質:人體必需這些元素。 陶冶情操:飲茶,就是品味一種文化。

  月色朦朧,將塵世喧囂沖泡成手中的一杯茶,任湯色一點點淡去,慢慢讀懂茶的品格與韻味。當你用心品茶時,茶葉綻放出的美麗、茶香亦是不同。茶之道,茶知道,守一懷淨土,盈一眸恬淡,因為懂得,所以慈悲。願每個人,在紛呈世相中不會迷失荒徑,可以端坐磐石上,陶醉茶香中。

  茶道與人道的範文3

  茶道即人道,茶道的核心是“品”,茶道的終極追求是“真”,茶道的體現在“德”。

  不同的人格修養,必然產生不同的茶道、茶德。有人品茶,笑裡藏刀,品出勾心鬥角、爾虞我詐;有人品茶,風聲鶴唳,品出了刀光劍影、金戈鐵馬。有人品茶,虛懷若谷,品出了才思泉湧、神接宇宙;有人品茶,神定氣清,品出了怡然自樂,天地大同,與世無爭。人的生命認識和人生目標不同,對茶道的真正高峰境界自然有不同的領悟。

  茶道就是人道,知足常樂。茶裡,沉積著生命況味,凝聚著芸芸眾生。品茶,就是品味人生、感念蒼生茶藝。這裡所說的“藝”是指製茶、烹茶、品茶等藝茶之術,是茶文化的外在表現形式,所說的“道”是指藝茶過程中所貫徹的精神。

  有道而無藝,都是空洞的理論。有藝而無道,藝則無精、無神。茶藝與茶道結合,藝中有道,道中有藝,方是茶者結果。

  茶道就是人道。茶道的角色是茶人,從古至今,幾乎無處不無茶人,無時不有茶人。一個人只有當他對茶產生敬意時,才能成為新的茶人和愛茶人。

  茶既是靈魂之飲,以茶載道,以茶行道,以茶修道,因而茶中無道就算不得“茶道”。不懂品茗技巧,也不理會飲茶修身養性的作用,亦算不得“茶人”。

  在茶館裡,茶博士、茶把士、茶服務員以茶迎客;在居住處,以茶待客有主任和賓客;在茶會上,有主持者、茶藝師把茶道之美、茶藝之情展示給應邀嘉賓;傢俱茶事則自烹自飲,自得其樂。照理說,茶人不必言資格、論貴賤,但茶既出在道德立國的中華民族,也就給茶道賦予了濃厚的道德色彩,茶人也便有了茶德禮儀的標準。

  茶聖陸羽的標準很簡單,要求茶人是“精行儉德之人”。唐末劉貞亮要求茶人循禮法、行仁義、謙恭和平、淨心高雅,即以茶行“道”。此處的道又以儒為主。

  宋人強調茶人必須是佳客,這裡的佳客應當具有如茶一般清醇優雅的氣質和坦誠告潔的情操。明代對茶人雖無明確標準,但大體要求則有。陸樹聲著《茶寮記》中提到:“煎茶雖微清小雅,然而其人與茶品相得”。要求茶人、文人之間的情操高尚、志同道合,飲茶時要吟詩、揮翰。日本茶道宗匠千里休也提出茶人資格說。

  日本茶道對茶人要求很嚴格,一般是要熟悉茶道文化藝能,並已納入大學家政系必修課程,以致於一般學習3年才能勝任茶事;二是要懂得日本文化,瞭解本民族獨特的審美意識和道德觀念。按此要求,茶人須是茶專家和哲人才行。所以,在普及茶道時只能要求實事求是,事實上很難作到。

  中國茶道推崇茶人的神韻,即茶人應具有外觀形象美和氣質美。我國茶人在長期的茶事活動中,藉助佛教修行的“五調法”來修煉自己。

  調身:茶人在茶事活動中要求坐有坐相、站有站相、走有走相,如:坐姿端正,腰板直立,肌肉放鬆,目光祥和,舉止從容。

  調息:呼吸要輕細而勻實,做到不粗、不喘、不亂。

  調心:目定意閒、除區雜念,排除干擾,做到心“不散”***不想與茶無關之事***、“不浮”***不浮躁不定***、“不沉”***不昏昏沉沉,無精打采***。

  調食:飲食適度,吃有吃相。用食勿計較。

  調睡:不貪睡,不失眠,作息有序。

  茶人通過“五調”就可以進入“心齋”、“座忘”的境界,得到大智大慧、超越自我、明心見性、陶冶情操等人格的修煉與完善。

  日本學者倉澤行洋先生有句很有見地的名句:“茶道是茶至心之路,同時也是心至茶之路”。中國茶道認為茶道是修身養性之著,是追尋自我之道。古今中外,凡懂得茶道的人都殊途同歸把“靜”作為修習茶道的必要途徑。借用古人一句話:“欲達茶道通玄境,除卻靜字無妙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