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教育小孩的小故事
挫折教育並非只是讓孩子過過苦日子,乾點苦活,挫折教育的重點在於,培養孩子直面挫折的堅強品質。下面是小編為您整理的,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篇一:用愛的渴望調動孩子
歡悅,產生於強烈的需要得到滿足之時。對於 一個渴得要命的人來說,一杯清水勝於金子。我大哥從小動 手能力很強,他回憶說:上中學時,他想買一個刨子做小提琴,雖然只需要5元錢,但當時他也沒有。媽媽知道後說,你要是能做成,我就給你買。他聽了之後,就 用舊刨子做,手磨出了水泡,終於做成了。而媽媽果真給他買了一個新刨子,當時他激動萬分,如獲至寶。通過努力得來的,總比輕而易舉得到的更讓人有成就感。 所以父母對孩子負責,就要給孩子留一點想頭,不要輕易地滿足孩子的物質要求。
篇二:用愛的細節感染孩子
30多年前,我是一名知青,在農村插隊。一天,我乘長途汽車外出,車在不平坦的路上顛簸著,我昏昏 欲睡。忽然,“砰”的一聲,我的頭撞在了窗玻璃上,車上的人笑了,我不好意思地摸摸頭。車子繼續前行,“砰”的一聲,我的頭又撞上了窗玻璃。這次全車鬨然 大笑。我命令自己不要再打瞌睡,可過度的疲勞讓我不知不覺又睡著了。一覺醒來,我發現自己的頭正倚在窗玻璃上,可感覺軟軟的,定睛一看,是一隻大手。我回 頭,只見伸手為我墊頭的是一位陌生的農民,他憨厚地笑笑。正是這點滴的情懷,滋潤了我們這些遠離父母的城裡孩子,雖然後來回到了城市,我卻永遠忘不了那裡 的父老鄉親。
篇三:用愛的語言鼓勵孩子
陝西省長安縣的農家婦女田桃花獲得全國 “十佳年輕媽媽”後,說:“兒子學習不好,我從沒誇過他。一 天,孩子回家高興地對我說:‘媽媽,我今天做了一盤蘑菇炒青菜,老師和同學都誇我炒得好吃!’我沒好氣地說:‘你真行,將來考大學會考你炒青菜?’這樣沒 好氣的話我常對孩子說,漸漸地,孩子失去了自信。後來,我認識到自己這樣不對,就改變了對孩子的態度。在我改變了對孩子的態度後,我發現孩子也有了改變: 他寫作業比以前認真了,回家跟我也親近了……期末考試,他的數學得了70分,這對經常不及格的他來說,是第一次!”從田桃花的故事中,我們不難看到,父母 一旦改變了對待孩子的態度,目光和語言就會隨之改變:把“目中有分”變為“目中有人”,把“以分為本”變為“以人為本”,把挑剔不滿變為欣賞滿意,把諷刺 挖苦變為讚揚肯定……於是,愛就出現了,奇蹟也就發生了!
篇四:把愛的機會還給孩子
一個人在被他人需要時,才能感受到自己的價值。然而,許多父母卻把孩子愛的機會壟斷了!爸爸下班回 來,女孩馬上沏了一杯茶,遞過去:“爸爸,喝茶!”誰知,爸爸不耐煩地說:“去去,寫作業去,考100分比什麼都強!”漸漸地,孩子變得心灰意冷,不再關 心別人,也不懂得愛別人了。在獨生子女家庭中,孩子沒有愛大人的機會,反而被大人愛得“死去活來”。一份調查表明,18.72%的學生根本不參加任何家務 勞動,47.78%的學生只參加1小時以下的家務勞動,41.19%的家長***微博***把洗腳水端到孩子面前。然而,正因為這樣,才培養了很多驕縱無理、不知 感恩的孩 子。真正愛孩子的父母,要在孩子的面前表現得弱一點,給孩子愛他人的機會。別總把自己看成高山,讓孩子靠著你、仰視你、懼怕你;更不要當大傘,為孩子遮風 擋雨,讓孩子弱不禁風。換個位置吧,讓孩子做高山,孩子就會長成山;讓孩子當大傘,孩子就能頂天立地。